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与科学发展观

作者:张西立    发布时间:2012-07-07   
分享到 :

社会主义本质与科学发展观
张西立

一、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学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科学理论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以揭露、批判、根治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诸多弊病为现实起点的。
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运动发展的必然过程。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代替手工业为标志的封建社会,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家对巨额利润的狂热追求,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对金钱、对财富、对产值、对增长的崇拜,而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占社会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却被置于从属地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也只是被看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攫取对象。于是,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被严重颠倒了——手段成了目的,目的成了手段,本来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却到了互相反对的地步。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原理的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走向其反面——最终被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结论。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是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鲜明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规定性上是与“商品拜物教”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的,它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以人为本”这个目标和原则庄严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这一原则的具体贯彻,在指导发展的战略规划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讲究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的,必然是在尊重各个地区的差异的前提下注重统筹兼顾的,必然是以全体民众的智慧和力量为主要依靠并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落脚点的。
2.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尽管形式不同,但其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那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不同侧面。要想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目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从而构成现实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炼总结出一套符合本国实际的正确的革命理论(科学革命观) ,最终夺取政权,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首要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处于执政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炼概括出一套符合本国实际的正确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 。因此,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制度,其根本的一条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亿万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历史运动。
3. 在“发展”问题上,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一个根本要求是,必须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怪想,真正做到按“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两者的哲学基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中贯彻实事求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根本上讲就是要求人们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所以称为“科学”的,根本上也在于要求人们必须深入研究“发展”的各个环节及其每一个侧面,按照发展的规律办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历史性发展的实践说明,我们越是坚持从我们自己的客观实际出发定政策、办事情、谋发展,我们的事业就越顺利。前不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评价说,“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非常适用的。中国政府给人印象就好像是中国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控制盘,对国民经济应该继续倡导科学发展的理念,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这一点对中国经济快速合理的发展至关重要。”
科学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实际上就是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客观规律的理论和政策反应。这其中,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协调、相促进的辩证运动角度看,至少有两条客观规律是体现得比较明显的。
一条是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这可以说是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之后取得的共识。实际上,这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整合了自然运行和经济运行两大系统的客观规定性。可持续发展规律并不是不要人自身的发展,但它根本不同于发展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它由于始终立足于现有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有效规避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那种长期互相反对的敌对状态,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运动开始进入共生共存、良性循环的境界。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
对贫乏、工业化进程刚步入中期阶段的发展中的大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显得格外严峻。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尊重自然规律,那就不仅遗害子孙后代,而且殃及当代生活着的人们。
一条是科学技术主导经济发展的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生产力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世界工业的发展史表明,要成为经济强国,必先成为科技强国。“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一条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讲究从实际出发。在科技创新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惟一的根本的在于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努力进行自主创新。18世纪以来,西方用了200多年才实现了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而今我们要在一个起点更高、资源约束更紧、竞争更激烈的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向富庶和文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并且主要依靠自主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与前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一脉相承,同时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种新概括、新揭示、新发展
1.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解答,是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伴随的。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校正,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渐提升的历史过程。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 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指出: “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既然如此,那么,怎样来判断某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否是社会主义呢? 邓小平同志为此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同样,社会主
义本质的体现也有一个过程。它受制于人们的主观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地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深入认识中国国情,深刻洞察世界大势,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努力上升到理性高度,为全党全国人民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
2.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未来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器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制度,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深刻的世界性现象。“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规定性要求现实中的人们必须时刻立足于现有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分析自身,努力探索和找寻自身的时代坐标和历史定位。联系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这应该说是现实社会主义赢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转变,无疑是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在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给予科学判断的前提下作出的战略转变和政策调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无疑也是他们对那个时代的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作出判断之后得出的理论认识和实践部署。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更加自觉地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双重探索,得出了诸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结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处变不惊,运筹帷幄,牢牢把握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毅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种种不断涌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放眼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世界大势,紧紧围绕“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困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课题,沉着应对,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而给予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具时代特色的科学解答,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南。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与时俱进,表明我们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和准确。
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明显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与推崇“丛林规则”、不断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相比较,社会主义不仅需要效率,更需要公平,在本质上应该是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主张。这一主张遵循的就是效率原则和不均衡发展原则。这是符合实际的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时认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过于悬殊。先富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共富。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突出了共同富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与此同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引人注目的矛盾与问题,如过度关注增长速度,经济质量与社会效益不能同步;宏观经济不尽协调,大起大落时有发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能源等产业瓶颈严重存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严重滞后,影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落实完善;经济与社会腐败现象仍然严重,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等等。这些矛盾与问题,尽管多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发展中的矛盾,但如果不加以解决而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干扰与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即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发展,完全是合乎时宜的。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正视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它体现和蕴含了全社会关心爱护帮助困难群众,尽可能地使他们享有平等的医疗、教育、就业等的机会,尽可能地使最大多数人生活幸福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根本一致的。它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生态自然对人类存在的价值,将生态自然系统纳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同时,要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以求得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2. 积极而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走上世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面对日趋严峻的发展与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巨大矛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迷失方向,没有放弃根本原则,而是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任何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垄断资本对消费市场和有限资源的激烈争夺,如何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是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解答的时代课题。以前所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都说明,实现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时期的快速发展,必然是以对巨大资源特别是能源的消耗以及相应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坏为惨重代价的。这时已经为历史发展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条根本上对人类无益的无法持续的“发展的陷阱”。后来的中国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说也正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自觉规避和超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争夺经济资源和世界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自觉地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表明,在发展战略上中国走的是一条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根本不会也不可能对他国构成威胁和挑战。这是一条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真正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强调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强调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不断推进同世界各国的平等合作和互利共赢,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不是一种口号,不是一种自我宣传的需要,而是对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重要意义的深刻揭示和全面阐发。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向世人表明,中国的发展不是排他性的,而是融合性的、共赢性的。迄今为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国际社会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以2003年为例,中国从东盟和韩国进口增加50%以上,从日本和欧洲进口增加近40% ,从美国进口增加2413%。客观发展情况表明,中国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中国的市场潜力和为世界提供的各种机遇要比现在大得多,将更加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