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官僚主义与毛泽东群众观的形成和践行——基于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重要著作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19   
分享到 :

反对官僚主义与毛泽东群众观的形成和践行

——基于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重要著作分析

马春玲

毛泽东在不同的时期对“群众”有过不同的称谓,如“民众”“人民”“人民群众”。无论使用何种称谓,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一生中都始终把“群众”与革命和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毛泽东的群众观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毛泽东的群众观在理论上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民群众观,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于毛泽东对群众工作的探索和坚持。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毛泽东群众观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完善和传承的不同阶段。

1929年到1934年,中央苏区时期是毛泽东群众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在中国农村落后的环境下,其民主政府的工作作风也难免会遇到官僚主义的侵蚀。毛泽东指出官僚主义的实质是“脱离群众”,其严重后果是“破坏苏维埃与群众的关系,对于苏维埃胜利和发展,有莫大危害”[1](P49-51)。尽管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毛泽东总结苏区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在工作中的主要表现是:“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另一种是命令主义。”[2](P124-125)毛泽东在调查中敏锐认识到官僚主义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文章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正是在反对官僚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渐形成了其群众观的基本内容。因此,本文拟以《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毛泽东文集》和《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中所收藏的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为主要文本,以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批判为视角,探寻毛泽东群众观形成与践行的历史印迹。

一、群众观是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利器

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是毛泽东群众观总的根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运用和贯彻群众观,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基础和保证。也正是如此,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灵魂。而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其与群众观倡导的人民群众至上的科学精神是完全背离的。但凡有权力的政府机关就有可能产生官僚主义,正如周恩来认为,“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3](P418)中央苏区时期,苏区党和政府工作中也发现了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倾向。

官僚主义不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损害了革命和群众的利益,成为局部执政的苏维埃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毛泽东一直是深恶痛绝的,从中央苏区时期就开始了对官僚主义尖锐的批判和坚决的斗争。在193010月《兴国调查》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把官僚主义作为首条“政府人员的弊病”进行批评,指出:“官僚主义,摆架子,不喜欢接近群众。”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群众有人走到政府里去问他们的事情时,政府办事人欢喜呢,答他们一两句,不喜欢呢,理也不理,还要说他们‘吵乱子’。”[4](P245)193311月毛泽东进行了长岗乡和才溪乡调查,在《长岗乡调查》中指出,乡苏和市苏(即乡苏维埃和市镇苏维埃)作为苏维埃政府的基层单位,实际执行了一切苏维埃工作,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实际工作中有不少人对于该如何进行他们的工作却并不了解。如果对乡苏、市苏工作不了解,又怎么能真正领导苏维埃工作?毛泽东对一些苏维埃领导层工作人员不知道任何一个乡苏、市苏工作的实际内容却只知道发号施令的情形作出了严厉批评:“同志们!这是不行的,这是官僚主义,这是苏维埃工作的障碍![4](P286)总之,毛泽东对官僚主义只有一个态度,就是:“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2](P124)值得欣慰的是,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批评得到了当时苏维埃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才溪乡调查结束后,由毛泽东、项英和张国焘共同签署的《关于战争动员和工作方式》决议对苏区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并对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刻剖析。在批判官僚主义工作作风的同时,毛泽东强调:“正确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努力宣传,说服群众。”[2](P125)在异常紧张的革命战争时期,要解决提出的革命任务、计划,就必须“动员群众去完全地实际地实行这些任务与计划”。[4](P286)1934410日,毛泽东在长冈乡和才溪乡调查及结合其他苏区政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乡苏怎样工作?》。文章指出苏维埃的工作方向是“朝着最能够接近广大群众,最能够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能够动员群众执行苏维埃任务”。[5](P343)这“三个最”体现了改善乡苏工作方向是“动员群众和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因为“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P136)

面对官僚主义对苏维埃工作造成的阻碍,中国共产党和苏区政府也对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进行了及时的批评,并提出了纠正的办法和措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践行群众观。1930410日,在《中央给福建省委的指示信——工农兵运动与“五一”示威准备工作》中肯定了苏维埃政府“群众化”工作的主要意义是:“苏维埃真正从群众中产生出来,实际为群众利益而努力”;提出防止官僚化危险的方法:“主要是靠群众的监督,使苏维埃能够反映群众进步的意识与生活。”[6](P236)对如何纠正官僚主义,《关于战争动员和工作方式》决议也提出了十四条具体措施,提出了“群众化、实际化”的工作作风要求:“每一个政治鼓动,必要适合群众的要求,联系群众本身的利益。”“每一个决定,要合于实际能实行,反对一切空泛不具体的决定,及毫无准备和照例开会。”[1](P49-51)

这一系列的观点说明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对官僚主义的批判中其群众观也基本形成,并把践行群众观融入党的群众工作中,作为区别于官僚主义的苏维埃工作的原则。

二、调查研究是避免官僚主义的根本途径

毛泽东对于党和苏维埃政府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洞察秋毫,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的危害作了深刻的批判。可是,革命和建设中,如何才能避免官僚主义?群众观是纠正官僚主义的着力点,但如何才能真正践行群众观?工作中遇到困难、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怎么办?毛泽东认为应该“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2](P116)

调查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际应用;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基本原理的继承。虽然调查研究和群众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揭示、所说明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却指向相同的对象——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讲,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就是群众观的具体体现。纠正、避免官僚主义,要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观,就应该进行正确的调查研究。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认为我们党正确而坚定的斗争策略绝对不是少数一些人不作调查、关在房子里冥思苦想就能够产生的,而是“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2](P115)

