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战略机遇思想研究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25   
分享到 :

胡锦涛战略机遇思想研究

张晓彤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广泛深刻的变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握大势、准确判断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顺应形势变化、努力争取战略机遇,多手施策、积极维护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用好战略机遇,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时代特色的战略机遇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一、认识机遇: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9页。】

胡锦涛认为: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科学回答,是一个事关胜利实现我国改革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多很复杂,但机遇大于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大调整既是大挑战,也蕴藏大机遇”。一方面,我国发展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重大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突出、危害加大,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较量和斗争依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一是世界多极化使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大的作为空间。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加重,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结合,给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契机。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为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更加便捷,世界贸易飞速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大力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三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解决好发展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胡锦涛指出:“目前,国际形势总的是好的,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刚开始时相比,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很大变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突显期。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抗击非典、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获得圆满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积极成效,展现了我们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人民的强大力量;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提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兴国的能力。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历史性发展;失去了机遇,发展前景就可能变得艰难。”在世界格局快速调整和深度变革的新形势下,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抢占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各国围绕国际秩序、地缘政治、国际市场、资源人才、科学技术等的竞争更趋激烈。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在这场竞争中,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胡锦涛指出: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

认识机遇的重要思想从世界发展的大势审视我国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深刻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具有的“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重要特点,为我们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敢地承担起历史使命,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二、争取机遇:“正确把握机遇和挑战的辩证关系,善于从变化的 形势中把握和运用机遇,善于在严峻的挑战中捕捉和运用机遇”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争取机遇、应对挑战,是胡锦涛战略机遇思想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指出:形势复杂多变,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注重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新矛盾,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在化危为机中争取机遇。胡锦涛认为,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内外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将长期并存,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努力变挑战为机遇。一要看到我们具备化危为机的有利条件和基础。胡锦涛指出:尽管存在来自国内外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把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性逆转”的重大判断。胡锦涛指出:要辩证地看待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握机遇、化解矛盾,变挑战为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化挑战为机遇,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92%,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131日。】、跃升世界第二。

()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争取机遇。胡锦涛提出,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是要正确认识时代特点,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全面了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趋势,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

二是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统筹处理好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善于运用综合优势,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主动防范风险中争取机遇。胡锦涛指出:“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中,在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现实状况下,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现实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他提出,要未雨绸缪,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厚植应对挑战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一是要居安思危。要增强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境外的,来自经济生活中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防止由于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陷于被动。要大力增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经常性地做好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防患于未然。

二是要谋划长远。要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加强重大问题调研,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早谋对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胡锦涛深入分析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和长期趋势,指出:发达国家过度消费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调整势在必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们必须见事早、积极应对,使之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争取有利地位。

争取机遇的重要思想要求以宽广眼界、战略思维、辩证观点分析认识和把握处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着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为全党全国人民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定信心、有效应对困难和挑战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维护机遇:确保社会稳定大局,营造和平和谐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营造好环境、维护好机遇,是胡锦涛战略机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从确保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维护机遇的重要思想。

()巩固和发展社会安定团结。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类矛盾和风险有所增多,加之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干扰破坏,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十分繁重。胡锦涛指出: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更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探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避免因为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良好道德风尚,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要积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及时挫败各种颠覆捣乱图谋。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指出:“有力打击和有效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事关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44页。】。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要团结岛内反对“台独”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外交等力量和必要的军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两岸关系大局基本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胡锦涛指出: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要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要加强战略谋划和整体运筹,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努力掌握对外关系主动权,积极营造于我有利的局面和战略态势。要加强同主要大国的战略对话,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推动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要高举建设和谐周边旗帜,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周边战略规划,以增进互信、促进合作为抓手,强化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纽带,增进周边国家对我国和平发展和周边政策的认同;要积极谋划和充分用好重要国际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安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问题的多边对话和合作,深入研究和提出我国主张。要积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参与和推动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参与反恐、防扩散等领域国际多边安全对话和合作,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确保国家发展的安全环境。要加强公共外交、人文外交,增进外部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认识,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客观看待我国发展,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国际形象。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胡锦涛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主权、安全得不到保障,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不能持续,主权、安全也得不到有效维护。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稳步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强大力量支撑和保证。

维护机遇的重要思想把维护和巩固和谐稳定的内外环境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提出全面运筹谋划内政外交国防,在促进国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中践行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合作发展的理念,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

四、用好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用好机遇、加快发展,是胡锦涛战略机遇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要千方百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利用新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努力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必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我们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难度,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胡锦涛认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牢固树立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原有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将突出面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外部需求显著减少、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发展新要求,“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总体要求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胡锦涛强调:“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08430日。】。

()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胡锦涛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比重逐步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丝毫没有降低,反而更加重要。“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07页。】。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自觉顺应这一趋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认为,当今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他指出,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澎湃大潮中,谁紧紧抓住了追赶和跨越的机遇,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努力做到后来居上。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胡锦涛指出:我国过去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要坚持通过改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应对全球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能力、增强解决我国发展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毫不动摇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同时,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素质。胡锦涛认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页。】。要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做好人才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局面。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发展新格局。总的目标是,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实施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要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要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形成主体功能区,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胡锦涛指出: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努力。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指出: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要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要把增强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要加大公共支出,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用好机遇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以创新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当前和未来我国前进方向,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实现了我们党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胡锦涛战略机遇思想深刻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代内涵、争取和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方法途径、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目标方向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整体统一的战略机遇思想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战略机遇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作者张晓彤,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编审)

(来源:《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下)》2011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