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生: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16   
分享到 :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滕文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它必将为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学习,深深感到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观点博大精深,非常科学、全面、透辟,也非常朴实。《邓小平文选》是我们党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宝库。

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党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伟大历史功绩。改革开放以来,他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党为人民为民族又建立了新的伟大历史功绩。

我认为邓小平同志的最大功绩有两个。一个是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取得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的基础上,我们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对于保持全党的统一,团结一致地开拓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路,对于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意义极为重大而深远。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对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的批评不能过分,不能出格,因为否定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意味着否定我们国家的一段重要历史。这就会造成思想混乱,导致政治的不稳定。”

邓小平同志的另一个最大功绩就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由于这一理论的确立和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进入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的发展时期;由于这一理论的确立和指导,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从而保证社会主义中国能够以新的雄姿和新的实力岿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由于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讲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并全面回答了在中国如何正确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的问题;由于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从此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总之,邓小平同志这一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是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和影响,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充分地显示出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那么,它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对这个丰富和发展我们应该着重把握哪些基本点,这是个很大的研究课题,不经过深入的学习研究,是不容易讲全面和讲准确的。这里只是根据个人初步学习的体会,试着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基本上是一个学习笔记。

邓小平同志说过:“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有发展的部分”,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新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新的丰富和发展的集中体现。具体说来,我觉得是不是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思想。这些基本思想是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探索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各种问题而得出的新答案,因而也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而做出的新贡献。

(一)关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阐述得最为全面、系统、精辟和深刻的是邓小平同志,因而他把这个基本原理也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

(1)邓小平同志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他考虑问题、确定目标、提出决策、判断是非等等,都是由此出发并以此为归宿的。他说:“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都是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服务的。”

(2)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社会,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像一条主线一样,把共产党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和各个历史阶段上的奋斗目标,历史地联系、贯穿、统一起来了。这应该说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贡献。

(3)邓小平同志指出,由于社会主义要摆脱和消灭贫穷,要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心任务、首要任务、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党在新的时期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说: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要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进行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说明我们党打开了一条集中力量搞建设的新路。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动摇和干扰这个中心。除非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个中心。

(4)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因此要更加自觉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样,社会主义在人民中才有强大的吸引力,才有不可动摇的牢固基础。同时也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才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小平同志说:到下个世纪中叶,我们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那时,我们就可以更加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就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5)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选择好的正确的政策,总结中国过去的历史经验,借鉴国外的经验,最好的政策、唯一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改革开放。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6)邓小平同志还把归根到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正确运用和发展。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为了确保中国社会生产力有步骤地持续发展,小平同志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了着名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创新,不断总结,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8)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凡是有利于生产发展的一切手段、方法和经济形式、经营形式,都应大胆地利用。他说:“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又说:“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这个新观点的提出,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是一个放。

(9)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这是他深入观察分析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的事实和经验,得出的一个新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的重要发展。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新论述极为重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把经济效益的提高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使之成为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10)邓小平同志还明确提出,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隔几年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应该成为经济工作的一个指导方针。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的一个新观点。一是发展的时机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并不多,要善于把握住,千万不要错过;二是要保持一个适当的积极的发展速度。太高了当然不好,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但速度低了也不行。速度低了,就等于停步,甚至是后退。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上,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那就不只是个经济问题了,实际上也是个政治问题,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凡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发展得快一点,只要效益好,质量高,就没有什么风险,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我们强调抓住时机,及时正确决策,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目的是为了顺利实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使我们的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以上这些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

实行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鲜明特点。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伟大的转折和新的飞跃。它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卓越贡献。在学习和掌握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上,要把握好以下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或者说是中国又一次革命性变革。因为它是根本改变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次革命,而且是非常深刻的革命。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改革就是革命的思想。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社会革命理论的一个新发展。

(2)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实现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这是加快经济发展、加快摆脱贫穷的唯一正确的政策和必然途径。不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就没有希望,没有出路。

(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也是全面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的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而各项改革和开放工作,都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都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这种改革开放性质和目的的确定,既同那种因循守旧,对改革持怀疑、否定态度,甚至认为是搞资本主义的“左”的错误倾向划清了界线,也同打着改革开放的幌子,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企图使中国全盘西化的右的错误倾向划清了界限,从而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发展。

