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作者:龙平平    发布时间:2012-07-07   
分享到 :

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龙平平

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提出的。为什么2002年刚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2003年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样的重大战略思想呢?有偶然原因,也有必然原因。偶然原因是2003年初的非典。这个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了我们发展问题上的许多问题,说明我们在发展方式上有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所以,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都提出要克服只考虑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顾及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弊病,2003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有必然原因的。概括地说,就是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在国际上,我们已经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已经不可分割。国内看,社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矛盾凸显期”。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表现为:贫富分化、分配不公、城乡差距扩大、就业困难,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称,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政理念顺应实践的发展再一次升华,要求我们再来一次理论创新。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作出准确表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且给出定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十七大没有在党章里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行动指南,胡锦涛同志对此作了说明。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还在形成过程中,它包含的许多思想观点还要发展,还要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与完善。这说明中央对这个问题是慎重的,党的理论思维比以前更加成熟了。
既然科学发展观还在形成与发展中,对它的理论意义现在下论断还为时尚早。但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加强研究。研究科学发展观,应当要搞清楚邓小平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十七大报告讲的很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现实中,却始终存在一种舆论,认为所以提科学发展观,就是因为以前的发展模式是不科学的。毫无疑义,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邓小平的。那么,邓小平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发展观,他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发展观究竟是什么关系?我想结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一书,谈一点体会。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是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教材之一。这本书共收入邓小平同志有关论述150段,时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4年2月19日他从上海过春节回北京途经南京火车站时与江苏省委、南京军区负责人的谈话。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谈发展问题。
这150段论述,虽然只有2万多字,但言简意赅,涵盖了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内容非常丰富,内涵十分深刻。可以说,这些论述,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科学发展观的许多重要观点、思想、内容,是直接来源于邓小平的这些论述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表述上,有许多也是直接使用邓小平的这些论述的。因此,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必须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
在笔者看来,这150段论述反映出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这是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从这150段论述看,它是邓小平同志开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科学发展为什么首先要解放思想?这是国情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讲最早是舶来品,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中国产生的,建设社会主义一开始我们也是学苏联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理论,自己的经验,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我们搞改革开放,一开始的对象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到1992年,我们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对我们来说,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经验,还是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我们在发展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中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是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我们的发展是从拨乱反正开始的,就是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把发展从从属的地位提到了中心地位,就是摒弃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这个基本理论上解放思想,发展才能够成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80年代,邓小平领导全面改革,遇到的很多问题,像雇工问题、私营经济问题等等,也是靠解放思想来解决。他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我们打破条条框框,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小平同志又发表南方谈话,开辟了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南方谈话被称为解放思想的又一个宣言书。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鲜明特点。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第二个特点是倡导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学习先进,这是相辅相成的。150段论述中有许多是直接说这个问题的。
70年代末,我们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落后几十年,所以,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外开放的思想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1978年他就要求引进要高起点,提出引进不是改良,是革命。1978年和1979年这两年,他到美国、日本、东南亚访问,去了解先进,学习先进。回来后,办特区,搞合资,引进外国智力。可以说,没有小平同志这样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鼓励兼收并蓄,学习创新,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大发展的局面。在邓小平的论述中,虽然没有出现全球化这个词,但他有这个预见和意识,所以他始终致力于把中国的现代化融入全球化的轨道,这个特点非常鲜明。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带动社会全面发展。强调发展要讲辩证法,要坚持两手抓,两点论。
说这个特点,有许多人不理解。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就是唯生产力论嘛!但是,从这150段论述来看,处处体现着辩证法。例如,他提出过多少个“两手抓”?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不是辩证法?小康标准是不是辩证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是辩证法?“两个大局”、“两个飞跃”讲的也都是辩证法。
所以,邓小平的科学发展思想,是辩证的科学发展思想。是辩证的,才是科学的。
这里,我想澄清一下对邓小平改革发展观点认识上的两个误解。
第一,有一种说法,说今天之所以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注意科学发展问题,制约了我们今天的发展。我们的发展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有人认为,经济上积累的这些问题,主要是长期发展太快造成的,根子在邓小平过分强调高速度,急于求成,结果只讲快不讲好,给今天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弊端。
据我所知,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市场。
毫无疑问,邓小平是主张持续快速发展的。这是他改革发展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比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要快,因此,他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提出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论述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首先,中国的发展,不快行不行?不行!其次,中国的发展,不持续快速行不行?显然也不行。你不快,人家快,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其三,邓小平是一味地讲快的吗?不是。恰恰相反,邓小平的改革发展思想是从主张放慢发展速度的过程中开始形成的。
改革开放,首先面对的经济形势是“洋跃进”。小康目标,就是降低速度。80年代,小康目标存在是一步走还是两步走的争论,邓小平主张两步走。快是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基础和内涵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什么是机遇?第一,国际局势缓和。冷战结束是一个过程。80年代邓小平就很敏锐地看到这个趋势。第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1984年到1988年,五年上了一个台阶。第三,90年代初,出现大发展的机遇:国际局势趋向多极化、全球化,国内条件具备。
所以,说邓小平主张快,其实他主张的是抓住机遇,加速发展。这八个字要放在一起讲才准确。因为邓小平所强调的“快”,从来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辩证的。能快则快,有条件快的就千万不能丧失机遇,这是他强调的重点。他多次提出,“能发展的就不要阻拦,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他从来就不是孤立地讲“快”的。他所列举的这些地方,都是有条件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许多条件落后的地方,如四川、新疆、甘肃等地,他从未向当地的领导提出过快的要求。即使是对有条件发展快的地区,他也总是不忘提醒人们“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这些,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
实际上邓小平从一开始就是要这种“又快又好”发展的。比如在这本书的第29页,邓小平就提出希望“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又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在第59页上,还有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又快又好”,就是这么来的。
至于对经济建设中要注意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十几年,也是邓小平谈得最多,谈得最透的问题。比如,8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是他最早倡导全社会都要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在这本书的第52页,就有他提出的一个口号:“绿色革命”要坚持200年。自主创新问题也是他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视察上海宝钢时就明确提出:“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他最重视科学教育,不间断地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们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这些论述都在这本书上,只要认真地读一读,我相信那些误解就会消除。
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在社会发展上,误解可能更深也更普遍一些。比如,互联网上就有许多言论,说今天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两极分化问题等等,都是邓小平只强调经济发展不注重全面发展,片面地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造成的。因而,有人认为,邓小平的改革发展理念是富人的理念,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理念。
我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只要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就会消除这个误会。这些社会问题其实是邓小平最关注的问题。他不仅不断地提醒人们要注意这些问题,而且殚精竭虑地去研究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措施。
应该怎样看待现实社会发生的差距拉大、贫富分化问题,这需要理清楚邓小平的发展思路。邓小平时代,党执政的最大问题是带领人民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近30年执政经验证明,同步发展不可能,共同富裕只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劳动者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寻求致富之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一部分勤劳肯干、有经营能力的人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群众走向富裕,这是当时中国发展生产力唯一正确的捷径。在中国,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然后再解决发展起来出现的问题。
对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早就未雨绸缪。1988年,邓小平阐发了“两个大局”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不久,他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到1992年春,邓小平和盘托出了他的大思路。他说:“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他进一步归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9月,邓小平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邓小平说这个话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接力棒早已传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手中了。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