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侨务思想与实践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22   
分享到 :

毛泽东的侨务思想与实践

任贵祥

毛泽东的侨务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样,毛泽东的侨务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脉络。其在领导中国革命中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侨务工作实践

毛泽东何时开始与华侨交往?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是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致信给侨居南洋的华侨教师张国基,答复他同年5月22日和9月19日的两封来信。毛在信中说:弟对湘人往南洋有一意见,即湘人往南洋应“取世界主义,而不采殖民政策。世界主义,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愿大家好的主义。殖民政策,只愿自己好,不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损人利己的政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2)》,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60页。】毛泽东的信阐明,中国人移往海外是和平移民,与西方国家向海外殖民损人利己有本质的区别。毛泽东与张国基的通信可谓与华侨最早的交往,体现其早期的侨务思想。

中共创立并与国民党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与国民党中的上层归侨有更多接触交往的机会,【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介绍,毛泽东作为中共代表分别参加了国民党一大和二大,而出席国民党一大、二大的海外党部代表和归侨代表多人;此后毛泽东又参加了国民党中央的一些重要会议,这些会议也有国民党上层归侨参加。】但笔者未见到直接交往的详细资料,因而不能展开介绍。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归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其中有一小部分来到陕甘宁边区所在地延安,使毛泽东有机会直接与普通华侨有近距离交往。1940年五六月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慰劳考察团回国慰劳考察祖国抗战实况,陈等三人冲破国民党蒋介石的阻挠来到延安,使得毛泽东与南洋侨领陈嘉庚有了历史性的会见和交往。

抗战时期,毛泽东与华侨交往主要是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角度,对归侨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统战工作。1938年3月18日,毛泽东为马来亚华侨抗敌后援会代表团题词说:“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8—59页。】同日,毛泽东为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题词道:“马来亚的侨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蔡仁龙、郭梁主编:《华侨抗日救国史料选辑》(内部资料),第49页。】这两份题词体现了毛泽东对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共鏖战,烽火弥漫。毛泽东被迫转战陕北,指挥三大战役,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他不可能也无法与华侨直面来往,因而只能采取比较特殊的交往形式——电讯来往。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被蒋介石政府各项反动政策所压迫、处于团结自救地位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包括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5页。】可见,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把华侨作为推翻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历史进入1948年,解放战争的局势发生重大变化。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各界各阶层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其中广泛的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府,当然包括海外华侨在内,因而“迅速地得到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响应”【《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3页。】。筹备政协会议期间,毛泽东分别致电陈嘉庚、司徒美堂,邀请他们回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致陈嘉庚电指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力量,完成中国人民独立解放事业。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人望所归,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中,陈嘉庚被选为政协常委,他和司徒美堂、戴子良、蚁美厚、庄明理、费振东6人被选为政协委员。这些反映了毛泽东关于华侨是建立联合政府一方代表的思想。

通过简要回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侨务思想与实践,笔者认为,毛泽东的侨务思想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其标志是毛泽东侨务思想的核心即海外华侨是党的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思想的形成。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侨务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广大华侨是中国反帝爱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他们是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一支进步爱国力量,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侨务思想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侨务思想和实践,为其在新中国建立后侨务思想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中,毛泽东的侨务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华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新中国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

新中国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由革命统一战线转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指出:“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国外华侨”是其中的组织成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从中可以看出,华侨既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又是构成新中国政府代表力量之一。《共同纲领》是周恩来主持起草的,经过毛泽东等中央高层领导人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通过的,从中也体现了毛泽东的侨务思想。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以国家主席名义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指出: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集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8页。】《公告》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名单共63人,其中归国侨领陈嘉庚、司徒美堂、彭泽民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反映出华侨代表在中央人民政府中的重要地位。

不但如此,《共同纲领》还明确规定:新中国“尽力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把“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67页。】作为正式条文写进国家大法之中,使保护华侨利益有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二)热爱新中国要与自身处境结合起来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党的思想路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从时代变化及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出发,提出新中国要为华侨生存和发展切实利益着想的思想。

