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25   
分享到 :

简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赵宇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不是新生事物。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们党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指导思想,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通过学习这一时期党的重要文献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发展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密切相关,同我们党及时总结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启示,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理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分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的内存联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阶段提出来的。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包括改善宏观调控在内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和原则中,明确了“五个统筹”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正式形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我们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与我们党深刻思考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内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怎么来认识两者的关系呢?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胡锦涛在很多中讲话中部谈到了这个重要问题。他指出,“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页。】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页。】的判断,并进一步分析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有科学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有的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建设滞后造成的或由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页。】为此,他多次强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在这些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对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问题,胡锦涛首先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关系。胡锦涛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自始至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才能既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又保持经济运行的平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455页。】值得关注的是,胡锦涛还谈到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对于推动科学发展的特殊意义。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经济的较大波动。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到的“市场缺陷”问题,正是我们理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学发展重要作用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实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大大增强,生产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然而,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社会建设滞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市场自身存在缺陷的原因,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单纯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我们党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比如,由于城乡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市场竞争机制并不能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同步发展,有时还可能拉大发展差距。这就需要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合理规划国土开发格局,并使用财税和金融等多种手段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进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并不能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同步,国家必须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提供比较均等的公共服务,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市场的价格机制也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必须在建立合理资源定价机制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限制和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实,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们党就一直强调要处理好实施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的关系,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加快发展,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20081 2月,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在总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时指出,“我们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0页。】

  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胡锦涛作出过非常明确的阐述。20048月,胡锦涛在四川考察工作时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指明了正确方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实践。”【《人民日报》,2004816日。】在第二个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又进一步对两者的关系作了分析,他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页。】在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再一次谈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归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战略思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又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理论升华的过程。

  三、我们党对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经验总结,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程

 中央在总结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启示的过程中,很多次都提到了对科学发展观思想认识上的深化,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所取得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第一次全面的总结,是在2003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中央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实践过程中展开的,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定位和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认识上。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后,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结合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实践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全党同志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他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进而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新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日报》,2004126日。】的重要论断。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这个理论定位,在200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总结宏观调控经验时又作了深入阐述。他指出,“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党通过宏观调控的经验总结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在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坚持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他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必须努力做到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又着重对“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入论述。他指出,“总结近几年的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又有了一些新体会”。“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他强调,“我国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求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06页。】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两次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验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认识过程。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第二次全面总结,是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展开的,其理论成果主要是深化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上。在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总结宏观调控的主要经验时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77页。】。2008年,在国我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愈加严重的时候,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本质上是好和快的关系”的重要观点。他强调,“过去,我国长期物资匮乏,客观上需要推进数量扩张。但是,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问题日益突出。”他要求,“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页。】。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胡锦涛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验中,我们既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怏发展的重要经验。”他强调,“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日报》,2009128日。】

  此外,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通过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经验总结,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国情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加深了对坚持城乡统筹,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的认识;加深了坚持内外协调,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的认识等等。关于这些思想认识成果,胡锦涛都作过比较集中和深入的阐述,并明确指出,“从长远来看,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取得的收获更为珍贵,影响也更深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53页。】

 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深化了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理论认识,提高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思想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概括来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了对平衡经济总量与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的认识,注重实现宏观调控短期效果与长期目标的统一。随着我国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处理好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的关系成为宏观调控必须把握好的全局性问题。胡锦涛提出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供求总量矛盾往往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相关”的观点,指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短期增长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的衔接”“宏观调控既要促进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又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加强农业、社会发展等薄弱环节,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m69页。】在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重要思想。他指出,“解决总量矛盾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调整投资和消费比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使总量平衡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07页。】

  二是深化了对科学运用宏观调控工具的认识,注重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科学合理运用宏观调控工具,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和强大的政策合力,是宏观调控取得实效的保障,胡锦涛强调“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益主体更趋多元化,宏观调控必须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调控合力,增强调控效果。对那些由市场支配的经济行为,着重运用利率、税率、价格等经济杠杆来合理调整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对那些违法违规的经济行为,着重运用法律手段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同时,对那些由于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引发的突出问题,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来加以纠正和引导。”【《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对于如何具体运用财税金融等工具来实现科学调控,胡锦涛则强调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政策导向。在十七大的报告中,他这个问题作了具体论述,指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三是深化了对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的认识,注重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灵活性。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出现周期性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而更好发挥宏观调控“熨平”市场周期、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的作用,是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这个问题,胡锦涛在总结我国历年来的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事前调控,完善事中调控,实现适时适度微调。他提出“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是难免的,关键是要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的观点。指出“经济持续增长时间的长短和波动程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也取决于主观努力,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他强调,“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容易出现投资膨胀乃至整个社会需求过度扩张,甚至引发严重通货膨胀。而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则容易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价格水平回落,甚至形成通货紧缩。这两种情况都要尽力避免,关键是善于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应对经济波动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页。】

 四是深化了对宏观调控对象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认识,提出必须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胡锦涛指出,在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渊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这是我国历次宏观调控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所在。对于坚持这个原则必要性,他分析指出,“宏观调控必须立足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很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要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把握全局,有保有压,不能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对于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作法,胡锦涛明确提出,“对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要坚决加以抑制,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人民日报》,2004730日。】。

  五是深化了对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的认识,突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我们党提出的调控目标。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胡锦涛强调,要更加注重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他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对实现前三个目标逐步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收支总会存在顺差或逆差,但都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在外汇短缺时期,出口创汇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有效途径。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既表明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和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但也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坚持从国情出发,注意借鉴国际经验,多方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07—808页。】胡锦涛关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思想,体现在十七大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部署中来,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要求。

 以上虽然是比较简单地梳理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初步地分析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是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发展重要实践基础。2011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跻身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社会又将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更加紧迫。可以预见,在我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宇,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实习员)

(来源:《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中)》2011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