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46年毛泽东群众观在解放区的传播——以冀晋区党刊《新群众》为例
1945-1946年毛泽东群众观在解放区的传播
——以冀晋区党刊《新群众》为例
陈友良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依靠一大批训练有素、忠诚可靠,同时具有坚强的群众观的党员干部,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赢得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关于强化干部的群众观对政治动员的作用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偏重于宏观的考察,而对于毛泽东的群众观在抗战后的解放区如何得到贯彻和执行,及解放区的党员干部对群众动员形式的探索过程,微观考察和研究均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份冀晋区的党刊《新群众》上所刊载的文章的细致解读和分析,【目前未见到学者对《新群众》杂志的专题研究,一些文艺研究,也仅仅关注到该刊上若干篇重要文艺作品,如田间的叙事长诗《戎冠秀》。由于条件所限,笔者不能看到全部《新群众》13期的杂志。兹以所掌握第一卷全部五期(尚缺第三期)的材料,进行细致解读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新群众》第一卷的出版时间正好是在抗战胜利后到全面内战爆发之前,作为对新解放区的群众动员的学术研究,恰可以作为一个阶段性议题。】来阐述抗战胜利后解放区的基层党组织、基层宣教人员如何学习和宣传毛泽东及中央关于加强群众观、把群众组织起来的指示,如何指导区乡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坚持群众观的工作作风,如何在各个区乡探索有效组织群众的形式,从而推动党的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冀晋区党刊:《新群众》
冀晋区及其行署、军区成立于1944年9月,是晋察冀边委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而重新划分的4个战略区之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大事记》,《晋察冀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4页。】因该区的干部储备充足,很快成为晋察冀边区工作较好的可靠根据地之一。【《冀晋区党委关于有组织有计划的大批提拔培养干部的决定》(1945年5月29日),《晋察冀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第478页。】1945年夏季,根据毛泽东关于努力向敌占区发展、扩大解放区的指示,晋察冀边区下的四大二级军区发动夏季攻势,歼灭了大量日伪军,解放了大批城镇村庄,各大新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冀晋区亦扩大了其解放区域,包括晋东北和冀西地区的4个专区【聂荣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星火燎原》编辑部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重划专区,恢复旧县治,冀晋、冀中、冀东3行署改为行政公署,冀晋区行政公署辖第1、2、3专署,计27县,行政公署主任杨耕田。【晋察冀边区革命史编纂委员会编:《晋察冀边区革命史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2页。】阜平县史家寨一带在抗战时期原是晋察冀边区的中心及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驻地,后中心移至张家口,这里就成为冀晋区党委、行署、军区和各直属党委的驻地。【曹国辉:《丁玲、萧三等作家在红土山》,《新文化史料》1997年第5期。】
为了加强宣传和群众动员工作,冀晋区党委于1945年9月1日创办《冀晋日报》,并依据党报的惯例,另办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刊物,即《新群众》,作为党报副刊,以加强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新群众》创刊于1945年12月15日,终刊于1946年12月,共出13期,由冀晋区文艺界联合会负责编辑,文联主任田间兼任社长及主编,文联副主任栗曼晴兼任副社长及副主编。杂志社与曰报社都在史家寨的红土山村,拥有原来晋察冀日报社的铅印设备和印刷厂工人,并附设星火出版社。区党委又从全区专、县的宣教干部中选调编辑和记者,其中不少人曾在边区或北岳区文联工作,或是晋察冀日报的特派记者,多是下放到专、县的知名文化人,报社一时人才济济【曹国辉:《抗战胜利后的冀晋区星火出版社与〈乡艺丛书〉》,《出版史料》2009年第1期。】。田间曾回忆说:“汪润、娄霜、玛金等都在这个杂志社。在那时,人手还是比较多的。我除提出刊稿方针,到冀晋区党委参加一些重要会议外,就继续写一些印象记之类。”【田间:《田间自述(七)》,《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4期。】