新加坡《南侨日报》是1946年11月由陈嘉庚发起、由一些华侨民主人士创办的侨报。该报一诞生,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抨击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专制独裁的行径,拥护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9年11月20日《南侨日报》创刊三周年,5000多名侨胞集会纪念,表示对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无限忠诚和拥戴。毛泽东为该报题词道:“为侨民利益服务”;并题写《书告侨胞》的条幅:“侨胞们团结起来,拥护祖国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回忆陈嘉庚》,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1950年7月17日,毛泽东为《美洲华侨日报》创刊10周年题词:“为保卫祖国,拥护世界和平而奋斗。”【国务院侨务干部学校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论侨务》,第2页。】毛泽东为两份报纸的题词,反映出其“为侨民利益服务”、改善华侨地位的侨务理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侨居国对新中国的态度不同,其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受这些国家殖民统治过的一些东亚南国家,对新中国抱着敌视或怀疑的态度,生活在这些国家的华侨尤其是倾向新中国的华侨处境艰难。1952年毛泽东同归侨张国基谈话则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恐怕你们华侨在国外有三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如果这样做对你们没有损害的话,你们就心里挂红旗,门口也可以挂红旗。第二个办法,在对我们不友好的国家里,或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不许华侨挂红旗怎么办?很简单,心里挂红旗,门口不挂旗嘛!……第三个办法,如果这个国家与台湾还有外交关系的,那你们就心里挂红旗,门口挂白旗嘛!所以,一是心里挂红旗,门口挂红旗;二是心里挂红旗,门口不挂旗;三是心里挂红旗,门口挂白旗。”【国务院侨务干部学校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论侨务》,第2—3页。】毛泽东以辩证灵活而又实际的态度,教导华侨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拥护新中国要与自身处境相结合的关系,可见其为华侨切身利益着想的理念。

(三)华侨要遵守侨居国的法律制度

毛泽东多次重申,华侨要遵守侨居国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不要参加侨居国的政治活动或革命活动,这样与华侨自身、侨居国及祖国都有利。1954年12月1日,毛泽东接见缅甸总理吴努谈话中表示:“我们经常嘱咐华侨遵守居留国的法律。既然在居留国生活,就要守法,不应该参加居留国国内的非法活动。我们常常进行这种教育工作,叫华侨守法,搞好同居留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在华侨多的国家,这一关系更要搞好。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怀疑我们要利用华侨捣乱。这也要在长时期中加以证明,到底我们是教育华侨守法呢,还是暗地里策动他们反对居留国政府。各国有非法政治活动或是革命,但那是本国自己的事,华侨不应该参加。”【国务院侨务干部学校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论侨务》,第3页。】

1958年8月16日,毛泽东接见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谈话时说:“中国有1300万侨民在外国,900万在东南亚各国,他们如不同侨居国搞好关系,问题就很大。他们人在外国,心在中国,这是不利于反殖民主义的。”“我们要柬埔寨的华侨拥护柬埔寨王国政府,同柬埔寨人民合作,尊重柬埔寨的法律。”【国务院侨务干部学校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论侨务》,第5、4页。】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的华侨到中国考察访问,毛泽东接见他们时说:“国外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取消了,以消除华侨所在国政府的怀疑,使大家能够互相信任。我们究竟是否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你们也可以看,口说无凭,你们可以看事实,就清楚了。”【国务院侨务干部学校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论侨务》,第4页。】

毛泽东和华侨居住国的领导人重申华侨遵守所在国法律制度,是要其消除疑虑,表示新中国政府的诚意;和华侨本人强调这一问题,是从他们自身生存着想。两者表明中国政府要切实贯彻这种思想。

(四)华侨“不应该有双重国籍”

关于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的繁难问题,新中国一成立不得面对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是明确主张不赞同存在双重国籍的。1954年12月1日,他同吴努谈话时说:“国籍问题也要搞清楚,到底是中国籍还是外国籍,不应该有双重国籍。”后来,他又几次表明这一态度。1955年12月21日,他在接见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谈话时说:“泰国有华侨,加入你们国籍的,就算泰国人了。没有加入泰国国籍的就是中国人了。要不华侨太多,人家会害怕。”1958年毛泽东接见西哈努克谈话时,又说道:“我们应该让华侨入柬籍,他们的祖国是柬埔寨。……当然不是强迫。我们主张经过教育,逐步加入柬籍。”1961年6月13日毛泽东接见印尼总统苏加诺谈话说:“在总统的努力下,华侨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样解决很好,愿意选择印尼籍的成为印尼人,作为印尼的少数民族的一部分;选择中国籍的就是华侨。”【国务院侨务干部学校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论侨务》,第4、5、6页。】

