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市红: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深刻思考

作者:武市红    发布时间:2012-07-09   
分享到 :
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深刻思考
武市红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内审我国国情,外察世界生产力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最早、最深刻、最透彻地认识到旅游业对于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和解决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旅游业和怎样发展旅游业等重大问题。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和推动下,我国旅游业走上了崛起、腾飞和大发展的新道路。
一、立足中国国情,深刻把握世界生产力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提出和解决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旅游业的问题
邓小平提出发展旅游业与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密切相关,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指导方针密切相关。
(一)解决外汇资金紧缺是邓小平提出发展旅游业的最初原因。邓小平集中思考、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这段时期,对外开放的初期工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工作全面展开。外汇资金紧缺是当时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1977年11月17日,邓小平第一次谈到发展旅游业问题,就点明了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多搞点外汇,争取进口些大设备”。他说:“有位华侨对旅游事业提了很多意见,……他说中国把旅游事业搞好,随便就能挣二三十亿外汇。用这些外汇进口大中型设备有什么不好?”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旅游总局、民航总局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个旅行者花费1000美元,一年接待1000万旅行者,就可以赚100亿美元,就算接待一半,也可以赚50亿美元。要力争本世纪末达到这个创汇目标。”100亿美元,比当时全国外贸出口商品的总额还要多,是当时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目标,体现了邓小平的眼界、胸怀和气魄。1978年11月初,邓小平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国家旅游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进一步坚定了他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业,以旅游业为突破口解决外汇资金短缺的决心。回国后不久,他再次强调:“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赚钱多,来得快。”邓小平的这一设想,也得到陈云的大力支持。1978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指出:“旅游项目必须优先安排,要同引进重要项目一样对待。”“旅游收入实际是‘风景出口’,而且可以年年有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二)解决就业问题是邓小平提出发展旅游业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日益严峻的知青就业问题,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开始思考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就业问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市问题,这些都是社会、政治问题,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解决。”1978年2月1日,在与四川省委负责人谈话时,邓小平提出了通过发展旅游业解决返城知青就业问题的建议:解决下乡知识青年问题,要开辟一些就业门路,比如发展旅游事业,可以用很多人。一年后,他进一步强调说:“旅游业发展起来能够吸收一大批青年就业。”
(三)提出发展旅游业,还基于借鉴国外经验,逐步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的考虑。通过认真研究、论证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规律,邓小平认识到,“由于解放以前的历史状况,也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长期急于求成,我们的经济一直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1978年4月13日,邓小平在同方毅、胡乔木等人谈话时指出:我们发展的领域要很好研究一下,开辟什么领域,哪些方面会增加。我们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开辟,比如旅游事业。要研究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我们现在的结构是工农业技术落后的结构,现代化以后,这个结构肯定就不行了,构成比例肯定要变化。生产率提高了,就逼着我们改变结构的比例。半个月后的4月30日,他进一步指出:“旅游业可以大大发展,算是一个新行业。最大的行业,还是建筑业。为人民日常生活服务的行业都应当发展。饮食业发展了,就可以减少家庭劳动。足球也可以发展,也是一个行业嘛。可以组织一些国际比赛,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增加了收入。”1979年1月17日同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现在国家计划想掉个头。过去工业是以钢为纲,钢的屁股太大,它一上就要挤掉别的项目,而且资金周转很慢。要先搞资金周转快的,如轻工业、手工业、补偿贸易、旅游业等,能多换取外汇,而且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开始逐步改变长期忽视发展第三产业的状况。
二、遵循旅游业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深刻阐述了怎样发展中国旅游业的重大战略
邓小平遵循旅游业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一)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经济产业来发展,要千方百计地赚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社会化大众旅游为标志的现代旅游业普遍而持续地发展起来,旅游业成为超过钢铁工业、石油工业和军火工业的朝阳产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国旅行社和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的真正职责相当于政府的两个职能机关,只负责接待回国探亲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来访的“外宾”。两家旅行社不仅规模很小,也不讲求经济效益。1978年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的国内旅游仅有小规模的差旅和公务活动,市场格局单一薄弱。更有甚者,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游山玩水是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明确提出:“搞旅游要千方百计地增加收入。既然搞这个行业,就要看看怎样有利可图。”还“要搞多赚钱的东西”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用了五天时间,游览了黄山的风景名胜。7月15日下山以后,他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发表重要谈话,即著名的“黄山谈话”。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深入细致地提出了许多赚钱的具体办法。他说:每个宾馆要搞小卖部。祁红世界有名,祁红、绿茶搞小包装,包装一定要搞漂亮,当纪念品。安徽的纸、墨、笔、砚,也要搞好包装,赚外汇。文房四宝,要包装得很好,一套一套的,可以多卖一两倍价钱。还要搞些好的黄山风景照片、画册,搞一套黄山风景明信片,让游客买去作纪念。小卖部卖茶、纸、笔、墨、砚、画册、工艺品,可以规定收美金、日元,定国际价格,大有买卖可做。他还提出,要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的宣传介绍:“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二)要从整体上谋划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来搞,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诸多内容的综合性行业。邓小平敏锐地抓住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旅游这个行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针对当时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旅游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他提出:“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邓小平还富有远见地提出:“发展旅游要和城市建设综合起来考虑。”“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值得我们参考。公路搞立体交叉,可以搞两层、三层的。北京到十三陵、长城可以修高速公路,也可以用直升飞机,还可以安排几个专列,边走边看。”
