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事写史,余事写诗”——作为诗人史学家和史学家诗人的毛泽东
“正事写史,余事写诗”
——作为诗人史学家和史学家诗人的毛泽东
曹应旺
毛泽东是诗人哲学家和哲学家诗人,也是诗人革命家和革命家诗人,还是“正事写史,余事写诗”的诗人史学家和史学家诗人。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他的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困苦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程,是好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早期的发蒙、立志
毛泽东8岁时春节在外婆家看舞狮子,作了一首儿诗:“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这是迄今见到的毛泽东作的第一首诗。这首儿诗充满了小作者天真烂漫的童稚之心,也显露了小作者的灵气和才气。这首诗里还看不到他的志气和思想。4年后,12岁的毛泽东作的两首诗,已初步显露了他的志气。其中一首是《五古·咏井》:“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这首诗,初步表达了少年毛泽东在志气方面不做井底之小鱼的取向。
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这是一所与私塾不同的新式学校。在那里,毛泽东的心志也跃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有毛泽东改写他人的诗为证:“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表达了毛泽东要到外面的大世界经风雨见世面的心志。
到省城长沙读书的毛泽东,遇到了德高识广的恩师——杨昌济,眼界大开。他知道了当时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看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封建主义对中国造成的落后,开始形成救国心志。他在1915年写的两首诗抒发了这种心志。一首是《五古·挽易昌陶》,其中写道: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一首是《四言诗·闻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后作》: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侵略中,东方的军国主义日本和北方的沙皇俄国对中国野心最大、伤害最重。为争夺独占中国,1904年至1905年还爆发了以中国东北为战场的日俄战争。结果是日本取代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支配权。这之后,日本的野心进一步膨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1915年初,日本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保护国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毛泽东得知后愤怒写下那16字诗。这是标志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第一步的一首诗。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立之年后的思索、探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之前的诗词,更多联系的是父母、妻子、老师、同学,之后的诗词,更多联系的是革命、建设、战友、朋友和斗争对象。
从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0年毛泽东一直在努力地寻求解决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谁主沉浮”这个大问题。
1927年春,毛泽东在《菩萨蛮·黄鹤楼》中表达了“龟蛇锁大江”的郁闷。在写这首词之前,毛泽东已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等重要思想。写这首词之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将队伍带到井冈山。秋收起义第一次举起了镰刀斧头的旗帜,将起义军称作工农革命军。当时毛泽东写的《西江月·秋收起义》,记录了“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历史,还写明了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1928年秋,毛泽东写的《西江月·井冈山》记录了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的经历。
1929年秋至1931年夏,在建立赣东、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岁月中,毛泽东在马背上哼出了多首诗词。毛泽东曾说:“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心情舒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这些词记录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场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哲思;也记录了当时中央“左”倾盲动主义要求红军打长沙等大城市的历史;更记录了“前头捉了张辉瓒”“横扫千军如卷席”等反“围剿”战斗的胜利。
1931年1月,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取得党中央领导权,“左”倾教条主义全面扩展。他们使党在白区的力量损失惨重,在上海呆不下去了就撤到江西革命根据地,排挤毛泽东,给根据地带来极大的祸害。1931年11月“赣南会议”严厉批判毛泽东。1932年10月,又将毛泽东调离红军领导岗位。1933年夏毛泽东作《菩萨蛮·大柏地》,发出了“谁持彩练当空舞”的疑问。1934年夏,军事形势危在旦夕,而毛泽东作《清平乐·会昌》体现的是被迫闲居的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武装侵占了中国东北,还不断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华北。而蒋介石主导的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许多做法上有盲目模仿苏联的教条主义色彩,“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了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在这个时期已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重要思想,已找到不同于苏联的中国革命的道路,即发动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先后在井冈山和赣南、闽西取得初步成果。但是,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受到“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和打压,心情是压抑的。他还只是局部的领导人,而不是全局的中央的领导人。他的思想还在孕育之中,还没有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而今迈步从头越”——不惑之年后的重大转折
1935年1月至1937年7月是抗战准备阶段,这是党和民族的重大转折阶段,也是毛泽东一生的重大转折阶段。遵义会议是个起点。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使他开始进入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和决策层,并逐渐成为党中央的主心骨、红军的主要指挥员。
