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论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11   
分享到 :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论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中央文献研究室武茂昌

[内容提要]

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针对三大法宝之一的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又指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了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江泽民明确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重大命题。本论文旨在从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突出特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这十三年间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进行了一个较清晰地梳理和研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十三年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多年后丧失了执政地位,江泽民指出:“我深深感到,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1]而反观我们党在执掌全国政权、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始终注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特别是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一.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是在世界逐渐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完善起来的。

(一)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背景下,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思想和信仰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稳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使得我国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完全有可能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世界仍不太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抬头,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两级格局倒塌、苏联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手段、方式、渠道更多,也更直接。随着对外开放和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国外的音像制品、出版物、艺术品、演出等逐渐传播到国内,教育市场和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西方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西方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冲击和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伦理和交往方式等个人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必然会使一些意志薄弱或涉世未深者受到毒害,从而盲目崇拜西方生活,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加剧使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难度增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涉及面很广,基层的党员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更容易产生思想波动和信仰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尽管如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只能是“偷偷摸摸”,一直不能“大举进攻”、长驱直入,从而将渗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堡垒一直没被攻破。

(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中,基层党组织面临的考验和抉择。

从国内情况看,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尤其是我们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有了基本经验,这为党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对我们的党员、干部,以及全体社会成员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我们党执政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需要严肃对待和认真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和基层组织的关系也与过去不同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陷于涣散软弱的状态,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降低了,党群关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进行大力度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职工群体大量涌现,职工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明显。这一切,对国有企业的基层党建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而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国有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地方和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削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象。

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不断建立和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党与这些企业的关系发生了诸多方面的重大变化,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上述这些变化,使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挥参与决策、获取相应信息、进行组织动员、实施监督保证作用,面临一系列的新挑战,也给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各方利益关系产生摩擦,基层党员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抉择。

(三)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基层党组织亟需弥补不足和完善自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造成了党内思想的严重混乱,给党的基层工作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一些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衰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思想膨胀。这些思想在基层个别党员干部身上的突出表现是:脱离群众,不讲奉献,只讲索取,有的人甚至贪污受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使党群关系受到很大损害,使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受挫。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了忽视党的建设、淡化党的领导的问题,甚至处于瘫痪状态,这就使上头的精神难以贯彻下去,下头的许多事情也难以办好。

由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党的威信明显下降,党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凝聚力受到严重削弱。就企业来说,不少企业的党委靠边站了,政工部门被取消了,基层党建工作无人管了,这种状况是十分危险的。在基层工作的农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工作方法简单,工作劲头减退,对当前的形势和政策不理解。基层党员中有些人甚至认为“改革开放把人心搞乱了,把社会秩序搞坏了”[1]。基层党组织自身所表现出的这些情况,表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亟需得到加强和改善。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大,党员队伍大,社会情况复杂,一点问题不出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力争做到少出问题,出了问题能够想办法及时解决。”[2]“我们早就提出了要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情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刻也不能放松。”[3]

二.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内容丰富,包括基层党建的各个领域,内涵深刻,是指导基层党建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1]的要求,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环境中,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加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具体来讲,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思想

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最终要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九九一年,针对当时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情况,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改变一部分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2]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领导作用的发挥。党的历史证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党的战斗力就越强,党的威信就越高,党的先进性就越能体现出来,党也就越能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这十三年,党员数目从四千多万增长到六千多万、基层党组织数目由二百多万增长到三百多万,他们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抓好基层、打牢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显得尤为迫切。针对此种情况,江泽民同志忧患地指出“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细胞。如果细胞都发生了病变,党的整个肌体就不可能健康,最后甚至可能垮掉。我们早就提出,要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现象。”[1]他明确要求我们党必须继续抓好农村、国有企业和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加强薄弱环节,加大整顿软弱涣散状态基层党组织的力度;拓宽新的领域,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思想,可谓是江泽民同志在强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时作出的英明论断。

(三)“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思想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个重大问题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有了胜利之本,就有了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源泉,就有了正确决策、减少和防止失误的可靠保证。”[2]他还指出“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党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之,各级党委都要高度重视和精心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和精心落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克服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巩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就可以保证党的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1]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党的基层组织是整个党的基础,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堡垒,只有这个堡垒坚强有力,党组织才能充满生机活力,真正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他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以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转变为特征的新阶段。县(市)以上党委,要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尽快适应这个新变化,大力提高党支部一班人的素质,增强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学会依法行事,认真改进作风。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同时重视扶持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积极带领农民群众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好农业结构,帮助农民增收减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2]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能否贯彻落实,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能否得到加强,农村改革能否深化,都取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当前形势下,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