《新群众》的出版是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进行“政治攻势”的需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以中央合法政府自居,置抗日根据地八年艰苦抗战过程于不顾,悍然要求接收解放区,实行独裁统治。《新群众》的代发刊词《论合法的衣裳》,严正指斥国民党无视中共及其人民军队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妄图独吞人民抗战的果实我们认为做衣裳的人应该有衣裳穿,有权利管理衣裳;如果以合法二字来说,做衣裳的人即是合法者——正等于我们打了七八年仗,我们完全有权利管理解放区一样。然而,国民党穿着老百姓做的衣裳,竟自称他的衣裳是‘合法的衣裳’。几年来,国民党反动派妄想用血手在人民的衣裳上缝上独裁字号……我们不是奴隶,我们不但不能向你跪下,我们还要请你脱下你所穿的‘合法的衣裳’。合法的衣裳是人民做的,应该由人民自己穿起来。这就是我们的控诉!【本社:《论合法的衣裳——代发刊词》,《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因此,《新群众》宣布其办刊宗旨,是以捍卫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为己任,表达广大群众的心声:“我们的杂志,既名《新群众》,我们就首先要维护人民法权,维护自己自由。为中国的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而斗争!”【本社:《论合法的衣裳——代发刊词》,《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
《新群众》也是冀晋区从事干部教育、群众运动的党员干部们的交流园地。它在《征稿启事》中说:“本社已正式成立,并决定出版《新群众》杂志,暂不定期,但至少半月出版一次,以作一般干部和知识分子工作学习生活的修养读物。”【新群众社:《征稿启事》,《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又说欢迎有关教育干部、指导工作及推动群众民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种形式的稿件,例如评论、工作研究、工作经验、各种知识通讯、传纪、生活修养及文艺创作等。”【新群众社:《征稿启事》,《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可见,帮助一般干部树立新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式,是《新群众》的办刊宗旨之一。
在办刊的指导思想上,《新群众》积极贯彻延安整风、延安文艺座谈会及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并作为对自身的刊物编辑和群众组织工作的检验标准。同时,与其他党的刊物一样,《新群众》特别重视宣传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工作作风,以为学习榜样。如《新群众》第1期转载了1940年的《中国青年》第2卷第9期里的“记毛泽东同志”的系列故事。这系列故事包括:谢觉哉《几个断片》、谭政《三湾改编》、莫休《无比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和徐特立《毛主席的实际精神》,从内容上看,主要叙述毛泽东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所坚持的群众观和群众立场,以及具有创造性的民主的方法和作风。《新群众》编辑提示说下面所载的几篇关于毛泽东同志的故事,虽都是几年以前写的,而且许多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但是对于我们很有教育的价值,所以特为发表。”【《记毛泽东同志》,《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又如,《新群众》第3卷第1期发表萧三的《毛主席的青年时代》初稿,据萧三后来自述,他写作毛泽东传记的主要目的,“事实上是在进一步地学习毛主席的思想作风”。【语出《萧三致丁一岚信》(1947年1月26日),转见曹国辉:《丁玲、萧三等作家在红土山》,《新文化史料》1997年第5期。】由此可以理解《新群众》编辑对于毛泽东的宣传,重点在于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工作作风。
《新群众》总共出版13期,终刊于1946年11月25日的第3卷第1期,存在仅一年的时间。但从宣传效果来看,《新群众》在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群众观,在推动冀晋区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过程中,在整个晋察冀边区党的刊物中起到了模范作用。孙犁在写给田间的信中说到:“前此惠寄的发动群众例说也收到了,这对我是很好的教材,我总觉得自己距离群众是太远了。……《平原杂志》实在不成样子,创刊之时,我想和你编的《新群众》遥遥相望,……但冀中实在缺乏读物,努力做下去而已。”【孙犁:《致田间8封信》,《孙犁文集》(补丁版)9,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二、强化冀晋区党员干部的群众观
在《新群众》创刊以前,冀晋区党委已经发布指示,要求响应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号召,有组织有计划地大批提拔培养干部目前最首要的问题便是干部问题,‘干部决定一切’,如果我们没有大批足用的优秀干部作为资本,则这一严重的政治任务必然落空,革命力量的发展也必然要受到限制。”【《冀晋区党委关于有组织有计划的大批提拔培养干部的决定》(1945年5月29日),《晋察冀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第478页。】干部问题是制约着革命事业前进的关键因素。那么,对于新解放区来说,干部队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抗战胜利后成立的解放区,冀晋区的新老干部面临着工作任务重且复杂的情况,同时对于中央号召的坚持群众观点的新工作作风的了解还不充分。基层干部们普遍抱怨:“旧作风不能干,新作风摸不见。”【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因此,如何帮助广大干部从群众观点出发、转变工作作风的问题,是《新群众》主持者思考的重点。
