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启航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0-16   
分享到 :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启航

李捷

[摘要]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拨乱反正时期,他力挽狂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新航程。在党的十三大前后,他总结经验,继承发展,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而谋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在苏东剧变、世界发展和中国改革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他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精辟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基本经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抚今追昔,我们常说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不能不感谢邓小平在启程扬帆之时,就为改革开放规定了正确的方向。这一丰功伟绩,必将彪炳史册。

一、力挽狂澜,拨乱反正,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光回到1977年,中国正面临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迫切需要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当时,“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以及对“四人帮”的揭批清算,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创造了重要条件。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还有不少拦路虎和绊脚石。其中之一,便是被称之为“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按照“两个凡是”的逻辑,“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四人帮”也被清算了,但是作为这一时期指导理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仍然是正确的,必须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组成部分继续坚持下去。

邓小平同“两个凡是”指导思想做了旗帜鲜明的坚决斗争。他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一九七六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他还说,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四人帮”,特别是所谓理论家张春桥,歪曲、篡改毛泽东思想。他们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片言只语来骗人、吓唬人。我们要真正地领会毛泽东思想。

在邓小平支持和倡导下,全党陆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实际上是一次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通过这次讨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深入党心、军心、民心,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被打破。这就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标志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如同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地位一样,正是在这一伟大历史转折之中,奠定了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党全国全军中的领导地位。

改革开放的伟大航船已经启程,然而破冰之旅仍在继续。尽管“两个凡是”被彻底破除,但是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的人和事,特别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一头连着过去的历史,一头连着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回顾历史与开辟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围绕这些问题,党内出现模糊认识,社会上出现噪音杂音,甚至出现企图彻底否定指导思想、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彻底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

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再一次力挽狂澜,在理论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随后,又亲自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胜利完成了拨乱反正。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第二个历史决议”正是这方面的典范。它的最后一部分充满自信地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对于这条道路的十个方面内容的描述,正是根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来完成的。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个方面所体现的理论,实际上就是邓小平理论的雏形,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雏形。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正是在如此丰厚的历史积淀下,才有了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的著名开幕词。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1976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再到197812月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直至1982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的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石破天惊之语,整整经历过6年时间。由此可见,一个正确的思想的形成,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二、总结经验,继承发展,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时光从十二大再向后移5年,即1987年。这5年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初步考验,改革正在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科技教育等领域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坚实的国情基础和理论基础之上。这同样凝聚着共和国取得的成功喜悦和付出的沉重代价。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作出了哪些重要论断,然后再看这些论断同总结经验、继承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一,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三)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第二,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一)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二)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三)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第三,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科学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它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怀疑以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否则就会离开社会主义轨道。(三)在初级阶段,在我们尚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之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将长期存在。如果思想僵化,不改革开放,就不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也就会在实际上助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滋长和蔓延。排除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将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由于“左”的积习很深,由于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来自这种积习,所以从总体上说,克服僵化思想是相当长时期的主要任务。总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第四,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完整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经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将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完整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形成,既为改革开放规定了正确航向,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出了具有跨越意义的决定性一步。

这条基本路线的形成,既是邓小平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晶,也是邓小平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

邓小平是怎样总结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的呢?

首先,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大锅饭也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指出:“‘四人帮’提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1页。“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64页。

第二,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1页。)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页。“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1页。邓小平还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第三,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就指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并且为此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组织措施。”“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5136页。

改革开放启航之后,邓小平又许多次强调改革对中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页。“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1页。

第四,明确了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毛泽东思想,把坚持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邓小平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还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

第五,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现代化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这两个重要概念,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

邓小平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页。 

事后的实践证明,以上这五条总结,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这五条,既同传统社会主义相区别,又能自觉抵制各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错误思潮;既坚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的积极成果,又吸取了沉痛教训,并能确保永不再犯。

三、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了5年。这时,中国面临着如何应对国际格局巨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巨大挑战双重考验,迫切需要明确下一步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

这种双重考验,从国际来说,就是苏东剧变。它为中国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利弊两个方面的影响。从有利方面来说,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美苏冷战格局不复存在,中国改革发展、和平发展有了更多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空间。从不利方面来说,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国际孤立。从国内来说,既面临着成功化解1989年政治风波带来的考验,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谓“对华制裁”,又面临着中国改革开放如何实现加速度发展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处变不惊,坚信:“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邓小平不仅及时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方针,而且通过1992年南方谈话,为中国下一轮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突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二是突破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经典性的阐发。

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一论断,极大地打开了人们的思想和视野。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四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斩钉截铁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在此之前,邓小平反复指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这时终于有了总答案。

邓小平由此还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客观标准,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第二,对改革开放基本经验作了系统总结。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时,上距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过去13年,距离1982年党的十二大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也有10个年头。这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有可能对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做出深刻的总结。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地总结了哪些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呢?

(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谁要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378页。

(五)对改革开放,不争论,允许看,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改革开放中,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374页。 

(六)“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

(七)党要管党,主要是防止共产党内部出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

(八)高度警惕两种错误倾向。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以上这些经验总结,都很朴实,看似浅显,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内涵,每一条都是经验与智慧的结晶,都包含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提出了两大设想。这就是关于先富与共富的设想,关于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设想。

关于先富与共富的设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这样说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374页。

后来,邓小平在19939月的另一次谈话中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还说:“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今天再看这个设想,不能不叹服邓小平的远见卓识。

关于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设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明确的表述语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1372页。这里说的“三十年”,即2022年,大体上就是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

如今,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鼓舞下,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抓住六个“紧紧围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邓小平上述设想的精确性,令人叹服。

〔作者李捷,求是杂志社社长、研究员,北京1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