这个阶段,是毛泽东诗词最出彩的阶段。继创作《忆秦娥·娄山关》之后,1935年10月,毛泽东接连写了四首诗词名作:《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这是毛泽东诗词创作最多的一个月,反映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喜悦的心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紧接着,1936年2月为开辟抗日通道而进行的东征途中,毛泽东又写出其诗词创作的巅峰之作——《沁园春·雪》。这首以反对封建主义为主题的名作,包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思想。一年后,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集中表达了抗日救亡的决心,其中写道:“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这个阶段,是毛泽东思想开始成长并迸发出巨大能量从而对全党产生巨大吸引力的阶段。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讲演,批判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敌人的“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石破天惊地解决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这就是《祭黄帝陵》诗中颂扬的“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照此“良方”去做,出现了“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的新局面。1936年12月,毛泽东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系统地说明了党应该实行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的军事路线,使红军走上正确的军事道路。
解决了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问题之后,毛泽东又着手解决思想路线问题。1937年七八月,毛泽东先后完成了《实践论》《矛盾论》两篇哲学论文的写作,并分别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实践论》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只会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看轻实践的认识错误。《矛盾论》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看轻矛盾的特殊性的认识错误。《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巅峰之作。
党和红军实行毛泽东的实践第一、重视特殊性的思想路线和从中国革命战争特殊的实际出发的军事路线,使蒋介石在西北组织的“围剿”次次都失败了。党和红军实行毛泽东的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对付日本入侵的政治路线,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义勇军进行曲》相互呼应,使“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起来,使奉蒋介石之命攻打红军的东北军和西北军要求掉转枪口对付日本侵略者,爆发了“西安事变”,出现了“内战吟成抗日诗”的时局转换。
■“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面战斗,一面学习”——抗战、学习、生产
抗日战争阶段,是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较少的一个阶段。但这个阶段的毛泽东诗词,不只是有《五律·挽戴安澜将军》,还有《为抗大开展生产运动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还有《题〈中国妇女〉之出版》:“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还有《为〈八路军军政杂志〉题词》:“一面战斗,一面学习,百折不回,再接再厉。”
这三首四言诗,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其艺术水平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强调战斗、学习、生产和妇女解放,却有极重要的思想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战斗,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面前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妇女解放、男女并驾,这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的要求之一。由倡导学习到开展整风学习,使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得以贯彻执行,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和防范得到落实。生产运动解决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问题。整风学习运动和生产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这个阶段,虽然毛泽东诗词创作较少,却是其它著作最丰、最重要的著作相继问世的阶段。《论持久战》,结合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毛泽东政治著作的代表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是当时整风学习的指导性文件,是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的代表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代表作。《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和追求,是毛泽东价值观的代表作。
这个阶段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其中国化的阶段;是党内有识之士提出“毛泽东思想”的阶段;是毛泽东思想开始成熟的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成熟,中华民族由跌入谷底开始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阶段。
■“天翻地覆慨而慷”——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战争阶段,也是毛泽东的诗作比较少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是吟出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次有《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笔者认为还有两首诗应收到这个阶段的毛泽东诗词中。一首是 “军队向前进”的五言诗:“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首诗凝练地表达了毛泽东对军队、生产、纪律与革命胜利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另一首是“公私兼顾”的四言诗:“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这首诗集中表达了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管理好国家、建设好国家的思想,对指导革命向建设的转变、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个阶段,毛泽东的诗作虽然不多,但却是其军事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大放光彩的阶段。就奋斗的结果来讲,这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来源:《北京日报》201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