实际上,抗战后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已经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逐渐在各个边区进行传达和贯彻,并且作为各区干部工作检查和自我反省的一面镜子。其中最重要的学习文件包括:毛泽东的《组织起来》、高岗的《关于工作作风》以及刘子久的《关于学习给淮北区党委的信》,各地党员干部均须以这些“名文”【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加以学习和研究,然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冀晋区的党组织也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倡导的群众观和工作作风对于新解放区群众工作的意义。在其号召下,麾下的《冀晋日报》和《新群众》加强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并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帮助区乡干部强化群众观和转变工作作风。
编辑部的田间、苏应明等人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合写的《漫谈工作方式》,在《新群众》第1卷上分6期连载,就是从毛泽东的群众观出发,围绕帮助冀晋区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而展开的讨论。他们开宗明义地说明:“所谓工作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办法’,实际上也是思想上的‘手和脚’。这就是说,工作方式基本上是思想。譬如有些好干部虽然开始他的办法不多,但是由于他热心为群众服务和向群众学习,慢慢地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领导者,甚至成了英雄。”【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这种说法,完全是以毛泽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群众观的基本原则为根据的。
《新群众》上的《漫谈工作方式》这组文章重点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论说:一是怎样研究问题,二是怎样抓住中心工作。“研究问题”是工作作风转变的前提条件。文章说:冀晋区干部存在着毛泽东主席批评的不了解下情,“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例如我们往往写指示多,看下面报告少,下乡干部都传达工作多,而不愿多听下面同志的谈话。”因此,只有干部亲自去研究问题,才是坚持群众观去解决问题,才能把事情办好,“有坚强群众观点的人,大小事都注意研究,毛主席从一个群众的意见研究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解放日报》社论精兵简政政策)。缺乏群众观点的人,对一个相当大的问题也不很好研究。”【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
至于研究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所说的“向社会作调査”。《新群众》指出:“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研究实际问题要和群众在一起,要把群众当先生,把自己当做小学生。这就是毛主席所说‘向社会作调查’的精神之一。毛主席他在说这一句话之后,接着他指出要想真正了解实际,第一要眼睛向下,第二要开调查会。(这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大学。)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实际,才能解决问题。”【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
《新群众》号召学习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方法,主张干部要经常和群众尤其是工人农民等在一起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还举出了不少实例,说明什么是新作风,“用现实的例子让干部体会新旧作风的不同”【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如评“马锡五审判方式”时说延安马锡五因为能经常和群众在一起研究问题,向群众随时随地做调查,他解决了一件多少年来未解决的案件。延安把马锡五这种和群众在一起研究案件,解决案件的办法叫做马锡五的审判方式。”【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又如,他们举出完县惠县长的亲民故事后评论道惠县长这种作风,可以说是群众观强的表现,也可说是肯研究问题的作风。他以帮助群众生产和向社会作调查结合起来,他是和群众在一起研究问题的,而且是为了解决问题去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倘若他要是不肯去研究问题时,他就不会做出‘一面帮助生产,一面研究问题’的好例子来。”【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无疑,这些例子对干部实践群众观点提供了许多细节性的有效指导。