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阐述周恩来关于华侨双重国籍的论述及解决双重国籍问题所做的大量工作,未见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实际上毛泽东的主张与周是完全一致的。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或者签订条约、或者以协商方式解决了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尽管现在对此有争议,但在当时消除西方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华侨作为攻击中国的口实,以及解决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主张利用华侨资本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毛泽东对待资本主义认识的问题上前后是有变化的,对待华侨资本也是如此。1956年5月,毛泽东、彭真等一行百余人到广州考察。毛泽东先后召开会议20次,先后听取南方几省领导人汇报工作。中共广东省委港澳工委副书记黄施民向毛泽东报告了香港方面的情况。当毛泽东听到香港各银行游资充斥、存款利息急剧下跌时指示说:“海外的游资这么多,可以利用嘛。”在提到华侨资金约有5亿美元流入香港,实际投资还不到1000万港元时则表示:“要有更积极的政策。”当问到是否允许外国资本家投资时,毛泽东说原则上都可以,但条例要研究。他说:要针对港澳华侨的顾虑,想办法争取利用这一大笔外汇,它们在香港市场是找不到出路的。毛泽东结束考察时,又叮嘱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敞开大门,引进外资,这个想法好,你们赶快写个报告,我们到北京进一步研究。”【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情系广东:老一辈革命南粤纪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主张利用外资包括华侨资本的。

中共八大召开后不久,毛泽东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对资产阶级要区分情况,实行不同政策。华侨投资开厂或搞投资公司,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毛泽东把这个思路概括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以上两例可见,1956年毛泽东确曾明确主张利用华侨资本。但从以后的实践看,八大以后党的路线方针出现重大转向,不但没有“搞资本主义”,反而使资本主义绝种,利用华侨资本的没有很好实践。

考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侨务思想,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发展丰富了民主革命时期的侨务思想。作为新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及在全国范围执政的中共领袖,毛泽东的视野更加开阔,将国家的利益和华侨的利益联系起来考察,更多地顾及到海外广大华侨的生存处境及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

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侨务工作实践

毛泽东的侨务思想和侨务工作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前面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的侨务思想,下面简要梳理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侨务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制定新中国的侨务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一些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因而华侨问题便常常与国家关系联系在一起,成为外交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华侨正当权益成为党和国家侨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并体现在《共同纲领》及后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毛泽东作为新中国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着重通过国家政权制定侨务政策,开展侨务工作、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

在毛泽东的关心支持下,1949年10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在北京成立;1956年10月,第一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并成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侨委”和“全国侨联”为做好侨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及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涉侨法规文件,如《土地改革中对华侨土地财产办法》《华侨出入国境暂行办法》《关于处理回国华侨就业问题的指示》《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华侨申请使用国有的荒山荒地条例》《华侨投资于国营华侨投资公司的优待办法》及中国和印尼政府“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等等。这些涉侨法规条例分别由不同部门公布。有些是毛泽东主席签署的,有些是周恩来总理签署的。这些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侨务政策。

(二)制定我国海外侨民工作方针

由于民主革命时期的特殊环境和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在海外华侨中都有党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各侨居地华侨中的中共组织的存在容易授人以柄,为人口实,无法开展活动,甚至难以生存。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稼祥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海外侨民工作的指示》,【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第420—430页。】1952年1月6日,毛泽东和刘少奇亲自审阅修改了这份文件并正式下发。指示要求海外侨民的一切活动应严格遵守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和我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共决定不在海外华侨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并劝告中国其他民主党派同样不要建立海外支部。这标志着中共对国外尤其是东南亚侨民政策重大调整转变。

(三)与归国侨领共同致力于新中国建设事业

与海外归侨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是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侨务工作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主要是与归国侨领的交往。

