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07   
分享到 :

“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

李君如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的重要讲话深刻地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自2月26日见报后,在党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党在新世纪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纲领,提供了新世纪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科学指南。为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初步阐述。

一、邓小平的政治交代

面对世纪之交的复杂情况,加强党的建设,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邓小平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交代。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邓小平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江泽民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思想理论的发展过程。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毛泽东思考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突出地提出要搞清楚的一个根本问题。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以“邓小平”命名的科学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邓小平关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的观点,是党的建设问题上的重大拨乱反正。它不仅从根本上纠正了党的建设问题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而且明确地把党的自身建设同党所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给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也就同时向党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要求:党只有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才能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那么,对于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建设问题,应该作出一个什么样的估价呢?我想,应该有两个基本的估价:一是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没有这样的进步,就不会有这二十多年党的事业的巨大发展。二是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激烈冲撞中,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向我们提出:党该怎么办?党要不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党该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一句话,党的建设的任务,越来越引人注目。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场政治风波发生后,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中,振聋发聩地提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是邓小平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政治交代。这就是说,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一方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邓小平留下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个重要的政治交代。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几年的实践中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是在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重新提出和明确的。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三讲”教育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在回顾和总结这十多年工作的时候,明确地告诉我们,党中央最关注的是两大问题:一是加强党的建设;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两大问题,一个是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一个是进一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直接相关,密不可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好了,党就站住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主义就能长治久安了。前几年在开展理论武装的过程中,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天有必要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有进一步的突破和推进。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十多年来,党中央一手抓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一手抓党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对各级党组织开展了思想上、组织上的整顿工作,在部分单位进行了党员的重新登记工作。在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十五大进一步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以来,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过程中,全党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十五大以后,党中央又决定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与此同时,党中央化了很大的力气,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毫不留情地清除党的肌体上的病灶和毒瘤。

这次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过程中,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基础,把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上概括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这个重要思想,精辟地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完全可以说,这“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二、世纪之交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要求“三个代表”

我们党自1921年7月诞生,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要在今天如此强烈地重新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呢?为什么要在今天把“三个代表”作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提出来呢?

要深入理解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要从这几年党的建设的思想史方面来加以考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江泽民同志提出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首先,世界发生的大转折,既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党的建设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世界各个领域里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各个国家、各个政党都在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的提出及其在各国社会党和其他政党中引起的巨大反响,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大踏步地走进世界,同世界的联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紧密。世界形势发生的这种大转折,给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一系列少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抓住机遇、经受住挑战,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建设,取决于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建设党。这是时代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考验。

其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曲折,是世纪之交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向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为什么在20世纪的前半期共产党能够从苏联开始在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度里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而在后半期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挫折?为什么在苏东剧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能够取得震惊世界的蓬勃发展?这里的经验教训究竟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新振起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党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在执政、领导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党,面临着很大考验,更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以利于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

第三,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更加是对我们党的严峻考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要解决救亡与发展两大基本问题,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各种政治思潮、各个政治组织及其领袖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都由它们或他们能否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来决定。我们党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育和壮大,不仅在于我们党同中华民族血肉相连,而且在于我们党以其正确的纲领路线、崇高的牺牲精神和辉煌的革命业绩,完成了并正在继续完成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是同整个民族的历史任务和发展进程相联系的。在党执政条件下,在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尤其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世纪,我们党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使命。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初,由于生产力、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联系都已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要进入一个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要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任务可谓十分繁重和艰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并将继续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国人民将把极大的注意力关注在我们党的身上,看我们党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能否承担起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第四,党的干部队伍正处在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加上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对于党的执政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的指引下,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这是这二十多年我们能够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的组织保证。现在,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干部队伍退休制度的严格执行,这一两年我们将又一次面临干部队伍成批交替的问题。而且,这次干部队伍的新老更替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不仅新中国成立前成长起来的干部,而且“文化大革命”前党培养出来的干部,都将陆续从党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一大批“文化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要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这批干部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但也有一些不足,必须抓紧培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民群众对于这批年轻干部同过去打天下的老干部,在感情和要求上是不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同志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人民群众可以谅解;年轻干部如果脱离群众而又不严于律己,无所作为和为所欲为,群众都难以谅解。一旦成批地发生这样的问题,人民群众就会对党的执政资格提出疑问。看看在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纪律松驰、作风漂浮等问题,以及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严重不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

