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新贡献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15   
分享到 :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新贡献

余树林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研究矛盾,需要着眼于矛盾的动态过程,把握矛盾在其不同阶段具体表现出来的特征,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的,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正确判断是正确认识中国发展问题、正确制定中国发展路线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而且更加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的强调,鲜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主体、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主题的根本特征。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科学发展观所看待的“人”,当然不是脱离自然、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人,而是与自然相联系、处在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中的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比如,长期以来,很多地方GDP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人均收入却没能实现同步增长,这种现象被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我国既有的收入结构还是金字塔形结构,低收入群体数量广大,加之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部分群众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这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容忽视的因素。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广大群众才能通过切身感受真心实意拥护改革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社会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之上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系统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继承与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落实到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动导向。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确立共同发展、平等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平衡稳定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同时,科学发展观是总结人类社会实践经验成就,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这一发展观,在继承以往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质。

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坚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人化”的重要思想。 “自然的人化”的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它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实践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从本质上讲,它是指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明证。自然的人化不仅有人化的倾向,还有反人化的倾向,后者是指表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 “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必须看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环境污染防治压力还很大。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融合,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科学发展观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社会发展是以个人发展为前提的,社会的解放建立在个人解放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等主要内容。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包括体力、智力、自然力、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发展观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也就是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分不开的。我们所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总是与社会发展的其他指标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要把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及相应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在实践中有所发展,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总之,科学发展观多方面、全方位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造,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者: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来源:《辽宁日报》201211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