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作者:包心鉴    发布时间:2012-07-09   
分享到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包心鉴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种种模糊理解和思想的重大问题,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奋斗目标,科学地确立了在实际工作中判断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包括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根本标准。可以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与完善的基本理论依据。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开始萌发,到1992年春南巡重要谈话中作出精辟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实践经验而逐步发展、深化的过程。如果说1992年春南巡重要谈话的宗旨是强调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那末它的理论支点则是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彻底拨开了“左”的思潮笼罩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层层迷雾,再一次开启了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解放的闸门,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体系,并放在首要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彻底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是辩证发展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就明确提出的一个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从生产方式以及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作了多角度的分析。其中有一个思想非常突出,这就是,他们把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是一种在改革中发展的过程。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辩证发展的理论。他深刻地指出:绝不能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就提出了辩证法具有历史性的著名论点,特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列宁晚年,他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改革党和国家体制和制度中的弊端,为此他设想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可惜由于过早逝世,列宁未来得及将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付诸更为深刻的社会实践。
本世纪50年代,毛泽东冲破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无矛盾论”的僵化思想的束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发展的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尤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以及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作出了独创性的理论分析。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从总体上说是非对抗性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社会主义通过自身力量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改革的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制度的改革,与技术革新一样,是必然要发生的。这些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马克思、毛泽东等人,尽管都明确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改革的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究竟如何辩证地发展?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这些重大问题在很长时间并没有成功地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辩证发展过程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所蕴含的一个极为深刻的思想,就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种需要通过长期的全面的改革而达到辩证发展的过程。他在谈“社会主义的本质”时,首先提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面前冠以“解放”和“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邓小平的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是从生产力方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是从相对静止的社会形态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看成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这样一些基本规律:(1)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这种生产力是逐步发展的过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生产力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就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除了具有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功能外,还面临着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历史性任务。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不完全,还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通过自我改革,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3)生产力没有阶级性,因此单单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作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本主义是在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驱使下不自觉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因而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尽管生产力在发展,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终仍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义则是通过自身的自觉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从而达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可以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所具有的优越性。正是在是自觉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不自觉地发展生产力,最终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问题上,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把改革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系,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十几年来,他在回答和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时,几乎无处不讲到改革。一方面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方面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通过改革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基本特色。这种从改革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揭示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因此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进行这种革命性变革,社会主义就会在僵化体制的束缚下失去生机和活力,甚至有可能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主义所以面临着从根本上改革旧体制的历史性任务,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提出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通过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不完全。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坚持改革,就没有出路。
第四,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全面性的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还有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必须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第五,改革必然要求开放。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既以人为主轴,又以人为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除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外,还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述,深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进一步揭示了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人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我们绝不能把发展生产力仅仅理解为物的增长,而忽视人在社会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创造物质财富,只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归根到底取决于作为社会生产力首要因素的广大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和手段,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种境界,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还很不完善,加上旧的封建主义残余和外来资本主义腐朽因素的影响,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种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但这是现实社会发展的方向。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逐步创造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生产力高度的发展。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前提。剥削和两极分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占有他人的劳动,是阶级存在的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本质要求。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要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通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以上三个方面,也就是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全面本质。这三个方面的本质,既涉及社会生产力,又涉及社会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以至上层建筑,其中首要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坚持这些基本特征,绝不能忽视以社会主义的本质为前提。只有一切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纳入科学的轨道。
例如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但是究竟如何坚持和发展公有制?却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长期未能找到满意答案的一个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人们曾经长期地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去谈公有制,总是企图把公有制搞得大而又大,纯而又纯,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好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经验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实现的程度,归根到底要依据两条:一条是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再一条是是否有利于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事求是地逐步建立和发展公有制。抽象地谈论公有制,甚至搞超阶段大过渡,这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值得永远记取的教训。
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其实际实现的程度,也无不受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和支配。只有坚持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从有利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才能依靠全体人民的觉悟和素质建构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从而使社会主义真正步入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

(来源:《党的文献》1994年第3期)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条最基本原理。然而以往人们在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时候,往往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认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只有它们才是社会制度本质的根本标志和判断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而生产力没有阶级性。不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能把它作为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准。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左”的思潮普遍存在并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根本原因。在这方面,我们党也经历了多次严重的教训。例如,不顾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和人民生活还普遍贫穷的状况,急于进行生产关系“大过渡”,搞“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甚至企图很快建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离开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要求,离开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逐步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线;离开生产力标准来理解社会公平,从而把公平和效率对立起来,以牺牲高效率来求得低水平的公平分配,结果使“大锅饭”、“铁饭碗”等等平均主义观念和体制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这种把生产力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排斥出去的理论观点和思维定势,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历史和现实都深刻说明,要使社会主义获得真正科学的内涵,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彻底破除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确立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体系中的科学地位。
邓小平以其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胆略,坚持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建国之初,他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50年代提出的著名的“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比喻,形象而深刻地蕴含着必须建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人民富裕起来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是,把生产力放到社会主义本质地位上加以深入考虑和系统阐明的,则是在深入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推倒“两个凡是”之后。1978年到1992年14年间,邓小平几乎每年都要强调生产力问题,而且关于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谈话,都是围绕着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展开的。可以说,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来确立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最具有创造性的思想。
大略概括,邓小平把生产力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突出强调,有以下基本观点:
(1)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使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社会主义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而消灭贫穷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
(3)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首要任务、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最后才能达到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5)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建设能够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从这个本质要求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6)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判断一切方针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抓住这一生产力迎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上述一系列基本思想,都贯穿着、体现着、坚持着一个共同的思想,这就是:社会主义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种有机的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主义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种内在的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系,并放在首要位置,从根本上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据。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正是从根本上防止了把社会主义仅仅看成是一种抽象的真理和正义,仅仅道德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从而很容易滑入历史唯心主义泥淖的倾向,把现实社会主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须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首先,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核心的所有制关系变革,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状况。脱离生产力现实水平和发展要求,人为地进行所有制关系过渡,只能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生产力水平制约,在所有制关系上,除了两种公有制成分外,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包括部分私有经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以存在和发展,是因为它们有利于解放和促进现阶段的生产力。两种公有制本身,也都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改革任务,因为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还存在种种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凡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所有制关系的改革都应采纳和提倡,因为这种改革归根到底是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乃至整个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所有制关系是如此,分配关系亦是如此,要实现按劳分配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创造日益丰富的社会产品,否则公平的分配也将难以实现。
其次,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我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基础在于它依靠作为社会生产力主体力量的工人阶级以及工农联盟,包括作为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因此,巩固和发展这种政治制度,必须把有利于调动生产力主体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首要任务。脱离生产力要求的“政治革命”,结果只能阻碍、破坏生产力,同时也使政治制度失去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支持而不可能长久。建设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奋斗目标。高度民主目标的实现,直接决定于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体力量民主觉悟和民主素质的提高。而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有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实现。总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民主目标的充分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不可缺少的首要因素。
最后,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彻底破除小生产的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新观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大潮正在深刻地冲击着我国人民头脑中的小生产习俗,以及种种与社会化大生产相悖离的思想观念,迫切要求人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和健全现代化素质。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任务。这种提高,将在社会化、现代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中逐步实现。离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孤立地进行思想革命,则很难将人们的素质提高到现代化水平。
总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体力量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根本基础之上。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正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我们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改革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