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早期军事思想的形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27   
分享到 :

朱德早期军事思想的形成

郭军宁

朱德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内参战时间最早、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经过战斗次数最多的领袖,是最懂得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当之无愧的军事家。他在早年(1909-1928年)的军事生涯中就已身经百战。在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战役战斗中,他逐步领悟了战争的规律,逐步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流动游击战术,进而形成了一套适合新型人民军队作战的能够克敌制胜的军事思想。

朱德早期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他于19285月在井冈山正式提出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我认为,说清游击战术“十六字诀”的形成及提出的过程,也就回答了朱德早期军事思想形成的问题。

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对人的认识规律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朱德早期军事思想正是他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不断实践、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和不断提高的结果,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漫长过程。

一、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教与学莫定了朱德钻研战争指挥艺术的基础

朱德的军事生涯是从1909年春天在昆明加入川军步兵标开始的,任陆军第十九镇的一个步兵标的司书生(相当于现今部队的文书)。几个星期后,标统李鸿祥推荐他进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堂是当时中国培养近代优秀军事人才的最进步、最新式的军事学校,教育和训练的起点非常高,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四种。教学采用德国、日本军事学科的教材,其中有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地形学、交通学、筑城学、马学,称为大教程;还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称为小课程。为培养学员实际指挥作战能力,还有图上战术作业、沙盘教学、实地测绘和野外作战实习等课。在近一年时间里,朱德勤奋认真地学完了全部课程,完成了作为一个优秀军事指挥人才的基础性知识储备。在校期间,朱德还结识了军事理论家蔡锷将军,研读了蔡锷编的《曾胡治兵语录》。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和实用性的军事教材。

辛亥革命使朱德走上战场。朱德毅然参加云南重九起义和援川战争,得到了初步的战争历练。从四川回滇后,朱德被调任讲武学校(恢复后的讲武堂)学生队区队长兼教官,讲授战术学、野战学、射击术和步枪实习等军事课程,还指挥野外的实地演习。教员的生涯迫使朱德格外用功,他认真准备教案,甚至把所有的军事课程都温习一遍,学术水平进步飞速。

以上经历说明,朱德投身军旅的起点很高,从一开始他就学习并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这是他日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战法并逐步成为伟大的军事家的基础。

二、独立自主的剿匪实践孕育出朱德特有的游击战理念

与其他军事指挥官所不同的是,朱德在军事生涯初期就独自率领部队进行过两次剿匪战斗。这些战斗为他形成自己特有的战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次是1913年夏天至1915年冬天的两年间,朱德作为营长率部在蒙自、个旧、临安一带剿匪戌边。【任可澄:《批迤南剿匪事务所督办详情赈恤黄喜被烧店房一案》,原件,19141118日。】【王景弗(建水县知事)给云南将军唐继尧、云南巡按使任可澄的报告,原件,1915929日。】那里匪患严重,残暴而狡猾的匪徒依仗地熟人熟,神出鬼没地与剿匪部队周旋。原来驻扎在那里的一个营的官兵被土匪弄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损失了将近一连的人马后悄然离去。朱德刚去时也遭土匪戏弄,他率领部队几次出击都扑了空。

怎样抓往狡猾的土匪并将其歼灭呢?朱德根据失败的教训并结合自己掌握的军事理论反复思索,发现对付土匪最好的办法是流动游击。土匪搞流动游击,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忽而在东,忽而在西,朱德也将部队化整为零,将全营分成若干分队,让其四处寻觅土匪踪迹,抓住就不放,穷追猛打,灵活机动地打击消灭之。采用新的战术,机动性增强了,部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剿匪战斗亦屡屡得手。