上述一系列严峻的考验集中起来,就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在世界大转折中走在时代的前列。

在世界社会主义大曲折中走在坚持和重新振起社会主义的前列,在中华民族大发展中走在领导伟大复兴事业的前列。与此同时,又能够顺利完成党的事业的交接班,并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防止和克服前进中出现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干部队伍腐败等问题,经得起任何风险的考验。一句话,就是能否永葆党的先进性,而不被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淘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像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三、“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要在今天复杂的形势下永葆党的先进性

在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论述中,人们不难发现,最突出的字眼,就是“先进”和“代表”这两个词。可以说,保持党的先进性,特别是通过广泛的代表性,来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在今天复杂的形势下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纲。

纵观世界近现代政治的发展特点,绝大部分国家的政治已经转变为政党政治。政党政治的出现和发展,既增强了群众对政治的关切度和参与热情,又增强了群众的政治选择性。这就要求各个政党不断审时度势,追随时代进步的潮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并日益增长的利益要求。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的党,才能为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戴,成为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并最终成为执政党。当然,在先进力量弱小的时候,在反动政党以种种手段装扮自己,给人以先进性假象的时候,具有先进性的政党要经过长期的斗争,才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赢得政权。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保持先进性对一个政党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群雄并起,但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和角逐中,最后得天下的是中国共产党。这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诞生的。它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工人阶级,思想基础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是最得人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归根到底,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三个代表”。而且,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不断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得党能够永远保持它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但是,看一个党的先进性,主要的不是看它的声明,而是看它的行动。这也就决定了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在党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关键是看它能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是有经验教训的。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后,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里,既有党怎么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有党怎么样在新的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而这两者又是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阶级斗争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基本解决以后,党的主要任务不再是领导革命战争,不再是领导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把“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又一次突出地提到自己面前。党的八大曾经提出过执政对党的考验这一重大问题,研究过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在党的指导思想上逐渐出现偏差,一直到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这一问题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危难中挽救了党,从恢复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探索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新途径。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部新鲜经验,生动有力地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重新赢得人民拥护,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能够顺应变化了的情况,及时作出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

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总结了我们党在历史上坚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而且着重回答了党在今天执政的条件下怎么样永远保持它的先进性的问题。

执政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党如何保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如何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的拥护。这个问题,就是党的先进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三个代表”的思想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为什么执政党要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呢?

第一,对于执政党来说,这是党能够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基本条件。一个政党能够执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它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能够带领一个国家按照时代进步的潮流不断发展壮大。从我国的历史来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越来越壮大,能够在抗战胜利后同国民党的斗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经过短短三年的解放战争就取得了政权?为什么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短短三年就很快地失去了政权?原因就是经过八年抗战,使人民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国民党则代表着其反面,使广大人民对它失去了信任和希望。因此,执政党最大的忧虑和威胁就是因自己的落后而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而失去政权、下台。纵观世界上这几年一些执政党包括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失去政权的过程,尽管情况各不一样、十分复杂,原因也有外因和内因的互相作用,但从它们的内因这个根本原因来分析,除了个别例外,其历史教训不外是因为它们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而被历史所淘汰,或者是因为它们严重脱离群众而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或者是这两者兼而有之。在实行多党制的国家,这个问题的表现比较直接,你的政纲一旦得不到选民的拥护,你就不能执政,或者你就要下台。但是,我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们决不能搞多党制,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在不是实行多党制的国家里,这个问题的表现比较间接,不是一下子就能反映出来的。这也就对像我们这样的国家的执政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都能够在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始终保持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先进性。

第二,还应看到的是,对于执政党来说,党的先进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建设性的特点。这就是说,在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火热的革命年代里,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集中表现为党能否通过自己的纲领和骨干的模范行为,集合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群众,摧毁束缚先进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就是能否成为革命、造反的领头人。在夺取政权以后,特别是在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主要就看它能否通过自己的纲领和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起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繁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在执政时期,特别是在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对党的要求比革命时期更高,要求得到的实惠也更具体。道理很简单,就因为你是执政党,你要拿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来,你的先进性就体现在你是否能够拿得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

