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作者:冷溶    发布时间:2012-07-07   
分享到 :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冷溶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做好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出来的?它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它提出的重大意义?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对于正确、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做好武装全党、统一思想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发展观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它与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思想的全部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来源。列宁领导俄国进行了7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几乎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重大问题。这些思想尽管是初步的,但对于后人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毛泽东同志借鉴苏联发展经验和教训,认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没有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所以,他特别强调这两个方面。这些重要观点,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来源。
应该强调,科学发展观更主要的,是直接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路、基本概念、丰富内涵和语言表述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实现温饱阶段的实践中形成的发展思想。在这一阶段,我们党提出并牢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布局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并没有忽视全面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就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说,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许多全面发展的思想和战略,最早都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比如,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在晚年特别强调,要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避免两极分化,缩小地区间的差别,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在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中,经常使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这样的概念,比如“持续”在《邓小平年谱》中就出现过17次。
第二阶段,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即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阶段形成的发展思想。这一阶段,我们党开始强调并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形成一系列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并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著作,明显感到,他讲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全面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强调实现全面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在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更加强调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样一个重要概念。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纲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发展了邓小平同志“两手抓”的思想。他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一时期,党中央还做出一系列关于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如1994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总之,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党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并强调了全面发展问题,认识到在这一发展阶段实现的小康,其特点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应该说,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概念,在这个时期已经提出来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做了充分理论准备。
第三阶段,是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思想。这一阶段,我们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情况,及时、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即“五个统筹”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认识到。2003年初“非典”的发生,使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有了紧迫感。
对全面发展的认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随着实践发展,一个一个逐渐深化的。现在,发展不平衡已经不是个别领域的现象,而是成为影响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也就需要从战略全局高度来思考和解决。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飞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飞跃的标志,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概念的提出。
通过上述回顾,可以清晰看出,我们党的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每一阶段的认识,是与当时在实践中面对的问题相联系的。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前人的探索和思想,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从以上看,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都提出了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都有过论述,但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总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并把它们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1)“科学发展观”是这一理论的总范畴和总概念。它揭示了这一理论的本质规律,是这一理论形成的标志。
(2)“以人为本”是这一理论的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问题。这表明,我们党既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做了更全面、更深刻的阐释,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要求。
(3)“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三个概念与“以人为本”相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全部内涵和基本要求。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是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怎样做到又快又好发展,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思想统一起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5)科学发展观从哲学高度升华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它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也从发展观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阐发,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经济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在政治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民主、法制基础上的发展观。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决策要通过民主的程序来实现,发展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做到科学发展。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它的产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意义: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需要从各方面加以阐发。而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则是首先应该搞清楚的基本问题之一。
1.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非典”的启示,但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它是与党中央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相联系提出来的。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胡锦涛同志在最初阐述这个重大概念时,就联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这不是偶然的。这一点,从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关系上看得更加清楚。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正式写入党的文件和会议公报中的。
那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结这十几年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两方面结论:
(1)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好的,既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整个社会充满了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如果和世界上同样搞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发展中大国相比较,看得更加清楚。就是西方的政治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当初普遍怀疑这条道路能否成功,预言很快会失败、出现动乱的声音,现在大大减少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能够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我们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道路,一定要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决不能怀疑和动摇。
(2)也要看到,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这里既有市场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市场经济固有缺陷带来的问题等。关于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深刻分析。他们指出,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及资本积累规律等,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把资本主义的一切丑恶现象都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经济的优点,也指出了它的缺陷,但当时还没有切身的体会。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们对市场经济两方面的情况逐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次全会文件起草时,在党中央集中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在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为今后如何搞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方针,实际上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我们的特殊本领。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优势,又有效克服其固有缺陷,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现在,世界上搞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面临着相同问题,但都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出路。那么,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这个特殊本领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市场经济的缺陷,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一定认识,想了一些办法。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回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遵循了相同规律。在发展初期,运用自由市场经济焕发出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获得了经济高速发展。但很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国内资源枯竭、市场饱和、环境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发动战争,对外掠夺资源,强占市场,转嫁国内社会矛盾。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爆发的。
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爆发像过去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现在主要不是通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方式(必要时也发动局部战争),而主要是通过建立了有利于自己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种“游戏规则”来攫取财富,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矛盾,所以,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的缺陷。它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矛盾转嫁到全世界,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怎样发展起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可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始终是一个充满痛苦、战争、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能解决市场经济的缺陷的问题,不在于它们是否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在于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即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资本家利益集团对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使它们即使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克服。
解决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只能靠社会主义,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都有明确论述。邓小平同志在晚年说了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很发人深省、很需要阐发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更有许多深刻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强调充分看到市场的优点,并不是说市场是全面的、万能的,市场也有其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发挥计划调节的优势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把宏观经济的平衡搞好,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在那些市场调节力所不及的若干环节中,也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同时,还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他一再强调,要“善于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克服市场缺陷。胡锦涛同志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做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并善于把这一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党的三位领导人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清楚了。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发展得还不够充分、不够成熟,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缺陷也已经显露出来。对市场经济的缺陷,我们要始终加以高度重视。而能否有效地克服它,是中国市场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鉴于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特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正好可以对付它们。比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私利,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所以,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医治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一剂良药”。十几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清楚告诉我们: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盲目性;越要提倡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越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越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做到集中统一。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特别是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微观经济学理论,并拿出一整套具体的措施办法来解决,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好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理念,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首先应该从这样的政治高度上来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于,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如果我们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更为长远的历史过程看,则还有更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实践证明,我们可以跨越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卡夫丁峡谷”,但不可能跨越生产力发展的“卡夫丁峡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吸取了前苏联搞社会主义的严重教训,更主要是经过自己几十年曲折艰辛的探索,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才终于认识到的。对苏联搞的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曾说:苏联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在也吹不起牛来,“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们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而他重新思考后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来,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经济,搞市场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后来苏联解体的严重教训,使党中央终于在1992年下了这个决心,并且统一了全党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从1917年列宁在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到1992年,主要是探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开始,探索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第一阶段的后十几年,邓小平同志已经开始了新尝试,可以看做是一个有意识向第二阶段过渡、并最终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至关重要、意义重大的时期。
这两个阶段的探索,都是马克思不曾讲过的,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尝试。第一阶段的探索,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但教训也是深刻的。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第二阶段的探索。在这一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已经深化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一次回答,主要是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入手,进行的全面回答;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从发展的角度入手,进行的又一次全面回答。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上,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现在,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对于这些问题不能小看,能否克服它们,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更关系到这条新道路的探索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落到资本主义去了。”现在,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根本办法,使我们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当初,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看到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弊端,为人类社会指出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出的方向和原则,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的事业,在这一开创性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的结晶。它的提出,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更加坚强有力的保证。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句话,不仅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这样的时间意义上说的,还应该理解为,是由于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样的新认识上说的。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理解这句话,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更加坚定、更加努力,也更加清醒、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