季正聚:改革开放与“四个自信”——兼驳质疑改革开放的错误观点

季正聚

2018年11月29日16:08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彰显了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探索和开辟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要坚决反对质疑改革开放的错误观点, 坚持“四个自信”, 正确面对和科学分析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四个自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至今, 已近40个春秋。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既是一部气势恢宏可歌可泣的交响乐, 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彰显了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探索和开辟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当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具体过程中, 在实践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在认识上也存在着有人质疑改革开放的一些看法, 诸如, 认为改革开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改革开放一些政策过头了, 性质已经不是社会主义的了;改革开放不彻底, 应该全盘私有化和全盘西化, 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等等。显然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一、中国改革开放既没忘“老祖宗”, 又开辟了“新境界”, 彰显了理论自信

有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改革开放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 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描述, 一些政策和措施属于资本主义的, 经济社会生活中资本力量过于强大、非公有经济占很大比重、贫富差距过大, 等等。甚至有人妄言, 中国改革开放搞的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 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相关论述和设想。马列经典理论不是教义和教条, 而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是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一再强调, 他们是“不断发展论者”, 对于未来社会的特征“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 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1) ,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 应该马上做些什么, 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2) , 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 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3) 。而且,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根据一定的历史条件得出的结论, 没有亲身经历过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 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问题, 关于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 没有涉及。

其次, 中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如何在发达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有过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但有其严格的前提和条件。因此, 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 要和具体的时代实践相结合, 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当成现成的公式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 这样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 马克思没有讲过, 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 所以,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 在实践中摸索” (4) , “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 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变化的条件下, 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 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5) 。邓小平还指出, 我们搞改革开放, 没有丢“老祖宗”, 因为丢了就丧失了根本, 同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就是死路一条。这就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既坚持“老祖宗”, 又不断开辟“新境界”。

再次, 改革开放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等于就是搞资本主义, 而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外开放就要充分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当然, 对外开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 是为了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 巩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马克思当年在研究德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曾经指出, 德国“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达”。列宁在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时也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 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 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6)

第四,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以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了丰硕成果,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指南。

一脉相承主要体现在:在根本遵循上一脉相承, 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和“本”;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都是对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和优秀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弘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在远大目标和价值追求上一脉相承, 都为了人类美好未来不懈追求, 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坚定信念, 追求无产阶级的解放,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崇高性;在理论品格上一脉相承, 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务实性;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一脉相承,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 一切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在科学的观点上一脉相承, 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性;在科学方法和思想方法上一脉相承,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都注重调查研究, 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历史洞察力、世界眼光、科学思维上一脉相承, 体现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形势、实践发生剧烈和深刻变动的时候, 富有时代性和历史创造性。

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上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大众化, 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进入新境界、新阶段;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都坚持从实际出发, 面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情况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 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同时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党、如何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几大基本问题上, 在科学回答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等几大规律的认识上与时俱进, 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上与时俱进, 不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

二、中国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而是成功闯出了一条新路, 彰显了道路自信

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 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或者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 自己穿了才知道。”回顾历史, 可以看到, 中国改革开放是合乎党心民意顺乎时代潮流的英明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好、走得对。

首先, 历史已经证明封闭僵化的老路走不通。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受苏联的影响较大。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以俄为师到以俄为鉴的过程。列宁去世后, 符合苏联社会经济要求的新经济政策被中止, 在各种因素的聚合下, 苏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应当承认, 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惯性, 而且这种体制也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但问题是这一体制未能适应时代的转换和改革的要求, 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出现了结构性危机, 形成一种体制性障碍。之后几十年, 苏联的改革反反复复、步履维艰, 新问题不断产生, 老矛盾越积越多。

其次, 苏联剧变的惨痛教训证明了改旗易帜的邪路绝对不能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苏联改革逐渐失控和变味变向。在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旗号下,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放弃党的领导, 推行多党制, 动摇了党的领导地位;推行军队国家化, 放弃军队领导权, 自毁长城;不能正确对待历史, 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党史, 否定列宁, 否定斯大林, 搞历史虚无主义, 导致思想混乱, 动摇执政根基和合法性, 最后导致苏联共产党偌大的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 苏联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避免苏联模式的弊端中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早在建国初期, 毛泽东就逐步注意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并对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思考和初步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和扬弃。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谈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时, 非常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 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 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1)

再次, 改革开放使中国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基于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深刻洞察和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沉痛教训的深刻总结, 邓小平以卓越的胆识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 不断克服和有效化解了各种困难、风险、矛盾和挑战, 使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 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科学认识时代特征, 准确把握世界大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强调和落实发展是硬道理, 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建设;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反对急躁冒进和“超阶段论”;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化, 在竞争和合作中体现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 从提高人民生活和民生需要入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追求均衡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喷涌;提出发展“三步走”战略, 从解决温饱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的统一, 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平安中国;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法治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建设文化强国和创新大国;不断提高党的“四自能力”和执政水平, 致力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建设全面现代化中国。

第四, 改革开放使中国探索出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鸦片战争后, 中国一直致力于探寻强国富民之道, 实现国家现代化。但现代化之路非常坎坷而艰辛, 数次被外敌入侵等内忧外患所打断。而且, 已经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的一些路径和办法, 中国不能也不会复制、照搬。例如,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曾经用发动军事战争办法进行掠夺、推行殖民统治掠夺殖民地、贩卖黑奴掠夺廉价劳动力, 等等。中国走的是一条新型的现代化之路, 适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坚定走和平发展之路, 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坚持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坚持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领, 就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三、中国改革开放坚持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保持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 彰显了制度自信

