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2-22   
分享到 :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赵兴良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肯定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最高价值,追求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自由和解放,以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毛泽东思想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思想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总体上讲还没有得到我们高度重视和充分研究。即使已经提到的一些思想观点,也散见在有关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各个部分中,而没有把它们集中起来主题化。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升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因而挖掘、梳理和研究毛泽东思想中的这部分内容,使之集中和明确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对丰富和深化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略述管见。

一、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高度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不同于西方人本主义之处,首先是它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积极肯定。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本内容的实践,“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因而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理解,就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例如对历史的理解,从实践和主体方面来看,历史就不是由什么神秘的力量创造的,而是由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也就不是什么少数人的思想和活动,而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它们“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104页。】。概言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我们看到,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人本思想,并把它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内容丰富和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

一是在人和物的关系中,高度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这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提出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论断上。但这个论断在毛泽东那里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着实践和理论的充分依据。例如,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在毛泽东看来,武器“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页。】又如,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等等,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但毛泽东认为,这“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3页。】。如果说,这样的说法还主要属于经验或实践的层面,那么,毛泽东还从理论上论证了人比物重要。为什么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呢?因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那为什么人具有这种区别于物的特点呢?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这一特点。马克思就指出过人的实践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具有“能动的方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毛泽东也讲:“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不论正确地认识世界,还是正确地改造世界,都是实践的能动性的表现。

所以,毛泽东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它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即要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问题,要把对“物”的追求更多地转变到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和追求上来。

二是毛泽东在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一个重点,包含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是一个社会历史的概念,即“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页。】。但他也指出,不管这个概念的具体内容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其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总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总是人民群众的主体,知识分子也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7页。】其次,毛泽东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的科学论断,并从多方面论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而且特别重要地包括了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在谈到实现我国民主革命的根本力量时指出:“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但是这许多人中间,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和农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2页。】第三,既然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既然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那么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毛泽东说:“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显然,这在革命时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时期也同样如此。

“人民”是不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概念,在理论界有不同看法。通常也把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放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来讲。但无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来看,还是从我们党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界定来看,“人民”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概念,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但它从根本上说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劳动者或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毛泽东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高度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特别重视和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实际都是实践主体的角度,并且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因而不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赞成人的自由个性,主张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一个内涵丰富的重要概念,包含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前资本主义社会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工具,也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把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征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征概括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特征概括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因而可以说,实现包含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题和核心。

我们看到,毛泽东也有很多对人的个性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个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集中表现为主张“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其内容包括:

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赞成发展人的个性,并它作为自己的任务。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有些人怀疑中国共产党人不赞成发展个性,不赞成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不赞成保护私有财产,其实是不对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束缚着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破坏着广大人民的财产。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和停止这种破坏,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页。】。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依据《共产党宣言》中的有关论述,从经济角度分析了中国人民在封建制度下丧失个性的原因。他指出:“马克思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广大人民也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原因是他们没有财产。独立性、个性、人格是一个意义的东西,这是财产所有权的产物。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有财产所有权,他们使大批的人破产,使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破产,财产集中在他们手里,他们自己就有独立性、个性、自由,而广大人民丧失了财产所有权,也就没有个性、独立性、自由,或者是削弱了。”【《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页。】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也就是要通过革命斗争,恢复人民的财产所有权,使人民有个性、自由和人格。

二是没有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与上面所讲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没有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反过来说,没有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也不可能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恩格斯曾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毛泽东也同样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给秦邦宪的信》中说:“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页。】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中又说:如果“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他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上的结论》中指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讲得很清楚,他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页。】。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1957年,他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781页。】。例如,学生的“课程要减少,分量要减轻,减少门类,为的是全面发展”【《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意思是不赞成课业负担太重、讲授繁琐、追求门门5分、集体活动过多、纪律过严,实际体现了他强调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的思想。

