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的几点认识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19   
分享到 :

关于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的几点认识

(本文是作者 2015 10 23日在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召开的“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略有删改。)

杨胜群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我们应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的研究。

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大背景下,放在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从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布局,实际上也就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研讨“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题目,突出的是史的角度,尤其是思想史的角度。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可以说是从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因此,这个题目的视阈是非常宽广的,可以讨论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我想就这个题目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传承关系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问题,思想理论界取得一个很重要的共识,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这“一脉”指什么,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一脉”只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理等,而并不包括关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思想、观点和理论主张。这无疑是将马克思主义空洞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理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总是同具体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不仅包括基本立场、基本原理一脉相承,还包括关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主张一脉相承。

认准道路,一脉相承,承前启后,接力相传,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思想品格,鲜明地体现在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工作中。习近平曾经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14页。)这一段话,形象地揭示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全部工作,与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并逐步形成的。今天,我们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会非常明显地看到,它从基本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到语言逻辑,都是对已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拿第一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没有人对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出过明确而切实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毛泽东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使中国现代化由空想变为现实。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提出到 20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由于后来党的指导思想陷入“左”的错误,到 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经济基础薄弱,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人民生活未得到很大改善等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邓小平清楚地看到,到 20世纪末实现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是做不到的,他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在 1979年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中国标准”,这就是小康标准、小康目标。按照邓小平的这一设计,我国在 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实现了中国标准的阶段性现代化目标,从而兑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诺言,圆了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梦,并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提出小康目标、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邓小平又作出了“三步走”的设计,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第一次有了明确而切实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时间表。“三步走”的设计中,关键是第二步“小康”,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承前启后的一个战略阶段。进入 21世纪之后,党的十六大继承发展邓小平的小康社会设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进而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 2020年的奋斗目标,并在十六大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到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又对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加顺应人民意愿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指出: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78页。)这句话十分明确地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一脉相承的历史传承关系。

习近平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分别讲过意思与此相近的话,这里不再一一列述。总之,我们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定要加强历史的考察,加强从思想史角度的考察,注重揭示它的历史和思想的渊源。

二、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前面已经分析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与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要深入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需要深化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

习近平曾经指出,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邓小平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就包括经济建设、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两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设计和基本发展战略。这些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本源,是在整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不可移易的。而且,历史条件和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还会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因此,我们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小康社会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大业的大战略。邓小平对“三步走”的前两步有过很具体的设计,而且也付诸了实施;他虽然对第三步还来不及作具体的设计,但是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一些大的思路。比如,一方面,他在作为政治嘱托的南方谈话中,不仅重申了第三步战略目标,而且提出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75375377页。)另一方面,他又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提出要重视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社会公平等问题。实际上,邓小平已经预见并提醒了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很多问题。

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在历史上留下来,有一些看起来很时髦、很新潮的东西,不要很长时间,人们就会淡忘。但是小康社会、“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不会在人们的词汇中消失;从 20世纪 70年代末到 202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必将会被历史永远记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步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大课题。这样一个大课题中,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按照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展望和规划,应怎么样贯彻执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是解决好还存在的诸多问题;谨记邓小平“担子重,责任大”的嘱托,应怎么样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继续向更宏伟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等等。这些都是与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有密切联系的问题。

毋庸讳言,我们之所以要继续深化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还有一个因素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受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误读、误解邓小平甚至质疑邓小平有关重要思想主张的言论。比较有代表性的错误言论是,有人认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导致了今天社会的贫富不均。这实在是一种误读和误解。让全体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的初衷。在改革开放之初,他之所以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希望找到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在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做出改革致富的榜样,再带动更多的地区和群众一起改革致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邓小平非常重视已经出现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他甚至把话说到这个程度:“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110111页。)发展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发展以后出现的问题解决起来更难、更复杂。再伟大再有智慧的人,都不可能回答和解决他预见到或没有预见到的所有问题。我们不能苛求于前贤。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更深入更好地阐释、研究邓小平的思想和理论,回答和澄清各种误读和误解,维护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三、深入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意义及其理论特点

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反映了党在治国理政问题上的基本经验和新的认识,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全局性、长期性的保障。这样的基本认识,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定位。

从思想史的角度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新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那么,它在理论上有哪些重要的特点呢?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作了分析和研究。我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更加针对了发展中出现的难题,更好地顺应了人民的意愿和期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体现了更加明确的治国理政的目标导向,又体现了更加明确的国家发展的目标导向。前面谈到发展起来之后出现的问题解决起来更难,但再难也要解决。怎么解决?只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来解决,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解决。党治国理政最崇高无上的境界,是顺应人民的意愿和期待,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凸显了这一境界追求。总之,深入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意义和理论特点,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杨胜群,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编审,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刘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