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座谈会”发言摘编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22   
分享到 :

“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座谈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本报主办的“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座谈会”819在京召开。适逢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国内经济理论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追寻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经济思想脉络,畅谈邓小平理论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与会者在深情缅怀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同时,对步入新常态后的中国经济和全面深化改革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现将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者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发展起来的,其奠基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8件事可以佐证:

第一件事,在邓小平亲笔写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的提纲中,他提出:“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产品质量)来调节。”“自主权”这3个字很简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撕开了一个口子。后来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此基础上的突破。

第二件事,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这一论断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

第三件事,1983年,邓小平与江苏省委负责人座谈,在听到苏州社队企业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得到成长和发展时,邓小平说:“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

第四件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对这个决定,邓小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由于这个决定突破了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对于后来进一步提出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体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五件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第六件事,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党的十三大报告起草工作时鲜明地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论断,在我们党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进展。

第七件事,有人对市场经济的改革提出“姓社姓资”的质疑,邓小平经过深入思考,提醒大家:“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特别是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为我们党在十四大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八件事,关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明确表示赞成,而且说“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邓小平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明确的表态,使得我们党从十四大开始,以积极自觉的态度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在传统的理论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的科学论断,突破了这种经济理论的固有观念及其思维定势。

邓小平强调我们的工作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强调的重点是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生产力落后,社会主义还没有取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就是说,邓小平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为了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邓小平破解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的钥匙,是他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把邓小平经济理论推向新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卓元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没有先例和模式可供借鉴,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探索,在实践中寻找其客观规律性。因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取得巨大成绩,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始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说,“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及其实施,将使邓小平的上述设想变为现实。而且这个制度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制度。

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是能促进和保证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等。这些理论和指导原则,都是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并且在落实过程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推向新的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意义深远

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 王东京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南方谈话”,倍感亲切,也更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邓小平同志的许多重要思想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第一,“南方谈话”从历史发展动力的高度,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一重大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针对姓“资”姓“社”问题,邓小平提出,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邓小平同志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话语重心长,当前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体会。

第二,“南方谈话”强调改革要打破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束缚,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1979年会见外宾时,他提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为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定了基调,而且“南方谈话”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始终是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的。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仍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由此足见邓小平同志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与远见卓识。

第三,“南方谈话”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提出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是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不过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共同富裕,并不是指要搞平均主义。他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各地区以及所有社会成员同时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南方谈话”强调必须注重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应当抓住难得的机遇对外开放,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集中精力搞建设。他主张通过对外开放来冲击传统的旧体制与旧观念,以促进改革和发展。自“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真正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伟人已逝,斯言长存。我们应当牢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嘱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坚持“三个有利于”这块“试金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卢中原

坚持“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改革成败得失、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和“试金石”。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看待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我认为,并不仅仅在于具体的改革举措是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往前走,在这一过程中,衡量改革成败得失和成效的“试金石”,仍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有人提出,具体措施可能短期内达不到提高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那是否有近期的衡量目标?当然,我们可以提出近期性目标。比如,有一个标准就是,是不是真正触动了大家都认为确实应该改的、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环节?衡量改革成败得失和成效大小,最终都要落到“三个有利于”上面来。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达成“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制度保障和重要的战略抉择。以我们最近热议的几个话题来看,一是“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很多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是能不能跨越“低收入陷阱”的问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在已经面临的是“高收入陷阱”问题。我们整个面临的不是简单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能描述的。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国内较大的区域差距,其次要认识到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二是“穷则思变”。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和资源调度的合理机制朝着“三个有利于”的方向发展。

总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抉择,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大门永远打开、不至于封闭的根本的“指路明灯”。

从“摸着石头过河”谈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经济思想中包含着充满智慧的改革方法论,比如,“摸着石头过河”。

渐进式改革包含了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以“价格双轨制”改革为例,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商品都是需要凭票证购买的。如何改革?我们采取放调结合的办法,逐步让价格达到市场均衡水平。什么是市场均衡水平?我们先放开一部分非必需商品的价格作为参照,就逐步了解到市场均衡价格。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时,人们发现,市场上基本上所有的产品价格都由市场决定了。夸张点说,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价格改革。

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把我国和周边国家以及地区经济增长作比较,我们要快得多;与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6个发达国家;与一些金砖国家比较,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好得多。事实证明,掌握正确的改革方法论,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关于改革的顶层设计的新思路。这与“摸着石头过河”并不矛盾。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例子,可以了解两者之间既不同又有衔接的关系。

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些地区出现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表态。但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铺开,中央文件也不断扩大了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可程度。1984年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呈现燎原之势。随后,人民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这个改革过程非常快。但实际上整个改革过程中体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之所以迅速被接受,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项改革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改革中有明确的群体受益,但又没有别的群体利益受损。从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展来看,这种改革机会已经很少了。