毛泽东历来都重视调查。从1927年湖南五县考察到井冈山时期的宁冈、永新调查,从土地革命前期的兴国、寻乌调查到土地革命后期的长冈乡、才溪乡调查,毛泽东都把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作为解决问题和决定政策的基础。在《兴国调查》文章中,毛泽东指出,“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4](P182-183)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是避免官僚主义错误、践行群众观之必需。

从表1中可以清晰得知毛泽东注重调查、注重到群众中作实际的调查以解决革命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以到农村做调查的实际行动对一部分红军同志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调查的现象作出了有力的批评。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所撰写的文章无不是毛泽东倡导的“依靠群众”的群众观思想的生动和具体体现。尤其是在长冈乡和才溪乡的调查过程中,毛泽东亲眼所见了当地苏区政府与群众关系密切、并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后,毛泽东对苏维埃政府党员和干部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2](P138)通过正确、翔实的农村调查,毛泽东批判了脱离群众、轻视群众力量的官僚主义作风。

三、树立活榜样是反对官僚主义的有效办法

在坚持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中,毛泽东发现了汀州市苏区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长冈乡、才溪乡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事迹。毛泽东认为,工作中树立“关心群众生活”的活榜样是反对官僚主义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用事实说明形成和践行群众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3210月,毛泽东到汀州市深入社会调查,对当时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了中肯的批评。同时结合长冈乡、才溪乡两个“模范乡”的调查情况,在1934年“二苏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总结。他指出,在苏区的工作人员中,曾经存在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官僚主义情形:“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他事情呢,不讲也不管,甚至一切都不管。”[2](P137)毛泽东点名批评了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典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分析了其脱离群众的种种表现,指出其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影响了在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等方面工作的成绩。毛泽东之所以在大会上把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作为官僚主义典型进行批评:一是因为当时汀州市苏维埃政府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给予中肯的批评后有助于其工作方法的改进;二是因为汀州市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唯一的苏区市,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其他苏区的影响非比寻常,因此,其政府的工作作风具有示范效应。

毛泽东对苏维埃政府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践行群众观的两种工作作风在各自工作方法、群众关系和工作成效等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工作方法上,官僚主义是敷衍塞责或者强迫命令,坚持群众工作的同志创造许多动员群众的好办法;与群众关系上,前者同群众的关系十分不好,相反,后者与群众打成一片;在工作成效上,前者大大阻碍了苏维埃任务与计划的执行,后者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肯定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经验就是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否定、批判和抛弃。因此,毛泽东指出:“上级苏维埃人员的一种责任,就在把这些好的经验收集整理起来,传播到广大区域中去。”毛泽东接着强调:“反对官僚主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拿活的榜样给他们看。”[2](P287)

毛泽东认为的“活榜样”就是与汀州市政府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的长冈乡、才溪乡两个苏区“模范乡”。早在《才溪乡调查》报告中,毛泽东热情洋溢地说:“我们号召全苏区几千个乡一齐学习这几个乡,使几千个乡都如同长冈、才溪、石水一样,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4](P352-353)在“二苏大”会议上,在谈到长冈乡、才溪乡在扩大红军多得很、公债也销得很多的骄人成绩时,毛泽东由衷的表扬:“这样的乡政府,是真正模范的乡政府。”[2](P137-138)

为什么长冈乡、才溪乡苏维埃政府能在“扩红”“销公债”等工作中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呢?为什么毛泽东夸这两个乡苏是“真正的模范”?毛泽东通过“举实例”的方法来说明只有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在革命中得到群众支持的道理。正因为长冈乡和才溪乡苏区政府和汀州市的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是绝对的不相同,他们的工作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好成效。学习长冈乡、才溪乡,就是要学习他们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谋利益。关心群众生活、践行群众观的工作方法,就是要反对汀州市那样的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

毛泽东抓住“二苏大”会议召开契机,把长冈乡、才溪乡作为苏区政府工作的活榜样、好榜样,在全苏区树立、宣传;用它们在政权建设、扩大红军、经济建设、推销公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中央苏区开展了一场反对官僚主义、倡导“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群众观教育。一方面,革命要取得胜利,就要充分动员群众和依靠群众。另一方面,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依靠,就必须关心群众的生活,真正体现“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因此,毛泽东呼吁苏区政府“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如何深刻注意群众生活问题?毛泽东认为,应该从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小事着手,树立“对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的观念。[2](P136)苏区党和政府把一切群众生活上的“小问题”,包括土地、劳动、柴米油盐、妇女学犁、小孩上学、群众生病等问题,都作为“大事”认真解决,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热爱。“长冈乡的群众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因此,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2](P137-138)可见,在树立践行群众观的活榜样作为反对官僚主义的方法中,毛泽东把群众观与工作方法统一起来,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综上,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毛泽东在这些著作中对苏区政府存在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批判和清算,提出了“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要依靠群众”、“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决策,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其群众观也基本形成。可以说,中央苏区成为毛泽东群众观形成和践行的重要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项英,张国焘.中央人民委员会紧急决议——关于战争动员和工作方式[J].江西社会科学,1981(S1).

[2]毛泽东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乡苏怎样工作?[A].毛泽东文集:第1[C].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马春玲(1975- ),女,龙岩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福建龙岩 364000)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