(4)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事实和经验,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想。这就是他所阐明的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小平同志的这些新思想,为我们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5)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一个观点。他明确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通过干部年轻化等措施,保持党和国家领导的活力;通过精简机构、克服官僚主义,真正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权力下放,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实行政治改革,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取得和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利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政治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和法制,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辅相成的。通过发展民主和法制,既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又保证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政治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即所谓三权鼎立、多党竞选、两院制那一套。只要我们坚持遵循小平同志的观点去做,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就一定能够正确有效地进行,西方企图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施加影响的一切幻梦都必定全然破灭。

(6)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把握好几个基本环节。一是要大胆改革过去的体制,消除存在的弊端,同时要保持、发扬我们党的一切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种合乎科学的有益的东西,同时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三是要结合新的实践和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勇于创造新事物新经验。把握住了这几个基本环节,就能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进行和顺利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一再阐述和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在谈到改革中不能照抄外国,要保持自己的优越性时就明确指出:“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再如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们做某一项决定,可以立即实施。又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7)改革开放必须长期坚持不变,即使遇到风险,发生政治风波,在克服风险和果断解决政治风波以后,仍然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改革开放,任何时候都放弃不得。这是小平同志对全党的原则要求。他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

(8)改革开放是一个崭新的事业,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大试验,而且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邓小平同志说:“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改革成功了,不仅可以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由于改革是一个新事业新试验,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就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因此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走一步,看一步,不断总结,对的就坚持,不够的加把劲,发现有错就赶快改。只要循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前进,有点风险也不可怕,经验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成熟,路子越走越宽,就必能从一个台阶走向新的台阶,必能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引向最终成功的彼岸。

邓小平同志这些关于改革开放的基本观点,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三)关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思想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经济制度,也是在经济上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反复阐明的重要观点。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

(1)邓小平同志认为,在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持社会稳定,才能摆脱贫穷;如果放弃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就会变成一个乱的社会,不但不能摆脱贫穷,连温饱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就会变成少数人富而大多数人穷的两极分化的社会,就会连国家的政治独立也保不住。他说:“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在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和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不能变,这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也是不能变的。因为人民拥护,变了,人民不会答应。一切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为取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准则。

(2)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提出的一个有利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经济政策,是对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正确修正,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理论的新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多次阐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其他经济成分,并积极加以引导,对社会主义经济只会起有益的补充作用,而不会伤害这个主体。他说:“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3)关于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思想。主要有:第一,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它同资本主义的致富不同,不是少数人致富。社会主义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最终也是为了人民。所以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第二,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途径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他们去带动和帮助未富的人和地区也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认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这种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途径的提出,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新贡献。第三,实行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对全国来说,就有一个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区就相对地后一点发展起来的问题,因此也就有一个相互都顾全大局的问题。小平同志指出:沿海地区“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第四,先富裕的地区有责任帮助未富裕的地区。先富裕地区在实现富裕的过程中,也得到过未富裕地区的各种形式的帮助,所以帮助从来是相互的。先富的如何帮助未富的,既要注意时机,又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总而言之,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平调”的办法,丽应以既提供帮助又不影响、不削弱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为前提。解决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别,防止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必须妥善解决。要像关心发展生产力那样关心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如果生产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但是分配上出了问题,老是少数人富、多数富不起来,那就离开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先富帮未富,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税收调节等办法,总的趋势是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别,防止社会分配不公,达到全国各个地区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这些新的思想,是合乎实际的和正确的,而且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四)关于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和“两手抓”的思想

人们的生活既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需要。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目的,就是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这就要求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建设和全面发展的事业,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邓小平同志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这一方针,这也是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1)坚持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坚持“两手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也就是说,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而且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在消灭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创造出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精神文明。所以,邓小平同志不仅为我们确定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指导思想,而且明确指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超过他们(按:指亚洲‘四小龙’),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两个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两手抓”,也就是坚持两点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2)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加强理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邓小平同志认为,核心的问题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四有”当中最重要的又是有理想、有纪律。他说:“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又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这些指示十分重要,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针和动力。