(三)要大胆地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智力,学习国外旅游业的先进经验和经营管理方法,尽快打开旅游业的局面。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严重缺乏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利用外资建旅馆可以干嘛!应该多搞一些点。昆明、桂林、成都都可以搞,一个地方设一两千个床位。”“搞旅游,经理看来要请人,城市规划设计也要请人。有些华侨爱国心很强”,要“发挥他们的作用”。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批批由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的旅游饭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华大地上。不仅在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先导和示范作用,也较快地提升了我国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搞旅游的关键是搞好服务。邓小平认为:搞旅游,第一是服务态度,服务搞不好,就没有竞争能力。“服务员要有点外语知识,导游要有章程”;“要搞一些培训班,培养翻译、导游、经营管理人员,甚至服务员”。在“黄山谈话”中,针对黄山实际情况,还提出:对黄山要好好整顿。主要是服务质量不好。第一是脏。宾馆一要清洁卫生,房子要干净。每个房间要有浴室,保证热水供应。房间的设备、床单、枕巾要每天换。伙食也要很好地研究,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外国人喜欢吃小牛肉,你们可以搞几个养牛场,这样旅客来了就可以喝鲜牛奶,吃奶酪。总之,一定要搞得使游客方便。
(五)要重视保护旅游资源,搞好绿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1973年10月,邓小平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游览广西桂林漓江时,一些电厂、造纸厂把大量污水排进漓江的情景,令他深感痛心。后来,他不止一次谈到漓江水被污染的问题,说:“桂林那样的好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在规划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时,邓小平把保护旅游资源,搞好绿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多次提醒有关部门,要保护风景区:“一定要保护好西湖名胜”;新疆天池“风景不错,要保护好”;“苏州园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定要好好加以保护。苏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视绿化工作,要制定绿化规划,扩大绿地面积”;“要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做到既保护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设”。
(六)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用管理经济的办法来管理旅游业。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长威廉·西威尔前,同旅游总局、民航总局负责人谈话时,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提出了民航业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第一,中国民航可以同美国民航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协议;第二,同意美国方面提出的帮助我国建5000个房间的旅馆,认为还可以再多一点;第三,可以考虑将广州白云机场作为美国航空公司的备降机场;第四,同意泛美航空公司做我国旅行社的代理人。这几条体制上的突破,在当时来说,是大胆的决定,重大的改革,意义非凡。邓小平还特别提出要注重培养和使用旅游人才,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分配制度。他说:“旅游局要用人得当,要有一些有闯劲、有干劲、有办法的人,只凭资格不行。”“旅馆、饭店的服务员,凡是服务得好的,不管年龄大小,工资待遇都要提高。”“工作人员要实行按劳分配,年终利润多还可以发奖金。”他还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多搞几个旅游公司,“公司之间可以互相竞赛,赚钱多的工资就要多,搞得好的年底可以拿双薪”。
(七)要通过发展旅游业,使群众的生活尽快好起来,达到富民的目的。邓小平认为,发展旅游业,能多换取外汇,还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生活。在“黄山谈话”中,他开宗明义地点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他语重心长地对中共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负责人说:你们这里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广开门路,增加收入。这里的资本就是山,要靠山吃山,要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要很好发展竹木手工生产,搞好竹编生产,搞些好的竹编工艺品,每件收几个美元。要种菜,你们的丝瓜很好。石鸡,外国人肯定喜欢,做好了,可以卖几十个美元。他满怀信心地说,你们物产很丰富,这个地方将来会是最富的地方。
  三、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思想方法
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思想,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既着眼全局又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为开拓我国旅游业确定了总体框架,也为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体现了邓小平对世界生产力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几乎不占什么位置时,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世界先进生产力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认识到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并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使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体现了邓小平对世界生产力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二)体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善于改革创新的思想风格。要把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发财”、“赚钱”、“富起来”的目的,是邓小平在思考发展中国旅游业时反复谈论的话题。这是他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我国旅游业处在初创时期的实际,经过慎重思考提出来的。这些实际、鲜活的设想打破了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陈旧观念,指导我国旅游业从“事业接待型”走向了“经济创汇型”、“经济产业型”,确立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1981年,国务院第一次组织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198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三)体现了邓小平求真务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作风。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邓小平年谱(1975—1997)》披露的材料看,邓小平曾经30多次谈到旅游业问题,涉及旅游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旅游人才、旅游商品等旅游业发展的诸多领域,体现了邓小平对旅游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建设中国特色旅游业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并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从1978年到2008年,在短短30年时间里,我国从世界旅游业的小国、弱国步入了旅游大国的行列。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08亿美元,年均增幅达18.3%。旅行社数量从2家增加到20691家,星级酒店数量达到1.5万家,旅游景区超过2万个。30多年来,旅游业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造福人民、转变经济结构、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目标。
(四)体现了邓小平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和战略思维。在20世纪末创汇100亿美元,旅游开发建设要与城市建设配套,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步转变我国的产业结构,都是邓小平战略眼光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中国旅游发展战略时,邓小平把保护环境放在了重要位置,反复强调要保护风景区,搞好环境等等,不仅为我国旅游业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思考旅游问题的远见卓识和战略思维。邓小平不仅是我国现代意义上旅游业的开拓者和直接推动者,也是我国旅游业理论的奠基者。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来源:《党的文献》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