三是富有创见地提出和阐明了党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并区分了“创造性的个性”和“破坏性的个性”这两种个性,主张创造性的个性,反对破坏性的个性。在毛泽东看来,党性与个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因为我们党,“它本来就是人民的一部分,当然不会使工人、知识分子、农民出身的党员没有人格。人民有人格,我们党也就有,人民都没有,我们党哪里会有呢?”“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因此,“不要使我们的党员成了纸糊泥塑的人,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好了。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只要他服从党纲、党章、党的决议,在这个大原则下,大家发挥能力就行了。”【《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416页。】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区分了“创造性的个性”和“破坏性的个性”这两种个性。他说:“创造性的个性是什么呢?比如模范工作者、特等射击手、发明家、能独立工作的干部,不但党外斗争有勇气,党内斗争也有勇气,盲目性少,不随声附和,搞清楚情况再举手,这就是创造性的个性,它同党性是完全一致的,完全统一的。另一种个性,是带破坏性的、个人主义的,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搞所谓标新立异。其实标新立异也有两种:一种是革命的标新立异,比如模范工作者、劳动英雄、发明家,他们提出很多好的意见,比许多人工作更进步,这一种是创造性的革命性的标新立异。另一种是破坏性的标新立异,它越出了无产阶级轨道,同党性不一致,是小资产阶级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是错误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417页。】这段论述,把“个性”分为创造性的个性和破坏性的个性,把“标新立异”分为创造性的标新立异和破坏性的标新立异,并把创造性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标新立异与党性联系在一起,统一在一起,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个性思想的一个丰富和具体化。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问题上,毛泽东强调社会革命对于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的意义,而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也有解放个性、发展个性的任务;他关心和强调社会的发展、集体的发展,忽视了个人的发展,因而在认识上具有片面性。但从上述内容看,这恐怕不是事实。毛泽东在晚年没有很好地坚持自己早年的正确思想,甚至压制不同意见,搞个人崇拜,但这是另一个问题。就我们这里论述的主题来说,毛泽东显然也是看到了社会主义建立后仍有解放个性、发展个性的任务的。其中的思想内容,至今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

三、坚持一切从全体人民出发,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人的“需要”和“利益”是两个内在联系的概念,前者是人的本性,后者则是前者在社会中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运动中,问题就在于为谁谋利益,是为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谋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这在毛泽东那里,就表现为共产党人要坚持一切从全体人民出发,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标准。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种种问题和矛盾,需要统筹兼顾,但毛泽东提醒全党:统筹兼顾是“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他还希望抱有小圈子主义的人们要“真正承认我国有六亿人口,承认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这是我们的本钱。”如此,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页。】

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对我们现在理解“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是统筹兼顾首先有一个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问题,即它首先应有一个原则高度来统摄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关系问题,而这个原则高度就是“以人为本”,即从全体人民出发,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否则,统筹兼顾就可能变成既要这样,又要那样的“平衡主义”或“折中主义”,难以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立场。而我们看到,毛泽东正是在这个原则高度上来思考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的。

一是在经济上要关心群众生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拿工人来说,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工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拿农民来说,苏联的办法是把农民挖的很苦,把农民的东西拿走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这在毛泽东看来是“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他认为必须更多地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除遇到特大的自然灾害,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农民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农民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早想办法解决。

二是在政治上要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非常重视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并对这一权力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他认为:“所谓有公民权,在政治方面,就是说有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但是,“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有了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劳动人民不受剥削的自由。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因为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它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自由也是这样。它们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历史上发生和发展的。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因此,“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三是在文化上要坚持人民大众的价值取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要求“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3页。】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各种艺术品和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竞争。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并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解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就是社会科学,也有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谈。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145页。】毛泽东这番话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因为这样做,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归根到底有利于人民的利益。

四是在凡属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上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谈到了怎样对待犯错误同志的问题,他说:对犯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人大概是没有不犯错误的,多多少少要犯错误,犯了错误就要帮助。只看,是消极的,要设立各种条件帮助他改。”“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这段话里的“好心”和“坏心”,即“与人为善”还是“与人为敌”,也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一个体现,它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这样一个总公式是一致的。

总之,毛泽东思想中有丰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毛泽东晚年没有很好地坚持和贯彻,甚至在理论上提出了“斗争哲学”,在实践上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从而背离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或者忽视毛泽东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这其中就包含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后,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正是包括毛泽东人本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而“以人为本”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因此,研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肯定其地位和价值,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作者赵兴良: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授)

(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编《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