第三,同时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和中国发生历史大转折的过程中,执政党的先进性更是一个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同国家命运一起经受考验的重大问题。如前所述,我们党正经历着世界大转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曲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严峻考验。这些考验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也就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样也就关系到我们党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对于执政党来说,党、社会主义、中国这三者的前途和命运是一体的,而不是分割的。问题的困难之处,不仅仅在于我们面临着这样的或那样的考验,而在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这样的考验面前要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极其复杂的两重性。比如在处理经济全球化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如果不参与其中,就会失去很大的世界市场,失去发展的机遇;如果参与进去,缺乏驾驭局面的能力,又可能危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而这样的决策又只能是执政党作出的,成败得失的责任都要由执政党来负。如果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了,我们就是民族的英雄;反之,就可能被人们指责为罪人。

在这样的问题上,执政党的决策可以用“如履薄冰”四个字来形容,很不容易。又比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在党的富民政策下先富起来了,另一部分人则还处在比较贫困的状况中,而这两部分人群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并且绝大部分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又是执政党,不代表渴望获得新生活的比较贫穷的群众,显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不代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已经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行不行呢?显然,这样的问题必须好好研究,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回答。

正因为我们已经是一个执政党,而且是一个处在世界和中国历史大转折过程中的执政党,怎么样根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就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的问题了。

应该看到,党的建设在新时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党的阶级基础的问题上,怎么看待和处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下岗职工,怎么密切同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系;在党的组织建设问题上,在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怎么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建立组织,这样的党组织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同时怎么解决原有基层党组织中出现的瘫痪半瘫痪问题;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怎么样选人、用人,并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党的作风问题上,怎么样遏止腐败现象的蔓延,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拒腐防变;在党内生活中,怎么样加强理论学习、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进行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都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要求我们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角度,来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这确实为我们党研究和解决自身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新要求。过去我们讲过“落后就要挨打”,这讲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一部中国近代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上的落后(落后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上的落后(落后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政治上的落后(落后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都要挨打。苏联、东欧的剧变,则进一步告诉我们,共产党落后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后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落后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垮台。不是讲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党性和党的先进性吗?不是讲要防止和避免发生苏联、东欧那样的和平演变吗?党只有永远不落后,才能不垮台。不然的话,党就不可能走在时代前列,就会失去自己的先进性。但是,怎样才能永远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不是讲几句空洞的大道理就能回答的,而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正确地解决和回答好这些重大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的时候所强调指出的:“全党上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总结实践,为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抓住那些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研,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

四、“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代表”二字,在于党能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无论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的文化,还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对于政党来讲,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要自觉地、主动地去代表它们。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党努力从今天的实际出发,去做到三个“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就是“三个代表”的关键。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江泽民同志这一科学论断的思想内涵。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党从建立之日起,一直到今天,始终都是坚持和实行“三个代表”的。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那么“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就难以存在和说明了。事实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既有过坚持“三个代表”的时期,也有过程度不同地违背“三个代表”的情况。江泽民同志是在深刻总结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之后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并不因为我们党叫“中国共产党”,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到“三个代表”。要坚持“三个代表”,并不容易。

比如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上,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而且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一道理,大家都懂,但要按照这个道理来建设好我们的党,并不容易。在党刚创建的时候,我们知道只有革命才能解放生产力,但是对于党要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究竟要代表哪些阶级的利益,怎样来代表,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党先后发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一系列严重错误,差点葬送了党。一直到党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搞清楚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个“代表”的问题才得到解决,党才得以蓬勃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曾经认为只有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提高生产关系公有化的程度,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实践的结果则是恰恰相反。这样做伤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败坏了党的形象。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移,制定了在改革开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总政策,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个“代表”的问题才重新得到解决,党才重新获得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党只有敏锐地把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和大趋势,并从生产力各个阶段发展的要求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代表发展着的先进生产力,才能保持它的先进性,保持它的生机和活力。闭目塞听,安于现状,不关心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致力于领导人民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会被不断进步的时代所淘汰。