一般认为,游击战术是以弱击强,是弱者面对强敌所采用的战术。朱德的剿匪实践却不然,是以强击弱,正规军追剿实力稍弱的土匪。这种战术同一般意义上的游击战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处于强者地位的正规军也可以采用的战术。其前提是,既要知己又要知彼;其特点是敌变我变,敌人分散、流动、游击,我之也分散、流动、游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德后来回忆时说到:“我的这种流动游击战术是我从驻在中法边界时跟蛮子(旧称)和匪徒作战的经验中得来的。我从跟匪兵的流动群体作战的艰苦经验中获得的战术,是特别有价值的战术。我把这种游击经验同从书本和学校得到的学识配合起来。”【[]宁漠·韦尔斯:《朱德的一生》,《续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960年版,第119页。】对于这种战术,长期追随朱德的赵镕将军在其回忆录中特意写了一节,他还认为这种战术是“十六字诀的萌芽”【赵镕:《赵镕回忆录》,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这种评价是恰当的。

朱德的另一次剿匪战斗是在1918年护国战争胜利以后。当时,朱德已升任靖国军13旅少将旅长兼南下清乡司令,率部肃清北洋军阀残余和当地的恶少,在四川泸州南溪一带剿匪。

朱德初到泸州时,土匪们气焰正盛,猖獗至极。匪首李得村竟然纠集上千匪徒北渡长江攻打泸州。朱德率部打败此股土匪后,乘热打铁地设立了剿匪司令部。他根据蒙自剿匪的经验,一方面采用灵活机动的流动游击战术追剿土匪;一方面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做好土匪的分化瓦解工作。不到半年时间,泸州地区的匪患便销声匿迹,社会秩序也恢复了正常。忠信、宜民两个乡的民众还各为朱德旅长立了一块德政碑,表彰他“除暴安良”、“救民水火”的善举。这次剿匪的胜利验证了朱德特有的流动游击战术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丰富了这一战术的具体内容。

三、流动游击战术在护国战争和川、滇、黔、军阀混战中得到充分运用在朱德早年的军事生涯中,护国战争和以后的滇、黔、川三省军阀混战是极其艰险和极其残酷的。严酷的战争磨练了朱德的战斗意志,也使他的独特战术在运动战和攻坚战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与发展。

护国战争发生于1915年底。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兵力在25万人以上,云南护国起义所依靠的军事力量当时约2万人。悬殊的实力注定了战争的残酷性。这场战争历时5个月,互为攻守,始终处于胶着状态,双方均有重大伤亡,最后以袁世凯于19166月一命呜呼而告结束。这场战争中,朱德支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战斗作风和攻无不克的作战能力,以至北洋军只要听到朱德的名字便心惊胆战,惊呼“朱德支队惹不得”。朱德以赫赫战功被誉为滇中名将。

在这场战争中,朱德运用其独特的战术打出了军威。比如在以棉花坡为中心的纳溪保卫战中,朱德遵照蔡锷的“攻势防御”战术,在向北洋军反攻时机智地采用“侧攻”战术。他以曹之骅营从正面用猛烈的炮火牵制敌人,又以大部分兵力迂回到侧面向敌人发起攻击,出其不意,打得北洋军晕头转向,损失惨重。又如在泸州攻坚战中,朱德支队担负右路主攻任务,责任重大。面对两倍于己的敌军,朱德又一次运用流动游击战术,时而兵分两路,时而捏紧拳头大兵冲击;时而避实击虚,迂回突击;时而布下口袋阵,包围聚歼敌人,取得了右路进攻中的多次重大胜利。

与护国战争相比,川、滇、黔之间军阀混战的时间更长(从1917年初至1920年冬,历时3年),更为残酷。在这场战争中,朱德作为精减整编后部队的团长和旅长,先后参加了“资内争夺战”、“川南反攻战”、“第二次滇、黔、川大战”、“永川、隆昌守卫战”等大战、恶战。战争中,朱德作为旅级主官,多次向军阀唐继尧提出合理建议,但唐一心只想独霸四川,不予理睬,朱德身不由己无可奈何。滇军虽然取得再克泸州城的大胜,但总的结果是败多胜少,驻川滇军最终撤出了四川。朱德旅经过数次恶战,人员伤亡大半,他的两个弟弟在一周内相继阵亡。惨痛的失败不仅使朱德心灰意懒,还使他痛彻认识到滇军师出无名、失道寡助的战略错误以及庸官瞎指挥在战役战术方面的错误,更加坚定了坚持自己战术思想和战术原则的决心。