《新群众》对区乡干部的另一重要思想教育是“事务主义”,即在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乡干部往往抓不住中心工作,而陷入忙乱、不分主次的工作状态中。《新群众》分析认为,所谓“事务主义”,其实是一种低水平的群众观。如,有些干部只是埋头苦干,“他们不能从容的驾驭时间,任何时候都忙得满头大汗,即使勉强坐下来,面对着报纸,心兀头自盘算那些工作、人事上的问题。一句话,忙!口忙、腿忙、心忙。”【陈冷:《怎样学习时事》,《新群众》第1卷第6期,19站年4月20日。】又如,有些干部对教育群众缺乏耐心、艰苦和复杂的过程体验常常为了一件紧急任务和群众谈了几句话后,他便以为‘已经教育了人家’,群众如果不做时,便说‘落后’,‘教育不过来’等等。”【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2期,I946年1月。】又如,有些干部常常抓不住中心工作,“现在工作复杂了,区乡干部就产生了一个共同的困难,就是抓不住中心工作,一拨一转,啥来弄啥,比如雷乡庄在去年八月间,群众正忙着碾场种麦,却把修路、掏井、识字、纺线等十种工作一齐布置下去。干部连夜跑路,一开会就到鸡叫,群众很不满意,结果吃力不讨好。就是因为没有抓住中心工作。”【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4期,1946年3月20日。】
对事务主义倾向的出现,冀晋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冀晋日报》社长陈冷曾指示说事务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坚强的群众观点,看不见群众的需要;缺乏一定的文化理论水平,不能把问题提到原则高度等等。但是,对时事的盲目,政治上的不够尖锐,应该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原因。”【陈冷:《怎样学习时事》,《新群众》第1卷第6期,1946年4月20日。】他指出了好几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认为区乡干部把握时事和形势的能力不够。《新群众》依此指示进一步分析指出,许多干部之所以忙乱,不能抓住中心工作,也是因为没有进行社会调查,对全局缺乏了解的缘故:“我们往往因为不多看、多听、多想,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往往局限于片面,陷于事务主义的泥坑中,也就不会知道中心工作到底在哪里,中心工作应该如何和其它次要工作结合起来做,工作也不会做的好了。”【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4期,1946年3月20日。】
那么如何纠正事务主义的偏向?《新群众》主张:第一,干部要及时研究时事,除了国内国外的大事外,“我们还应该熟悉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各个解放区本地区的工作情况;各个解放区及本区的工作情况,也是时事”,只有“熟悉周围一切事变”,才能够真正按照毛主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去开展工作【陈冷:《怎样学习时事》,《新群众》第1卷第6期,1946年4月20日。】。第二,要善于抓住全盘和重点。“最重要的是熟悉各种工作,熟悉根据地建设的完整思想,而在领导某一种工作中就要时时考虑这一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互相抵消,是互相取得帮助,互相充实。”【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4期,1946年3月20日。】第三,要求从群众观点出发衡量一切工作的好坏,“须从群众观点检查,因为群众观点强的同志,他任何时候都把群众最迫切的问题放在紧要地位,把其他工作放在次要地位去做,这就不会怎么犯事务主义的。”【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同时须按照群众的需要安排工作打通思想不要乱打,硬打,要和群众在一起研究,让他们挖出自己思想的中心问题,而后根据这个中心问题,引导群众自己来讨论,来解决。这就是说:打通思想也要走群众路线。”【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2期,1946年1月。】
由上可见《新群众》结合了冀晋区新老解放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足,尤其是一般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缺乏调查研究以及事务主义倾向,并通过许多实例的生动说教为干部提供了更多细节性的指导和动员,使他们尽快转变工作作风,更加密切联系群众,以完成新解放区的政治任务。《新群众》所讲述的这些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在冀晋区的区乡干部中逐渐产生了实际效果,有人评论说这些新的领导方法实行以来,村干部的头脑开始清醒,都觉得工作有了办法”。【苏应明、贾一血、田间:《漫谈工作方式》,《新群众》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10日。】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群众》在干部中进行关于转变工作作风这一方针的思想动员是比较成功的。