(五)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还跟不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的确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堡垒的作用受到严重削弱,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急需探索和创新。针对此种情形,江泽民语重心长的指出“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无论企业资产怎样重组,产权关系怎样变化,内部决策和经营机制怎样调整,党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政治领导,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都必须坚持,不能有任何削弱。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统一起来抓,正是增强企业活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建工作,必须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来进行。特别是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任务上,在生产经营遇到困难时,党组织更要主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1]

国有企业是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牢固组织基础,国有企业的产业工人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是最有战斗力的队伍。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发挥先锋队的作用,对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密切党同工人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实现党所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发挥它们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江泽民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也在深入思考如何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问题,对此他明确指出:“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要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我们党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党同在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的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巩固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需要。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要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1]对于有些基层同志感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加强党建底气不足的情况,他又强调:“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要理直气壮。”[2]

(七)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致使城市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企业剥离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区来承接,所以加强社区基层党建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社区党建,大有作为”[1]他强调:“要切实加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随着改革的深化,原来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分离出来,很多事情要靠街道、居委会来做。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机构在街道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待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大量进入社区,社区成了各类矛盾反应比较敏感的汇聚地。搞好社区党的建设,实质就是打牢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社区党的建设是一个新课题”。[2]

这里,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把党建理论引入社区,提出“社区党建”的新概念和新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是党建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运用和发展。社区基层组织的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八)“基层党组织干部人才”思想

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必须搞好基层干部人才的选拔使用这一基础性工作。目前,基层干部人才比较匮乏,如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对此,江泽民高度重视,他指出:“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1]他特别重视在基层组织中发展干部,基层干部处在第一线,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他提出:“要放眼于基层,放眼于各方面,尤其要注意多从基层干部和群众中选拔优秀人才。”[2]“要严格标准、保证质量,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注意在企业、农村生产第一线发展优秀分子入党。”[3]

总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个必须”的指导方针。即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4],这些方针为发展和完善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指明了方向。

三.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是我们党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十三年来党的基层党建的全面总结,它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基层党建思想,而且还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极大的务实性、广泛的基础性、积极的创新性四大特色。

(一)明确的针对性

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是在两级格局倒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和国内经过政治风波,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内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注定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比如,面对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情况,他明确提出“要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现象。”针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何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他提出了“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要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要理直气壮”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党的基层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辟出一条适合党情、国情的基层党建道路,使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

(二)极大的务实性

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目的就在于“健全和发展党的每个细胞,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党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实现具备更加巩固的基础。”[1]就是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具体的表现为要围绕经济建设抓基层党的建设。企业要把保证搞好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既要有人办事,又要有钱办事。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仅经济搞不上去,而且将削弱和动摇党在农民群众中的根基,影响党和国家的大局。

(三)广泛的基础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在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党支部是团结群众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堡垒,人民群众是通过党支部的工作来接受党的领导的,也是通过对党员的行为来看待党的形象的。基层党支部建设加强了,就能推动基层政权的建设,就会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企业党组织要同行政领导一起,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到实处,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要先当群众的学生,后当群众的先生。凡属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都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充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决策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他们的利益。只要党建设好了,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中国的事情就可以越办越好。

(四)积极的创新性

基层党建是整个党的工作基础,改革创新是活跃基层、打牢基础的根本途径。创新的办法从哪里来?不能只靠坐在机关大楼里拍脑袋作设计,不能只靠“笔杆子”查资料编材料。改革创新的源头在实践、在基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他们对存在的问题最清楚,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最有发言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力量沉到基层,心思用到基层,功夫下到基层。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向基层学习,从基层实践中汲取营养,保护和激发基层改革创新的活力。比如,企业的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急需探索和创新。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要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1]

总之,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同时,必须深入研究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应该具备的新特点、新方式、新内容,要真正摸出些带规律性的新东西来。这样,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江泽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是江泽民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十三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使干部受到了教育,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促进了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大大提高,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迈出新的步伐,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回顾和总结这十三年党聚精会神抓基层党建的历史,重温这一时期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指示和精辟论述,我们更能领略到江泽民基层党建思想“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的特色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忧党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35页。

[1] 尹品端:《可贵的探求,可喜的变化——湖南基层党组织建设见闻 》,《人民日报》,1989.05.12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8页。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8页。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14页。

[2]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16561657页。

[1] 《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版,376

[2]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59页。

[1]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2页。

[2]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213页。

[1]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12页。

[1]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14页。

[2]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页。

[1] 孟建柱:《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实践——上海市积极探索社区党建的思考》,《人民日报》(1999.10.12)

[2]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15页。

[1]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69170页。

[2] 《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27228页。

[3]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16561657页。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49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1] 《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61页。

[1]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