后来他在回顾自己早年战争经历与经验时明确说到:“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总是以少胜众。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他所说的游击战争的战法,就是他特有的流动游击战术。这一战术不仅运用于剿灭实力不如自己的土匪,还可灵活机动地运用于正规部队之间的作战。

四、留学德国和苏联使朱德领悟了战争规律,进一步提离了军事素养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朱德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19229月初,他远涉重洋,到德国寻求革命真理。在德国,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同其他同学一样,他努力学习德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社会活动。作为一名军人,他还特别关注军事问题。他对别人说,他是个军人,来德国主要是学军事。他找过当时中国驻德国公使魏宸祖,表示想入军校学习,后魏回信告诉他说德国没有军校。【中国革命博物馆编:《朱德同志早期革命活动资料》(三)第17—19页。】无法上军校,朱德就租住在一个曾在德皇军队中担任过将军的男爵家里,听男爵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例、战法。同时他还买了许多德文的军事书籍来自学,其中一套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报纸汇编,共一二十本。他潜心研究了世界军事史、战争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战术。

在德国,朱德末能入军校学习,便打算赴苏联学习军事,他抱定了学习军事为党服务的信念,“来莫(指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再入赤军研究军事,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朱德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8页。】19257月,朱德踏上苏联国土,先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政治理论,后参加秘密军事训练班,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的战术。有一次,教官在课堂上提问朱德:“你将来回国以后,怎么打仗?”朱德的回答是:“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朱德:《在北京市各界人民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7810日。】这个回答是极其深刻的,是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揭示,标志着他对于战争和军事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和新的视角。

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根据敌情我情因地制宜,灵活地采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法等各种战法。“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这是朱德流动游击战术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也是他日后提出游击战术“十六字诀”的理论基石。

五、在军事战略的转变中,朱德逐步形成“+六字诀”的基本内容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和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8月版,第125页。】南昌起义不久失败了,朱德率领三河坝阻击战后剩余的2000余人,开始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艰苦行程。在天心圩,朱德初步整顿了部队,并且提出了同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始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在大余,朱德把散乱的各单位合编为一个纵队,取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朱德担任纵队司令,王尔琢担任纵队参谋长。并且重新登记了党、团员,调整了党、团组织,成立了党支部,陈毅担任纵队指导员(即党代表)。在上堡,朱德又一次整顿部队,正式确立了游击战的战略方向。朱德回忆说:“从此以后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的方向。不是采取过去占大城市的办法,而是实事求是,与群众结合,发动群众起义,创造革命根据地。战术也变了,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方向正确,革命力量就能存在,而且还能得到发展。”【赵镕:《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冈山》,《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在上堡,朱德说服了带有“左”倾情绪的同志,和国民革命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建立了反蒋统一战线,使部队得以休养生息。

在犁铺头,朱德利用空余时间练兵,还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按照过去使用的《步兵操典》和《阵中要务》重新编写了两本实用教材。在这些教材中,他提出了“强敌进攻莫硬打,抓敌弱点我猛攻,孤敌疲敌我围歼,常遣精兵骚扰敌”的28字游击战方针。【赵镕:《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冈山》,《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28个字虽然不如“十六字诀”朗朗上口易懂易记,但其大意和“十六字诀”的差别并不大。“强敌进攻莫硬打”的“莫硬打”就有“退”的含义;“常遣精兵骚扰敌”的核心是“扰”;“抓敌弱点我猛攻”的“猛攻”就是“打”;“孤敌疲敌我围歼”是消灭孤敌疲敌,其中也有“追”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此时朱德已经形成了“十六字诀”的基本内容,只不过还需进一步的提炼加工升华而已。

六、湘南暴动中的坪石战役是朱德28字游击战方针的生动实践

1928112日,朱德起义军智取宜章,揭开了湘南暴动的序幕。当时控制着广东的李济深密令曾经发动“马日事变”、大量屠杀工农的独立第3师师长许克祥前去进剿。许克祥认为以他6个团去吃掉朱德的一个团不成问题,因此立刻从广东乐昌兼程北上。