又比如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问题上,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崇高精神的培养,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懂。但要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很不容易。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年代,尤其如此。我们党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列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可以说一开始就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是我们党的绝大多数成员毕竟是缺少文化教育的工人、农民。为提高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对文化作用的认识,在领导民主革命的年代里,毛泽东反复告诉大家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并且在根据地内外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反动腐朽文化展开斗争,推进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吸引和凝聚了广大的爱国的知识分子,而且提高了全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了代表先进的文化,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失误的教训,特别是用极其狭隘的观点来看待先进文化,并通过思想文化的大批判来代表“先进”的文化,使党严重地脱离了广大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仅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而且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使党密切了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关系,重新站到了时代的前列。

再比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讲得最多的,也是全党最有共识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满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在漫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总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深入细致的工作,通过广大党员干部身上展现的优良作风,来实现这个“代表”问题的。但是,有的时候还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民主革命中,毛泽东曾经提出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强调要反对官僚主义、平均主义的“共产风”等等,就是因为我们党在解决这个“代表”问题的时候,发生了一系列工作上的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是在工作中怎么把改革的力度和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程度很好地统一起来,怎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的问题,怎么解决数量众多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怎么克服一些干部身上滋长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也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进行研究和处理。至于那种以发展生产力和文化为由,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决不是我们党的政策。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共产党人”这一崇高称号所不允许的。

由此可见,在今天的情况下,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有两个问题是必须明确的:第一,在制定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时候,必须做到三点:一要敏锐地认识和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即要敏锐地认识和把握时代进步的潮流和发展的脉搏;二要勇敢地面对形势发展变化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敢于成为时代进步潮流的“弄潮儿”;三要科学地分析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制定正确的政策,带领人民群众走在时代的前列或追赶时代进步的潮流。第二,在党的阶级基础问题上,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必须依靠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包括科技知识分子、文化知识分子和经营管理知识分子),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五、坚持“三个代表”的难点,在于“三个代表”的统一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三个代表”,决不能畸轻畸重,更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首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统一起来。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在分学科研究过程中,生产力问题往往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文化问题则属于哲学、伦理学、美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研究的范畴。久而久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这两者之间出现了某种不该有的沟壑。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如此,经济工作部门和文化工作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少。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说的“两张皮”,就是对这种状况的一种描述。而在当今世界,不仅学科研究日益走向综合,而且实际工作也越来越走向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可分割的。这不仅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教育,而且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更离不开生产者的责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即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造就的人的基本素质。离不开教育、科学,离不开思想、道德,就是离不开我们所讲的文化。不仅离不开,而且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中,由教育、科学、思想、道德建设所塑造的人的素质,在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文选》,第3卷,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但是,在一个时期里,人们并没有理解邓小平的这一深刻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经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才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同文化的发展应该内在地统一起来。根据这样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我们党在“代表”谁的问题上,也应该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很好地统一起来。这里,也包括要把代表社会主义物质生产者和代表社会主义精神生产者这两者的根本利益很好地统一起来。

其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统一起来。一方面,我们讲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讲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我们讲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必须落实到推进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方针、发展文化的方针,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基本认识,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中央那么强调要调查研究,要把改革的力度同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就是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实际认识程度结合起来,加以统筹考虑。我们有些地方,有的改革措施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甚至引起群众的上访,其原因就是没有把生产力、文化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很好地统一起来。因此,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注意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

由此可见,这“三个代表”之间,相互联系,互为目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对于我们党来讲,怎么把这“三个代表”统一起来,是一门大学问。在今天,能够忠实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只有我们党。把这“三个代表”协调和统一起来,也要靠我们党。党能够协调和统一好这“三个代表”,就能在复杂的实践中发挥它的先进性,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因此,在“三个代表”的协调和统一中建设好我们的党,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大思路、新思路,深刻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

六、“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我们讲党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毫无疑问要讲党的阶级性,讲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是,那种以抽象的乃至于僵化的观点来理解和解释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这个重大问题,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对于在新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危害很大。如同党的先进性既有一般的要求,又同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一样,党的阶级性也是既有其不可改变的确定性,又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党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有其不同的具体体现。

这里有许多问题要研究。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判断党的性质是不是看党员的阶级出身和成份?连带着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入党?不是工人阶级的成员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这不仅是党章明确规定了的,而且是我们党的全部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党员的阶级成份是判断党的性质的依据,更不是说只有工人或工人家庭出身的社会成员才能加入我们党。我们党相当长的时期是在农村领导全国的人民大革命,大批党员来自于农民、手工业者和小资产阶级。