海外华侨的杰出代表陈嘉庚参与了创建新中国大业,并在中央人民政府任职。针对家乡福建全省无铁路、交通落后的状况,陈嘉庚两次写信给毛泽东,提议在福建修建铁路。毛泽东很重视陈嘉庚的意见,收到信后立即批转有关负责同志办理。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心督办下,1954年福建鹰厦铁路正式动工,1956年建成通车。1955年9月中旬,陈嘉庚在考察西北途中顺便拜谒了黄帝陵和轩辕庙,看到黄陵年久失修,没有保护,遂于10月9日致信毛泽东,信中述及考察西北顺便拜谒黄帝陵和轩辕庙,发现建筑多已腐坏,没有维修,缺乏保护。毛泽东收到信后批转周恩来:“此件阅后,请批交有关机关处理。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31页。】从中反映了毛泽东对陈所提问题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归国侨领司徒美堂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其关心祖国建设和侨乡发展,并且是侨胞的代言人。他在政协会议上等场合多次提出对侨乡土改的意见,并整理成相关提案。会后,又将提案及有关思想写成《关于华侨土地问题的几点意见》,由中侨委转呈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对《意见》很重视,指示道:将此文在政协文件中刊登。不久,《意见》全文在政协简报上刊登,有些意见被纳入土改的文件中。1951年3月,司徒美堂南下侨乡视察土改。在广东鹤山考察时,当地翻身农民托司徒美堂带一些烟叶、凉薯等土特产品转呈毛泽东主席,老人委托致公党的黄鼎臣带到北京,送给毛泽东,并附报告侨乡土改情况的材料。毛泽东收到东西和材料后亲自给司徒美堂回信说:“鹤山农民同志们送来的礼物也收到了,请先生转告他们,并致谢意。先生在南方暂留一时期很好,希望先生能于六月上旬返京,面聆教益。敬祝健康。”【《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64页。】毛泽东的回信在广东各报刊登后,翻身农民欢欣鼓舞,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农工民主党领导人、归国侨领彭泽民,民主革命时期与毛泽东有过交往,新中国成立时,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作为著名中医专家,他十分关心中医事业,1954年9月底,他和毛泽东讨论改进和发展中国医学问题,进言说:“中国医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有着丰富的内容,如果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和整理,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今天中国医药人才还很缺乏,团结广大中医的问题更显得重要。”【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编:《纪念彭泽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其见解毛泽东深表赞同,并积极贯彻落实到国家医疗卫生工作中。彭泽民晚年,愈加坚定拥护社会主义。1956年,他在病重垂危之际就事关农工民主党的发展前途给毛泽东写信,委以后事绝笔。【季方:《纪念彭泽民同志——代序》,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编《纪念彭泽民》,第2页。】反映他对毛泽东的充分信任。毛泽东则深深理解彭泽民遗愿,重视该党的发展及其在人民政府中的地位。

四、几点认识

以上介绍了毛泽东的侨务思想及工作实践,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毛泽东的侨务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格。如前所述,民主革命时期,为了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争取和团结绝大多数人参加和支持革命,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敌人,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侨务思想的重心是对华侨统一战线的思想。新中国建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国家建设事业,毛泽东将侨务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家与国家关系上、国家民族利益及华侨自身利益的多重考量上来,具体到将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华侨在侨居国的生存环境结合起来,两者并重。有观点认为,新中国建立后的侨务政策,是以华侨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以牺牲华侨利益追求国家利益,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毛泽东的侨务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特色。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着重动员争取华侨投身到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去,实现民族解放独立。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设身处地从国外侨胞的处境出发,灵活处理热爱新中国与自身侨居环境考虑,可以“挂红旗”,可以“不挂旗”,也可以“挂白旗”;果断地停止在侨居地中发展中共党组织和民主党派的组织,这样既有利于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侨胞在当地生存和开展活动;还有要求华侨遵守侨居国的法律,也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三,毛泽东的侨务思想晚年没有得到很好贯彻。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侨务思想奠定了新中国侨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开创了新中国侨务工作的局面,开端良好。毛泽东侨务思想有诸多闪光点,如重视华侨在民主联合政府中的地位,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的思想,主张利用华侨资本进行建设,华侨要遵守侨居国的法律的思想等等。但有些正确的侨务思想有些没有坚持下去,昙花一现,如主张利用华侨资本进行国家建设的思想后来完全走向相反的方面。到了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基本上和华侨没有交往,也没有提出有价值的侨务思想;随着毛泽东晚年“左”倾错误愈加严重,侨务领域成为重灾区,其教训是深刻的。

(作者任贵祥: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研究员)

(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编《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