对于强敌来攻,朱德胸有成竹。他首先将部队隐藏到深山中的圣公坛地区,“强敌进攻莫硬打”(敌进我退)。许克祥将自己的教导团和补充团留在坪石镇,亲率两个主力团进到岩泉圩一带,把另外两个团摆在坪石、长岭、武阳司、栗源堡一带,形成50里长蛇阵。

“常遣精兵袭扰敌”(敌驻我扰)。朱德一方面派农民在四面山丘摇旗呐喊、放铳吹号,使敌人找不到起义军主力而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孤敌疲敌我围歼”(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31日,朱德、陈毅率领精锐直捣岩泉圩,另一路兵马则从侧后杀人,前后夹击。许克祥腹背受敌,无法招架,仓皇而逃,朱德乘胜下达命令:乘胜追击,不给许克祥有喘息机会!敌退我追,穷追不舍,朱德起义军不仅打进坪石,还向乐昌方向追击了一二十里,结果“把他的六个团一个一个都打烂了”。【《朱德选集》,第396页。】许克祥只带着七、八个人,乘船逃命了。

坪石大捷战果辉煌,朱德起义军以不足2000人马,一举打败敌人一个整师,俘虏许部1000余人和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就战役指挥来说,坪石大捷完全是朱德28字流动游击战术方针的胜利。

南昌起义之后一直跟随、辅佐朱德的陈毅元帅后来在一次回答《星火燎原》编辑部关于“十六字诀”提出的询问时指出:“根据1927年冬和1928春初的游战经验即形成十六字诀”。并且在批示中明确指出,他不同意编辑部关于“十六字诀”是在1928520日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提出的推断,认为这个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此前就有了。【《星火燎原》编辑部档案:编辑部为核对毛泽东游击战争作战原则(十六字诀)给陈毅的信及其批复,原件。】“1927年冬和1928年春初”的时间段,正是192711月初上堡整训时朱德确立游击战的战略方向至19281月底2月上旬取得坪石战役胜利和攻克其他几个县城的时间,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七、井冈山会师不久,朱德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诀”

如何认识陈毅元帅的这个“形成”二字呢?一种意见认为:形成和提出是一个意思,说陈毅的意思是:朱德在那个时间段就已经提出“十六字诀”了。我的看法是:形成和提出并不一样,是有差别的。“形成”表示已经有了,没有提出的意思;提出是指在相对正式场合上明确地提出来。或许,朱德将“十六字诀”同陈毅在个别场合交换过意见,这时朱德已经有了“十六字诀”,但在那时并没有把“十六字诀”在正式场合明确地提出来。即使朱德已经有了(或叫形成了)“十六字诀”,但它离“十六字诀”的正式提出还存在一定距离。事实也是这样,在此段时间,没有任何关于朱德提出了“十六字诀”的证明材料。

朱德正式提出“十六字诀”的地点是在井冈山上,时间是19285月。

能够证明这一判断的资料有以下几件:

1.毛泽东的说法。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我们的战争是从1927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地区的红军,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第二年4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的部队,经过湘南也转到了井冈山。然而,从1928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有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十六字诀”产生于朱毛会师后的19285月。他虽未指名道姓,但显然是指朱德,因为“当时根本没有经验”、“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地区的红军,也打了几个败仗,”这话指的是他自己和当时党内的大多数人。毛泽东在朱毛会师前并没有亲自指挥过多少战斗,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根本没有经验”,是不可能对游击战争规律有深刻认识并概括出“十六字诀”的。

2.老红军赵镕中将的回忆。他说:朱德“乃于19285月间,在井冈山一次讨论游击战术时,而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一完整的游击战术的十六字诀,当即得到毛泽东的赞扬而经常引用。”【赵镕:《赵镕回忆录》,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赵镕这段话讲的很清楚:“十六字诀”是朱德于19285月的一次讨论游击战术的会议上提出来的。他后来还针对“十六字诀”的发明者有了新的说法,特意说:“有人认为‘十六字诀’是毛主席创造的,其实是朱德创造的……朱总是从来不讲他的贡献的和他的优点、长处的,无论如何也不讲。我就曾问过他,‘十六字诀’不是您提出来的吗?怎么成了毛主席提出的了?他说‘只要对革命有利,谁提的都一样’”【赵镕:《赵镕回忆录》,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朱德做出这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答复,潜在的含义不言自明。明白人都会明了,朱德实际是认可赵镕这句肯定性的问话的。