这样的党,怎么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呢?我们党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判断党的性质,主要地不是看党员及其领袖的社会职业及其阶级成份,而要看党的纲领是否代表无产阶级,是否坚持用党的纲领所规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去教育广大党员,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而且,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是通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只要接受这一纲领,并愿意为这一纲领去奋斗的,都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当然,我们同时明确地宣布,这个最低纲领联系着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去的最高纲领。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教育党员为实现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而且教育广大党员确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10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他还深刻地指出:“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同上书,第1卷,第276页。)这样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联系起来教育全党,加强党的建设,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今天也是这样,党的十五大不仅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且强调“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所以,我们的党章明确地指出:“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正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明之处和伟大创造。

再一个问题,是今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工人下岗的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党的性质改变了?大家都知道,正如毛泽东所指出,进城以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城市斗争中的根本原则。党同工人阶级的关系,更加直接地关系到党的性质。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引起广泛注意和议论的情况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工人阶级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甚至重大变化,某些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逐步被淘汰,而那些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则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职工队伍的某些部分难以避免要遇到暂时困难、付出代价,有些工人要下岗。应该向大家说明的是,这决不是要淘汰工人阶级,更不是说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了,恰恰相反,正是在先进生产力行业取代落后生产力行业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和整体优势进一步提高了起来。这里的关键,不是看是否有工人下岗,而是看党和政府对下岗工人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政策。今天,我们党要求各级政府妥善处理好下岗职工问题,包括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组织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的培训,等等,都是为了提高职工的素质,以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从总体来说,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变化,使工人阶级本身也在经历深刻的改造,而这当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中国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

再一个问题也是人们在议论的,这就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是不是同传统的工业产业相联系的工人已经是落后的生产力的阶级代表,知识分子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这样的议论忽视了三个重大的问题:一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包括双重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已经指出的,“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到今天为止,这样的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既要推进传统的工业化,又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这两方面生产力都是我国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二是在生产力问题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的工业产业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它确实要淘汰传统工业产业中的某些行业,但从总体而言,它将推动广大的工业产业向新的阶段发展,只要看一看冶金业、纺织业、机器制造业在应用新技术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三是在我们党的理论中,邓小平已经以他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政治智慧,解决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已经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素质将全面得到提高,仍然是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代表。我们党也仍然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讲“三个代表”,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时期的共产党已经是“全民党”了?这样的观点,更属似是而非、自欺欺人之谈。这里一个核心问题,是谁在实行“三个代表”?是谁有资格来实行“三个代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坚持“三个代表”,是要代表最广大的人民,但是这同坚持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并不矛盾。从另一方面来说,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那就首先要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同时善于把先进性同广泛性结合起来,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就要求党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武装。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在“全民”旗号下否定党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武装,结果只能是沦为这部分或那部分人们私利的代表,而这恰恰丢掉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至于那种假借“全民”名义,而行别有用心政治图谋的事,危害就更大了。总而言之,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全民党”。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中,讲先进的生产力,讲先进的文化,讲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代表它们,而不能忽视它们,更不能脱离它们。其前提就是中国共产党是有鲜明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党,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只有这样去代表它们,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而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永葆其先进性,始终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总之,中国共产党过去不是“全民党”,现在不是“全民党”,将来也不可能是“全民党”。这是可以断言的。

七、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在今天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我们应该按照这个重要的思想,面对党的建设新的实际,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强有力地带领全国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首先,有必要以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为新的思想武器,在全党进行一次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再教育。从总体上说,我们党是有战斗力的,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是好的。但是,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三个代表”的问题也相当不少。有的身为共产党员,对于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却认识模糊。因此,把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作为一个重大契机和主要内容,大大推进党建理论的学习,这既是党员干部提高素质、增强党性的需要,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更好地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其次,更有必要以“三个代表”为新的思想武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新时期怎样建设党,是许多人非常关心又感到非常为难的问题。让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的新局面,削足适履地去适应传统的党建理论,是不行的;让对外开放和市场发展带来的消极方面任其发展,冲击我们的党的建设,也是不行的。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既从今天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实际出发,又正确地引导实践的发展。这是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符合今天党建实际又能解决党建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就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新的思想武器。以这一新的思想武器,探索解决党的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开创一个党的建设的新局面。

(来源:《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