(3)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和切实加强对人民群众首先是共产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中国历史的教育、艰苦奋斗等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要求。坚持进行这些教育,是培养“四有”人才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邓小平同志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同时,也才能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关于加强中国历史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关于加强艰苦奋斗等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邓小平同志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4)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中,要十分注意和坚持进行反对腐败现象、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工作和斗争。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反复强调的又一个重要要求。进行这些工作和斗争,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这些坏的东西,包括腐败现象,也包括精神污染,包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只有反对和克服这些坏的东西,及时消除这些风险,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关于反对精神污染,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明确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后来他又重申:“反对精神污染的观点,我至今没有放弃。”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一种思潮,叫资产阶级自由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1987年他又强调“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至少在本世纪剩下的十几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头五十年,都存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关于反对腐败现象,邓小平同志说:“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反对和克服这些错误的东西,由于是长期的任务,因此不能搞运动,方法要以教育、引导为主。对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除了靠教育以外,还要靠法制。总之,要把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腐败贯彻于整个改革开放过程,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新时期的具体实际提出的新的思想和任务。

(5)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思想文化战线担负尤为重大的任务和光荣的职责,因为这条战线是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的。邓小平同志对这条战线的各个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早在1985年他就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这也就是要求必须把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正确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抵制“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才能不断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才能保证思想文化部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起到中坚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思想越来越显示它的远见性、正确性和重要性。

(6)邓小平同志认为,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防止顾此失彼,防止“一手硬、一手软”。他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当然我们总还要做教育工作,人的工作,那是永远不能少的。但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又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邓小平同志这些活,把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了。

(7)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方针,除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其他的内容,如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等。他反复要求:“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而且“两只手都要硬”,不能“一硬一软不相称”。否则,我们在工作中,就会陷入片面性,增加风险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种新的环境新的实践的特点和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邓小平同志上述这些关于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和“两手抓”的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很大的。

(五)关于“一国两制”和“共同开发”的思想

“一国两制”是用于处理国内历史遗留问题,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新的正确方针。“共同开发”是用于处理国家之间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问题的新的正确方针。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

(1)“一国两制”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原则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邓小平同志说:“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这件事情会在国际上引起很好的反应,而且为世界各国提供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范例。”

(2)“共同开发”就是对国家之间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问题,而双方先进行共同开发,相信后人会找出更聪明的办法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这个方针是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如何解决钓鱼岛问题时开始提出来的。他说:“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采用共同开发的办法,是为了避免发生武力冲突,既有利于加强双方的合作,又有利于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争取时间聚精会神地搞好国内建设。

(3)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和“共同开发”的构想,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而这个胆略和勇气是有坚实的基础的。他说,这个胆略和勇气“来自人民的拥护,人民拥护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

(4)“一国两制”和“共同开发”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新创造。邓小平同志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丽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他又说,“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什么样的和平方式?‘一国两制’,‘共同开发’。同我谈话的外宾,都说这是一个新的思想,很有意思。”

(六)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

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也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维护好和平的环境,才能使国家比较顺利地发展。我们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就是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服务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调整我们的对外政策和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作出的新贡献,是不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邓小平同志经过对国际形势、对和平力量与战争力量的对比分析,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正确判断,这就是由于和平力量的增长已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虽然世界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可以争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2)依据这个新判断,小平同志适时地调整了我国的对外政策,由过去的“一条线”战略(即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针对苏联霸权主义威胁的“一条线”)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说:“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去。我们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和平。”

(3)这种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和对外政策的新调整,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依据之一。他说:由于有了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现在根据新的观察、新的分析,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邓小平同志提出当代世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两大问题或两大主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这是对国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括。他说:“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把当代世界存在的问题高度概括为和平与发展问题,又把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和统一起来,而且鲜明地提出发展问题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负有责任的全人类问题,确实是抓住了实质,切中要害。这样,也就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向往发展的人民中间,高高地树立起了一面反对破坏和平、危害发展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旗帜。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马克思主义洞察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

(5)为了促进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条基本政策。这就是:“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他要求“这两条要反复讲”,同时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主要就是为促进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作出应有的努力。他强调指出:“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

(6)为了正确判断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保持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动权,邓小平同志还为我们确立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绝不当头的正确方针。

所有这些思想和观点,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

(七)关于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的思想

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是我们党的一贯原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小平同志不仅处处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而且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原则。