3.朱德对赵镕没有明说,那朱德有没有明确的说过呢?说过的。

军旅作家刘白羽在其所著《大海——记朱德同志》一书中写到:“红军,由游击队整编为正规军,朱德同志在这一建设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井冈山时期,他发明了游击战术要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刘白羽在1941年之所以能写出这本书(此书原为《朱德将军传》,未公开出版),肯定是详细地采访了朱德的结果。他是口碑很好的老作家,如果不是确切地知道“十六字诀”是朱总发明的话,是不会在书中这样写的。

能够证明朱德的确亲口说过的证据还有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其所著《伟大的道路》里的这样一些话:朱德把军事战术归纳为这样几个要点:(一)敌进我退。(二)敌驻我扰。(三)敌疲我打。(四)敌退我追。这是朱德的队伍上山以后共产党立即召开会议做出的。朱将军说,这是国民党开始反革命以来共产党的第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会议回顾了革命历史,制订了长远计划,为革命战争确定了战略战术。【《史沫特莱文集》:《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267页。】史沫特莱和刘白羽二人的记叙,不仅在内容上一模一样,在时间上也相互一致,只不过地点的表述不同而已:一个说是“井冈山”,一个说是“队伍上山后”。

史沫特莱不仅明说这些话是“朱将军说”的,还在文中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朱毛会师不久,共产党开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会呢?当时红四军前委3个常委之一的龚楚对这个会议有详细的回忆与记载。

4.袭楚的回忆。龚楚在《龚楚将军回忆录》中记述,井冈山时期的红四军前委成立于1928513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和龚楚为常委。由朱德提名,毛泽东担任了前委书记。陈毅、王尔琢、何挺颖为委员。当晚,前委召开红四军领导干部会议,3位常委都做了专题发言。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会议。【《龚楚将军回忆录》,香港明报月刊社1978年版。】龚楚回忆朱德在会议上说:“以少数兵力劣势装备和人数众多优良的敌人作战,要采用游击战术来配合运动战。游击战术,他提出以下各点:(一)敌进我退;保存实力,待机转移攻势。(二)敌退我进;打出其士气,积小胜为大胜。(三)敌驻我扰:以疲惫敌人,造成对我有利之形势。(四)敌疲我打;应即集中兵力,主动进攻,以歼灭敌人。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阐述之后,会议便告结束。红军的战略战术,从此就奠定了基本原则。”【《龚楚将军回忆录》,香港明报月刊社1978年版。】龚楚的回忆不仅有时间、有地点、有会议名称,还具体说出了“十六字诀”的内涵和会议对“十六字诀”的讨论和评价。这是第四个有说服力、证明力强的证据。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赵镕、朱德(通过刘白羽、史沫特莱转述)和龚楚对“十六字诀”由谁提出的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其说法都是有时间、有地点的,而且形成串证,足以采信。

198612月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时,聂荣臻元帅发表《忠诚革命贯平生,留得丰功万古存》一文,文中写到:“在井冈山时期,为了有效地对付敌人的‘进剿’和‘围剿’,朱德同志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后上升到理论,提出了有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当即得到毛主席赞誉而经常引用。”【聂荣臻:《忠诚革命贯平生,留得丰功万世存》,《红旗》,1986年第23期。】1986年时文化大革命早已结束,个人迷信的坚冰已被打破,党的许多领导人已经敢于公开的讲真话,在评价中共党史和党的领袖的问题上可以更加实事求是了。作为朱德的老战友,当时聂帅是中央军委副主席,是朱、毛、周逝世后所剩不多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之一,毫无疑问,他的这段讲话具有盖棺论定的意义。

朱德公开提出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标志着他的早期军事思想正式形成。

郭军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来源:《朱德与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