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16   
分享到 :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丁俊萍

开放相对于关门而言。关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一种是对国内。两种关门都不行,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与关门截然相反的,就是开放。解除地区间、国家间的经济封锁、禁令和限制,在广泛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中发展生产力,是开放的主要内容。“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我国社会生产力驶入更快更好发展航道的双翼。如果把对内搞活经济称作改革开放的“国内篇”,那么,对外开放则无疑是改革开放的“国际篇”。实践呼唤思想理论的指导,也对思想理论的产生起决定作用。正是在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思想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角度,论证了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他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各国各地区间的社会分工逐步演化为国际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际市场。各国不同的生产通过国际市场的交换,而成为世界总生产的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主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随着国际分工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当代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与联合使世界经济格局逐步走向多极化。因此,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在的世界经济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在这种国际大趋势下,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有同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融合起来,顺应这一大趋势,积极走向世界,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迎头赶上。邓小平从我国近代以来落后的原因,特别是数十年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他在1978年以后的多次讲话中指出,我们吃过闭关自守的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多年闭关自守,没有经验,我们确实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他回顾了数百年来中国闭关与开放的历史,指出,明朝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乾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由于内外关系的影响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来说没有多大发展。“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关于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

邓小平指出,当开放的世界经济形成之后,对外开放的可能性也已出现,如对外贸易的开展,商品输出,铁路的兴建等。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因而当时中国不具备对外开放的主观条件。鸦片战争后,侵略者用炮舰轰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同时也被迫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政治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的旧中国,在被动对外开放中只能完全处于被掠夺、被宰割的屈辱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动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已经存在,中国共产党人希望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发展同世界各国包括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但那时候没有条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封锁、包围、孤立我们,迫使我国处于隔绝、孤立的状态。60年代由于赫鲁晓夫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中国与东欧关系也很紧张,加上我们自己孤立自己,几乎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搞建设,特别是后来“四人帮”搞极“左”,批所谓“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国同世界隔绝开来。总起来说,“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不是对外开放,而是相对封闭,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不起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拉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7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局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际上看,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代末,我国已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美、日、德等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上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对外开放的国际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从国内来看,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切,都是毛泽东在世时所没有过的条件。它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极好的时机。邓小平认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可能性,不仅表现在70年代末之后,我们已经具备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好的国际国内条件,而且还表现在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我国12亿人口的大市场被公认为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其巨大潜力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充分发挥出来,成为现实的大市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其中相当一部分因缺乏资金、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我国人口众多,人民聪明勤奋,劳动力充裕且成本低廉,随着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劳动者素质正在不断提高。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可观的物质技术基础。此外,我国政权坚强有力,社会稳定,等等。这一切,对于正在为其资金和技术寻找新出路的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诱惑力,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比较优势,使我国在与各国经济交往中,有可能做到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有这些表明,我国不仅有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而且也确实具有对外开放的可能和必备条件。对外开放势在必行,亦为可行。

三、关于对外开放的长期性

邓小平着重从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角度,论证了对外开放的长期性。他指出,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较低,缺乏建设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大生产管理经验,需要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吸收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来帮助我们发展,以便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得快一点,好一点。因此,对外开放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因为我国在198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需要20年。以后,再需要约50年的时间,才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也就是说,不仅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决定了对外开放的长期性,而且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决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长期性。中国要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摆脱贫困落后愚昧状态,要加快发展生产力,要在21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持久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对外开放固然会加速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中国也会因此对国际的经济做出较多的贡献。所以,无论从中国的角度看,还是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对外开放都是必要的,长期的,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有利。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并为此创造条件。

四、关于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对外开放是否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许多人担心的问题。有鉴于此,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既要看到对外开放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同时也要懂得,这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但这并不可怕。“因为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从经济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10因为对外开放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是主体这个前提下进行的,是受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制约的,“因为我们的承受能力比较大,加上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不会影响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导致资本主义。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外国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更强大。总之,对外开放归根到底有利于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胆子要大,要坚决,要扩大开放。

五、关于对外开放的对象、形式、范围和步骤

邓小平明确提出,我国的对外开放,不受别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也不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而是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矛盾,面向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方位开放,其中包括对西方发达国家,前苏联东欧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科学、技术、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一个高起点上,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不能仅限于对外贸易一种形式,还应包括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和转让,引进外国智力,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提供国际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等等,以便多渠道、多样化地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发展不平衡,条件不一样,因此,在实施全面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能一哄而起,一步到位,而只能采取先试验再推广的积极稳妥步骤。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建立经济特区,第二步是开放沿海地区,第三步是开放沿江地区,第四步是开放沿边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经过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南到北、自东向西、从外向内、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一个沿海、沿江、沿边为线,内陆省会城市为中心地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六、关于对外开放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对外开放中必坚持的根本原则。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自己的独立、统一和安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就会失去基本的政治前提和保障,过去那种任人宰割、被人掠夺的被动开放悲剧就会重演,对外开放就有可能成为昔日的“门户开放”。因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为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要在社会主义经济是主体这个前提下进行,不会改变也不允许改变整个国家及开放地区的社会主义性质,“特区姓‘社’不姓‘资’。”在对外开放中,我们的国家机器和各项政策必须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涉,把它纠正过来。”二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方针,是“中国的经验第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据在国内,中国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某些小国那样主要依赖外援发展起来,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更决定了我们不能也不会去剥削和掠夺别国。当然,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把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自己的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只有不断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扩大对外开放,更好更多地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三是平等互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其国家主权地位和世界经济参与者身份是一律平等的。在他们根据各自需要和可能相互进行交往时,双方都从中取得了公正合理的利益。这就是平等互利。平等互利的原则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然要求。我国一贯倡导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中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对任何有损于我国主权,有损于我国合理利益,不利于我国发展的东西,都要坚决顶住,拒绝接受,如贸易歧视,以及以损害国家主权为附加条件的经济往来。至于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高低而造成经济交往中的形式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的现实,如以较多的国别价值换取较少的国际价值等,则应视作平等互利而接受。至于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我国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而需要付出较高代价,则应另当别论,而不应视作违背平等互利原则。四是“两手抓”的原则。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加快中国发展之必需,已经并将继续从外部给中国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但是,任何一种历史进步都要付出一定代价。如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的革命在夺取胜利过程中总要不可避免地一定程度地破坏生产力一样,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的改革开放在给我国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腐朽、消极、颓废、丑恶的东西,例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以及政治上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和思想领域中的精神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不可因噎废食,放弃对外开放,重新回到自我封闭状态,应该看到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也并不可怕,要相信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和消除它们;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是不可避免、并不可怕而姑息迁就,置之不理,而必须“采取两手政策,既要开放,又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更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对伴随而来的那些腐朽、消极、丑恶的东西,“要注意很好地抓,坚决取缔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发展。”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意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综合治理,加强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增强国民抵制外来消极影响的能力,保证我国的对外开放按照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以上关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长期性,关于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关于对外开放的实施对象、渠道(形式)、步骤,关于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等等,构成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完整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和政府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予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经过近20年实践,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和技术合作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已同世界上2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99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2900亿美元,1997年突破3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2000多亿美元。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对外开放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视野开阔、观念更新、思想活跃和文明提高等诸多好处,这对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着久远的积极影响。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顺乎世界潮流、合乎人心的正确决定,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长期坚持。

(原载《山东经济》1998年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