(1)中国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国情和发展特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不能思想僵化,固守于某些传统的教条,也不能盲目崇外,照搬别国的模式,而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把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贯彻于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全部活动之中,贯彻于研究各种问题和制定各种政策之中。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他从不屈服于任何压力,从不迷信任何教条,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胆识。

(2)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也就是在这篇讲话中,他第一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辉思想。这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

(3)由于确立了这条道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就同一切“左”的右的错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彻底划清了界限。由于确立了这条道路,我们党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权利,维护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就有了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指出:“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或者看着苏联人的脸色行事,那还有什么独立性啊!”这也就是说,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同资本主义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上根本不同;第二,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路子上也不相同。邓小平同志这一段话极为重要,它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辩证地统一起来了。没有独立自主的立足点,也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反之,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没有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真正的独立自主地位。可以说,深刻理解了邓小平同志这一论述的含义,也就掌握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意义。

(4)遵照邓小平同志的要求,我们在向外国学习和借鉴的问题上,一直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是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的。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积极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我们坚持发展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吸收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同时又坚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条件和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在我们这样的大国离开自力更生这个力量的基点来搞建设也不行。

(5)邓小平同志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维护国权、国格,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反对任何外来干涉。他说:“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所谓国权,就是国家的主权,就是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政策和处理一切内部事务的权利。邓小平同志又说:“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要维护我们的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今后如有需要,动乱因素一出现,我们就采取严厉手段尽快加以消除,以保证我国不受任何外来干涉,维护国家的主权。”邓小平同志这种蔑视任何外来威胁,不信邪、不怕压的精神为全党树立了楷模。他提出国权、国格的新概念,并把它们置于比人权、人格更高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新的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八)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同志对实事求是的思想也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实际?首先要弄清中国现在是处在一个什么发展阶段,这是最大的最根本的实际。我们现在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一切都要从这个最根本的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确定发展战略,选择发展道路,提出发展政策。

邓小平同志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贯彻于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研究和探索各种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适应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相结合的鲜明特点。而且,邓小平同志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解决认识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领导原则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例如,把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同敢于试验、敢于冒风险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同充分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的实践和创造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同保持党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同主要用事实说服人们、不搞争论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同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统一起来,等等。邓小平同志这些思想,对于丰富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我们的领导艺术,都是很重要的。

(九)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不改善党的领导,就不能真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领导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要求。

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措施。下面列举几点。

(1)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党代政、党委包揽一切的“一元化”领导方式。为此,他认为必须实行党政职能分开的新的领导方式。

(2)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同时提出了实行干部离休、退休制度和作为离退休制度的过渡形式的顾问委员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从而解决了党的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的问题,保证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的顺利进行,从而也保证了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新发展。

(3)邓小平同志认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特别是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并要求大家都要高度自觉地维护这个核心。他说:“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指出:新的领导集体的成员“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相互容忍,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包括相互克服错误和缺点。”

(4)邓小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最根本、最合理、最便利的制度,任何时候不能丢。这是对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和优越性的新的论述。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导致党的涣散和国家剧变的国际背景下,小平同志作出这样的新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扞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意义。

(5)邓小平同志认为,四项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只要党的领导是正确和坚强的,就什么都不怕,什么风浪也能抵挡,什么考验也能经受住。西方国家总是千方百计企图把社会主义全部从地球上抹掉,这是由他们的帝国主义本性所决定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西方国家对中国也是一样,他们不喜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岁月》的回忆录中,对这一点也是直认不讳的。她说:“我希望看到共产主义垮台——的确,我希望看到它不仅在东欧和苏联,而且在全球的每个角落垮台,可是我希望看到用和平手段实现这一目标。”她认为这是“托出心里话”。为了粉碎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的图谋,关键是确保我们党内不出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和执政水平,关键是要把党的各级领导的接班人选准选好。邓小平同志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为此,他一再指出:“领导班子还是要注意年轻化,要选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政治上好的、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还是有的。”“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把他们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要搞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毛泽东关于防止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的思想,同时根据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选拔干部的德才兼备原则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

从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多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上面说到的九个问题,只是丰富和发展的一些主要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但从中已经充分表现出了邓小平同志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卓越智慧和创新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他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观点新思想,而且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地把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原载《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省部级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