三、在文教工作上探索组织群众的形式
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是党的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新群众》具有这一革命队伍的特色。编辑们大都是文艺专才,如田间是诗人,玛金是剧作家,娄霜是木刻家,余素其是音乐爱好者,汪润是文学研究员,他们积极在文教工作上探索组织群众的形式,把在各个乡镇推行乡艺运动作为工作重点。田间夫人葛文曾回忆说:“冀晋这块饱经战斗风霜的英雄土地,群星灿烂,他们既能文又能武,能编戏,编歌,编舞;米城的《大斗》,杨家庵的《穷人翻身》,证明了劳动人民,农村中的知识分子的聪明智慧,无疑他们是中国新文艺运动中的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他们将是《新群众》支持者和读者,对他们万不可忽视。这在编辑同志们心中是坚定不移的共识。”【葛文:《大风沙中的田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通过推动冀晋区乡艺运动的发展来教育群众和组织群众,是《新群众》的又一项重点工作。
(一)执行“穷人乐”方向,积极在各个乡镇推行乡艺运动
抗战后晋察冀边区以村剧团活动为中心的乡艺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毛泽东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边区号召和执行了《穷人乐》的方向,在扩大解放区和大生产运动的基础上,这一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穷人乐》是1944年底由冀晋区阜平县高街村剧团集体创作并编演的大型戏剧,它反映边区人民由苦难到欢乐的翻身过程,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共晋察冀分局做出决定,给予表扬:“这是我们执行毛主席所指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新成就”,并号召沿着《穷人乐》的方向,发展群众文艺运动,组织群众文化生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关于高街村剧团创作的〈穷人乐〉的决定》,《晋察冀日报》1944年12月23日。】
《新群众》在继续推动冀晋区乡艺运动执行《穷人乐》方向上也做过认真的讨论。如针对有些干部没有意识到乡艺的群众动员作用的问题,徐辛雷、江波在《略谈新解放区乡艺运动》中指出:“乡艺这支力量,无论如何是不应该被忽视,被摒弃的!然而至今,尚有许多新解放的地区没有很好的把它掌握到自己手里,任其自流;没有很好的把它运用到反内战的复杂斗争中去,因此,我们不能不感到惋惜。”他们呼吁,新解放区的干部也必须真正意识到乡艺的动员力量我们深愿新解放区的同志们,在围绕着发动群众,加强武装斗争——等中心任务的原则下,把乡艺工作也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以内,及时发动、具体领导,耐心帮助一切创作、表演、说唱、展览等等的乡艺活动。”【徐辛雷、江波:《略谈新解放区乡艺运动》,《新群众》第1卷第2期,1946年1月。】
对1945年的乡艺工作,冀晋三专区首先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整风,《新群众》刊登了讨论结果,即《乡艺工作者的几个思想问题》。这次整风初步批评了宣教干部的几种思想毛病:把艺术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极神秘的东西,为少人所得而私;搞艺术活动不是为工作、为工农兵服务,而是为了过瘾,为了出风头,显示自己;在创造和演出上还存在着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干部的领导方法不够民主等,并强调“掌握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思想多么的重要!”【尹占春、陈勃整理:《乡艺工作者的几个思想问题》,《新群众》第1卷第2期,1946年1月。】
为更进一步推动乡艺运动,1945年12月1日,《新群众》杂志社和《冀晋日报》社共同邀请冀晋区各部门宣教工作者、阜平县宣教工作者及高街村剧团负责同志,座谈乡艺运动的一些问题。会后,《新群众》将与会者的讨论发言稿进行整理,并以《我们对于今冬乡艺运动的几点意见》发表。田间在会上说我个人认为今冬乡运首先要为当前各种斗争服务,和各种斗争结合起来(如和政治攻势的结合),这是最中心问题。再,开展新解放区乡艺工作要和贯彻政策、发动群众结合,要团结和改造旧艺人,特别是改造旧艺人的思想,发动他们自己动手改造文艺,这两件事又是开展解放区乡艺工作的中心问题。”【林兆南、田间等:《我们对于今冬乡艺运动的几点意见》,《新群众》第1卷第2期,1946年1月。】
经过一定阶段的摸索,冀晋区宣教干部基本统一了思想,把握了《穷人乐》方向的精神。《新群众》副主编栗曼晴曾总结他们对新文艺路线的认识,指出《穷人乐》方向的中心思想就是走群众路线和为群众服务,他说到底什么是穷人乐方向呢?首先,号召剧团为群众服务,把文艺运动造成为群众性的文艺运动,故穷人乐运动依然是一个普及运动,但不妨碍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同时今天也是提高的原则上普及。故强调本人演本事,真人演真事,本村演本村的事,但不是绝对的。在创作方法上学习高街村剧团集体创作,走群众路线,创作过程与演出过程的结合,大家编大家演,听取群众反映,接受群众批评,真正的反映群众的斗争生活。在领导上贯彻民办公助精神,发扬民主,让群众能自觉自愿的参加,把文艺运动变成群众自己的文艺运动,使群众能享受充分的文化生活。”【曼晴:《冀晋区一年来的乡艺运动》,《新群众》第3卷第1期,1946年11月25日。】