在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尽的时候,我们需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顶层设计很重要的意图就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讲,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认为,从顶层设计看,今后思路更多的是突破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

深刻领会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 王一鸣

今年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使改革开放的巨轮打破坚冰,扬帆起航。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重温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打破思想僵化,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每个重要关口,邓小平同志都以非凡的胆识和科学的态度,引领解放思想,冲破各种阻力,他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改革的僵局;积极倡导“不争论”,排除“姓社姓资”的干扰。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实践证明,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会有改革的突破,就难以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我们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破除妨碍改革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自觉地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改革。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不仅从解放生产力角度,打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藩篱,而且揭示了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我们就要坚持以改革解放生产力的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与此同时,支撑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改革得失成败如何判断,关系到改革的推进。“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有了这个标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那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才成长起来。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敢于破除妨碍推进改革的思想观念,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改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我们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付出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四、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30多年来,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边开放,从单向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从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到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践证明,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改革涉外投资管理体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对外投资由审批制逐步改为备案制。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基础上,构建“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推动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应是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顾海良

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邓小平同志还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就要搞清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就要解决好改革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协调的问题,就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经济社会关系整体相联系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仍有强大的思想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 高铁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成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断,以及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经济转型中,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政府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在经济改革发轫后一段较长时间里,政府是建设市场、培育市场的重要推手,正是在政府主导和助推下,市场体系从无到有、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先后有了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实体市场、虚拟市场,等等。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包括在市场体系建设上,体现出政府主导作用,这与历史演进有关。

随着市场体系的发育,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应当发生相应变化。政府应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更多地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和环境提供公共服务。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助于新时期不断优化和创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政府与市场自身及二者相互关系都在不断变化。世界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围绕二者关系的争论,其中既有对政府主导作用的重新肯定,也有去“政府化”的种种议论。结合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我们应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根据问题导向的改革思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就要采取措施解决好由于认识偏好和利益驱动产生的政府与市场“错位”现象。比如,健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又如,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再比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模式,降低“试错成本”,减少“摸着石头过河”中的弯路。

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大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为市场配置资源创造更好条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应当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衡量和评价标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在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争取有新的突破,作出新的贡献。

“先富”与“共富”的辩证法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赖德胜

先富共富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充满着辩证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分配领域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现象严重,这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打破大锅饭,选择何种分配方式,是改革所不可避免要回答的问题。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事实证明,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政策,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差异明显,不同人群之间的人力资本水平、工作投入程度差别也很大,如果强调同步富裕,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让那些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人先富裕起来,对于整个社会的财富涌现,具有非常强的激励效应。我国近30多年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先富政策及其导致的企业家精神迸发,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先富本身不是目的,先富的目的是要以点带面,使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逐渐富裕起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对此,邓小平同志一开始就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对于共同富裕有着更多更明确的强调。比如,他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一部分先富裕的人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

在新的发展阶段,处理好先富共富的关系,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先富就要激发效率,要让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活力得到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共富就要追求公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显然,就这个意义说,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要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使这些要素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从而使经济有比较好的增长,人均收入有比较快的增加。事实上,继续把蛋糕做大,也是共同富裕的前提。

但是增长的好处并不会自动地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若要实现共富,必须主动积极地采取措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说,不仅再分配要注意公平,初次分配也要注意公平。同时,要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即“两头小,中间大”,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比例都比较小,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比较大。为此,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和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低收入人群能够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果实。

总之,先富共富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富有哲理。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多年我们通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推动更多的人创造更多财富,使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那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则应该更有智慧践行共富的理念,以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 宋晓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总结中外经济体制弊端,经过长期艰苦探索才明确的改革方向。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探讨这一问题,重温邓小平理论,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GDP总量攀升世界第二,上百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从低收入阶段跨进中等收入门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矛盾:分配差距过大、投资消费失衡、产能严重过剩,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必须下决心推进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全社会各类资源配置的主体。从政府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逐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必然经过简政放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存在政府与市场边界不够清晰的问题。由于前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弊端日益积累显现。

现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有着很大联系。一些地区搞唯GDP论英雄,还有一些地方利用低价甚至零地价工业用地、税收返还、压低水电价格等优惠措施,推动企业在本地区盲目扩大产能。

不可否认,过去唯GDP曾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在特定历史阶段有一定合理性。但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必须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当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方面下功夫。要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如企业经营决策等,坚决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如基本公共服务等,切实管好。要深化相关财税、金融等改革,打破各类行政性垄断,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利于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绝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事,地方政府同样要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征程中,曾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对于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有一个经典的概括,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其次,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手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第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时代特点作了新的发展。

总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回答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所处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努力落实、不断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20148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