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研究述评

作者:夏春涛 吴波    发布时间:2012-07-16   
分享到 :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研究述评
夏春涛 吴波
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的阐释,以及理论界的相关研究,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党的十七大召开为第一阶段,党的十七大以来为第二阶段。经过长达八年多实践的检验和推动,科学发展观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已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收到显著成效。 

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多次对这一创新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作重要阐述。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原则。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465、850页。)同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5年10月,他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们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1090页。)2007年2月,曾庆红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江泽民文选》专题研讨班的总结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地位作了如下诠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个最新成果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多方面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95页。)由以上看出,中央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的判断经历了一个过程,随着时间推移,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充分。 
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学者们展开了积极研讨。从总体上看,关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意义的研究受到更多关注,显得较为突出,主要在下述两个方面有深入阐发。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指导意义。针对认为科学发展观只是单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观点,有学者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政治高度看待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实际上要解决三个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通过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可持续,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实现人文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通过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道德和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参见王伟光:《应从五个高度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北京日报》2007年7月2日。)有学者认为,“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决不是什么个别的、局部的具体政策,而是总揽全局的重大战略思维和决策”(陈志尚:《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另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还是指导党的建设的理论,“只有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好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李慎明:《科学发展观也是指导党的建设的理论——兼谈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与八大战略思想、党的建设的关系》,《北京日报》2007年6月25日。)。 
二是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指导意义。不少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包括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片面认识;这不仅涉及我们的发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的问题,更涉及在新世纪里我们党究竟要领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党确立一种与我们党执政理念和国家性质相一致的正确的发展观。有学者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认识到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根本方法,使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飞跃——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冷溶》,《人民日报》2006年3月27日。)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理论界给予充分肯定,并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了研讨。 
一是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中的地位。关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究竟谁居于核心地位的问题,起初大家有不同认识,后来渐渐趋于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有学者进一步分析指出,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九大战略指导思想中,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八大战略思想之间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其他八大战略思想其中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要达到其他八大战略目标和完成其他八大战略任务其中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船和桥,而其他八大战略思想则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各个领域贯彻时的展开。”(李慎明:《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看待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前线》2007年第7期。) 
二是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关联与定位。多数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与其是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郑新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8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和深化、发展和超越的重要地位”(温宪元:《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南方日报》2007年10月11日。)。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来整合新时期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并列,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前三个“是”,主要从理论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定位;后两个“是”,主要从实践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但却没有将之列为党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一开始就表示,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得到了全党同志的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时间毕竟不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强调,应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下大力气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落实上下工夫。

根据十七大部署,全党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了突出位置。从2008年9月起,全党用一年半时间,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等方面的认识和阐发也得到了深化。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中央基本沿用了十七大报告中的阐述,但在具体表述上有所变化或推进,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显现出用科学发展观来概括十六大以来所有理论创新成果的趋势。在2010年4月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继续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切实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38页。)用“科学发展观”替代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二是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或全面工作的长远指导意义。2008年9月,习近平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归纳了“三个高度”。他指出:“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来坚持;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彻落实到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各个领域。”(《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89页。)由中宣部组织编写、同年10月出版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写道:“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这是《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2006年版所没有的表述。 
三是进一步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在2008年3月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习近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学习时报》2008年3月17日。)在9月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科学发展观具有“四个深厚”的特征,即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深厚的理论渊源、深厚的实践依据、深厚的群众基础。(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88页。)这四个特征进一步烘托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十七大之后,理论界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在具体表述上与十七大报告保持一致,主要侧重于宣传和阐释,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关于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的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的研究对于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研究具有前提性意义,两者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有了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有学者提出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参见赵曜、夏兴有、石仲泉等:《深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北京日报》2008年6月30日。)二是从发展理念的角度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站在了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冷溶:《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6日。)。三是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王伟光:《全面理解、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这一双重定位,既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又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有学者指出:“联系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的特征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根本的重要性,就可以明白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流:《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另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相继递进的三大历史任务,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这三大战略目标,都要求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参见郝永平:《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笔者考察了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份以科学发展观为题的“课题论证”,从中看出两个特点:一是着重从不同角度、多个领域展开研究,诸如对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人学思想、执政意识研究,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包容性增长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制机制创新、思维方式变革、公平正义、民生导向研究等;二是重视研究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即重视提炼近些年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成果。还有学者结合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这些都反映了理论界、学术界在研究、认识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上的深化。 
十六大至今,我国通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圆飞天梦想,展世博风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妥善防治非典,全力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有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闯过一道道关口。早在2005年即有学者分析并断言:“中国的成功,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成功;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提出和逐步落实,更加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优势,必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成功。”(冷溶:《从政治的高度看科学发展观》,《求是》2005年第21期。)这道出了中国与西方在发展观、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上的本质区别。只有站在这个政治高度,才能真正深化和提高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的认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两个基本结论: 
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已经为全党全国人民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越来越深入党心民心,形成高度的共识,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是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已经为全党全国人民深入理解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逐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的认识。理论界关于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的研究与宣传,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造势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非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有所缩小,反而趋于扩大。”(邢贲思:《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求是》2010年第22期。)这一方面说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加强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研究、宣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宣传,有助于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来源:《党的文献》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