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19   
分享到 :

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曲青山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中国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一个完整思想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他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光辉思想,不仅是对他的深切缅怀和最好纪念,而且对我们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改革思想在历史反思、实践探索中萌发和产生

邓小平改革思想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萌发和产生的呢?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历程说,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和国家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二是对中国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三是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邓小平改革思想就是在这三个深刻反思中萌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并由此引发他对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相关具体制度的反思。他从汲取经验教训的角度,从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的角度,谈了“文化大革命”作为反面教材的作用。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迈克·华莱士采访时指出:“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1988年9月,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对中国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邓小平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后,用了很大精力研究我国的国情,不断思考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改变我国发展落后的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这个问题邓小平经常挂在嘴边,在多次讲话和谈话中时常说起。1978年10月,他在会见德国新闻代表团时说,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他认为:“承认落后就有希望,道理很简单,起码有个好的愿望,就是要干,想出好方针、政策和办法来干。”邓小平不仅在反思中国发展落后中寻求改革的办法,而且将此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联系在一起。1987年10月,他在会见匈牙利客人时指出,“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邓小平改革思想就是在对这一形势的准确把握中产生的。这个时候,随着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以及战争危险减弱,许多国家都在抢占战略制高点,加快本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邓小平及时洞察到这一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大论断。1983年3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邓小平这个论断为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正如他所说的:“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

邓小平改革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反思、实践探索中萌发和产生的,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发展。回溯和探寻邓小平改革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其思想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是一致的。邓小平改革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同步而行,两者相互促进,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975年全面整顿的酝酿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逐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完善和成熟阶段。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科学提炼,十五大又作了高度概括,这个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改革思想也内含其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改革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集中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形成了改革思想。这个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那么,邓小平改革思想主要有哪些内涵呢?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的目的。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他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的性质。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的内容和范围。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

“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的政治保障。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他强调,“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的。“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由共产党领导”,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的领导力量。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

“紧紧地依靠群众”,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的依靠力量。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发明的。“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的方法和步骤。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善于摸着石头过河,“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同时他强调,改革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改革“不能蛮干”“要慎重”,要“走一步,看一步”。改革总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三个有利于”,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的得失成败评价标准。邓小平提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

邓小平改革思想是由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性质、改革的内容和范围、改革的政治保障、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依靠力量、改革的方法和步骤、改革的得失成败评价标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等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是全面系统的改革观,最终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怎样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改革思想成功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邓小平改革思想指导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实践和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说,如果没有邓小平改革思想,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当时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一条是改旗易帜的邪路;一条是重新开辟和寻找的新路。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勇敢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领导我们党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亿万农民进行了新的实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发展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和启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相继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渐提上日程。在全面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立体式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党的十三大提出加快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后,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艰难的情况下,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复杂形势又一次使我们党经历了严峻考验。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又是邓小平坚定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了险风恶浪的考验,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破浪前进。

在邓小平改革思想指引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稳步推进,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的潮流,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改革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但改革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邓小平改革思想对于当前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的规律,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什么不改什么,我们要心中有数。我们改革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搞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但是,搞否定社会主义的所谓“改革”也是死路一条。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保持清醒头脑,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探索中推进。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进行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种种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改革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三者的统一中不断前进。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也是全局中的三枚关键棋子。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改革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大程度地吸纳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保证改革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民众动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根据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

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都更加有条件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要发展起来、强大起来,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邓小平同志的期盼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0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