在以《新群众》为代表的宣教工作者的推动下,冀晋区的乡艺运动沿着“穷人乐”方向更加蓬勃开展起来。全区共成立1381个村剧团,特别是新解放区,如灵寿、平山等县剧团增加了数倍之多。乡艺运动配合了扩大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等中心政治工作,真正落实了文艺战线上的群众动员。正如栗曼晴总结冀晋区乡艺运动的成绩时说由于为群众服务的思想的贯彻,一年来冀晋区的文艺运动大大的推动了一步,文艺运动已成为广大的群众性的运动。在完成各种工作上,在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情绪上都起了极大的作用,这是穷人乐方向在文艺运动方面的具体表现。”【曼晴:《冀晋区一年来的乡艺运动》,《新群众》第3卷第1期,1946年11月25日。】
(二)坚持文艺创作的群众观,帮助和指导群众进行集体创作编写运动
贯彻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产”的重要论述,是解放区文教工作者艺术创作的主要方法。《新群众》第1卷发表的最重要的文艺作品,是田间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戎冠秀》。全诗除诗前《题像》外,共分《穷光景》、《翻身》、《好老人》和《英雄赞》4章,通过23个生活片段,描写“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以及翻身后成长为英雄母亲的历程。木刻家娄霜为每段诗歌配图,诗与图一起在《新群众》分5期连载,群众反响甚大。葛文叙述田间创作的过程时说:“《戎冠秀》初稿写好后,他便一句一句念给戎妈妈听;既决心为群众讴歌,群众能听懂点头称是,应该是必需达到的起码的水平吧。”【葛文:《大风沙中的田间》,第94页。】《戎冠秀》的成功,是田间坚持群众观进行创作的结果。
《新群众》上,除了专职文化工作者贯彻群众观进行创作,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动解放区的群众进行集体文艺创作。1945年底冀晋区党委发出号召,要求全区开展人民群众的创作编写运动。《新群众》贯彻此指示,为群众举办创作编写竞赛、文艺训练班、文艺座谈会等,同时介绍供给文艺材料如剧本、歌片等,以启发群众的创作性,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大众化的文艺【曼晴:《冀晋区一年来的乡艺运动》,《新群众》第3卷第1期,1946年11月25日。】。依据冀晋区党委的要求,田间、栗曼晴等人组成了“冀晋区编审委员会”,发出征集作品启事,制定稿约,后来,从广泛征集的群众作品中,经过评审,以星火出版社名义出版了“乡艺丛书”,共两辑20余种。田间等人并撰写了《〈乡艺丛书〉出版缘起》,在《新群众》第2卷第4期上刊登,强调了为工农群众出版图书的意义。
1945年底,高街村剧团再接再厉,创作了新作品《中央军》。田间撰写《穷人乐方向的新发展》一文,对《中央军》的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给予肯定:“《穷人乐》就是叙述他们的翻身史,而《中央军》则是他们的控状,他们控诉婴保街翻身以后的果实。他们克服了所谓时事剧创作的困难,从小见大,从这一步看那一步,不贪多,不贪大,不拘形式,迅速为斗争服务,而创作了《中央军》这个街头剧,这是高街剧团的真正工作,也是合乎目前形势要求工作。”田间特别强调了《中央军》创作与时事政治结合的必要目前是一个紧急的时期。我们特别需要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控诉运动。高街剧团已打了先锋。希望各地村剧团、艺人,发扬穷人乐的方向,和高街剧团共同前进。”【田间:《穷人乐方向的新发展》,《新群众》第1卷第2期,1946年1月。】
栗曼晴在审阅了80余件群众创作的剧本后,对于乡艺运动的集体创作方向大加赞赏,他指出这些创作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他们领会了穷人乐精神,在创造上真正做到走群众路线,真正反映了群众的斗争、生活与感情,这样就发扬了集体创作,集汇了大家的才智,同时也集中了材料,丰富了一个作品的内容,大家集思广益,也克服个人在思想上的一些主见。以上所举的十几个好的剧本,没有一本不是集体创作的。”他相信冀晋区群众的集体创作的路子,实践了毛泽东所说的从群众生活中发掘出“文学艺术的矿产”【曼晴:《关于冀晋区的乡艺创作》,《时代青年》第3卷第2期,1946年。】。
可见,《新群众》在文艺创作道路上,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践文艺创作的群众观,一方面使文艺为群众服务,配合中心政治任务,成为现实斗争的有力武器。
综合以上所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加强群众观点、把群众组织起来等指示,在冀晋区等新解放区得到了深入的贯彻和执行。冀晋区的基层干部经过训练,加强了群众观点,确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同,从而在新老解放区高效地推行党的组织动员,领导群众支持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新群众》的经验说明,正是中共的基层干部严格执行着“群众观点-政治动员”的革命动员模式,成功发动新解放区的群众,迅速发展了革命力量,才能保证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本文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福州 350007)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