有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是因为改革不彻底、政治改革滞后, 需要搞全盘私有化、三权分立、多党制那一套。针对这种错误观点,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就作出了斩钉截铁的回答, 提出中国搞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政治上绝不搞西方那一套。

首先,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 因此,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自改革之初, 为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 邓小平还明确要求, 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苏联东欧剧变后, 邓小平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 把青少年教育好, 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实践表明, 中国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推进和全面进步。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 强调要搞好顶层设计, 要有战略定力, 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防止犯颠覆性错误。

其次, 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 为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充分证明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事实胜过雄辩。改革开放近40年来, 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空前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根本改善, 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GDP跃居世界第二, 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贸易货物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中国在几十年时间里成功跨越了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几百年的时间, 经济发展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扶贫攻坚任务顺利推进。“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2016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34%。在面对百年一遇的长江特大洪水、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时, 在举办奥运会以及一系列重大工程过程中,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充分展示出来。科技教育迅猛发展, 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一批批留学生学成回国, 高铁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航母、北斗导航技术、载人航天技术、探月工程、量子通信、海洋深潜技术等高精尖技术呈现井喷式发展, 从2015年开始世界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 移动支付、物流水平领先世界, 一系列的“中国制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令世界赞叹和瞩目。在构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过程中,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声音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此的发展速度、如此的累累硕果, 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骄人的壮丽画卷。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 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彻底改变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丧权辱国、挨打受欺负的局面, 那么改革开放则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 改变了挨饿甚至挨骂的局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释放和体现。

再次, 要正确面对和科学分析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毋庸讳言,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障碍、风险和挑战, 甚至也会出现各种失误和错误。例如, 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问题, 腐败问题还比较突出, 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中不平衡问题, 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 司法和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医疗中的看病难、住房中的房价过高等民生问题。如果不坚持科学的方法, 以点代面,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过分渲染和夸大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 宣扬悲观消极的结论, 甚至囿于个人利益和成见而陷于民粹主义立场, 那就会导致认识上的形而上学和实践上的错误。

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一是要积极面对, 不讳疾忌医, 理性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分类和具体成因, 认真分析哪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哪些是改革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哪些是政策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和“交学费”问题, 哪些是一些党员干部的乱作为和不作为造成的问题, 从而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 认真探寻方略和对策。二是要看到党和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积极态度、坚定决心、有力举措和政治智慧, 逐步完成了一系列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并取得了一系列明显的和实质性的成效, 甚至根本性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四、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提升了文化软实力, 彰显了文化自信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落后的文明, 以殖民文化为荣, 宣扬西方中心主义, 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 用以评判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主张全盘西化。实际上, 这是一种数典忘祖、食洋不化和文化、文明不自信的表现。

首先,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世界文明发展史来看,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表明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和生命力, 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 中华文明是相当成熟和处于引领地位的文化形态。但在历史上, 也曾经出现过文化自卑现象。特别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失败后,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 一些中国人妄自菲薄, 甚至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 从语言、生活方式到观念、体制和制度, 都要求全盘西化。这种文化自卑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一直存在于一些中国人心中。

其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坚持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沉淀着中华民族的骨气、底气和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家园。在世界文化之林中,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长处, 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凝聚功能, 在几千年中历经各种内忧外患, 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至今;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充分的开放性、高度的坚韧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 在中外交流和文化碰撞中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体现了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激励精神和动态的延续创新能力, 一些礼仪、家风、智慧、价值、观念、古训潜移默化, 沉淀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和行为规范。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继承,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光大指明了方向。

再次,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和提升了我们文化自觉和文明自信的强大底气。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夯实了我们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精神, 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格的体现, 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 需要倍加珍惜和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文化繁荣和发展, 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中国文化走出去成效显著。

第四,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也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过程中,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各种观念、价值、思潮相互交融、交汇和交锋,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传统的经典名著、气功、武术、京剧、美食、中国节日等被外国人感知和欣赏, 而且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国际会议、高端论坛、峰会上, 中国是绕不开的热门话题, 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理念、中国方案都越来越引起关注。2016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近800亿美元, 中国政府已经与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议。现在, 中国已在1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学员总数近200万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在与各国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已有20多个外语语种版本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有利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繁荣和发展的成果, 彰显了中国的影响力, 提升了中国的形象, 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精神。

最后, 世界之乱与中国之治证明了“历史终结论”和“西方中心论”的破产,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当前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历史大变局中, 世界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了鲜明对照。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经济低迷, 福利国家制度步履维艰, 一些国家乱象丛生, 国家治理困境重重, 恐怖主义肆虐, 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抬头, 社会阶层断裂加剧, 移民和难民问题突出。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主神话破灭。曾经一度引起人们关注的“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在事实面前, 不攻自破。不少发展中国家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良性外溢效应逐步凸显, 国际社会希望中国为全球治理做出更大贡献。

“欲人勿疑, 必先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当今世界, 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 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 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 我们走自己的路, 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 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1)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7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4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131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8-259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

6 《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510页。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88页。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载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04期

(责编:柳冰、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