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作者:张磊    发布时间:2012-07-07   
分享到 :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张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科学发展观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生动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
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的问题。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党的八大全面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发展这个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确判断国情,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方针政策,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四基本”的主题和核心就是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分不开的。
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了对发展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一是深化了对发展地位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以“发展”作为中心概念,从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局看发展,把发展观上升到统领全局的高度。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居于中心位置,要围绕发展来推进实践、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二是深化了对发展内涵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赋予“发展”更加丰富的内涵。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方面的联系中把握发展。发展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社会的,既包括人也包括自然,既要看局部和眼前也要看全面、看长远。三是深化了对发展的本质要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涉及发展的重大关系,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使我们对发展这一主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是解决我们前进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指针。
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和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这一社会主义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一种最高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阶段的事情,在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要求,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指导性的方针原则,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以人为本”在价值追求上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党的最高纲领要实现的目标,而“以人为本”要求在现阶段把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逐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水平,这就把党的最高纲领的价值追求与现阶段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对于增强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脚踏实地地做好今天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以人为本”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价值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追求什么样的目标价值?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来说,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坚持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第二,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这两方面的要求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人民生活的改善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扩大再生产又一定程度制约生活水平的改善,不切实际地提高生活水平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理所当然地被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必须把人和社会的发展放在更重要位置。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使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更加明确。
第三,“以人为本”赋予社会主义道义基础和价值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任何社会制度都有自己的道义基础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社会凝聚全民意志、动员社会力量的理想和旗帜。“以人为本”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强调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权益,强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同时,又着眼于人的生活本身,把代表人民利益、服务人民群众归结为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体现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人权,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等。“以人为本”作为重要方针原则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进一步丰富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的认识。
三、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认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思想,是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六大提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布局,扩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布局,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认识更加清晰和完整。
“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形成,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提出这一布局,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更加全面。这一布局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目标和任务。其次,提出这一布局,使完成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的联系更加紧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通过社会建设这个载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基本目标,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各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第三,提出这一布局,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持久永续发展,等等。实现“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四、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
发展道路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又快又好地进行国家建设、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许多国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我们党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始终把加快实现我们的现代化作为根本任务。毛泽东是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指出,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到了50年代,他总结苏联的经验教训并且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走“农、轻、重”的发展道路,提出“多、快、好、省”等方针政策,目的都是要加快国家的发展,更快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讲效益、分“三步走”全面实现现代化等许多正确的方针原则和战略思想,实现了对我国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作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必须努力避免和克服传统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这条新路子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又快又好的正确发展道路。
五、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大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把党的建设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联系起来,同强化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改进执政方式、完善执政方略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人、自然与环境共同进步;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进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落实。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