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情系新时期干部队伍年轻化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17   
分享到 :

陈云情系新时期干部队伍年轻化

水新营

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邓小平和中共其他领导人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考虑,提出了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问题。作为一位曾经主管过党的组织工作的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比较早地注意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状况,他对推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年轻化这一战略任务高度重视,并倾注了大量心血。

提出要成千上万地选拔中青年干部的主张

在十年内乱中,党的干部路线遭到严重破坏,正常的干部培训、选拔、任用机制都被打碎,干部成长的道路被堵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到迫害的大批老干部获得平反,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但是由于年龄偏大,繁重的工作已经使他们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解决好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加快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迫在眉睫。

1979325日,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陈云针对该委员会组成人员年龄老化的情况,感慨道:“我们这些人都快要‘告老还乡’了。刚解放时,我45岁。那时,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开会,晚上同周总理谈,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满满的。现在我一个星期只能工作两个半天,多了不行。如果还要那样干,无非是向‘八宝山’开快车就是了。”当时,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的12名委员中,最年轻的姚依林、王任重也已62岁。

之后,陈云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现在,中央、省、地三级党委的主要领导同志大多数在六七十岁左右。到这些干部成批离去的时候,就将构成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现在就要下决心挑选一批四五十岁的人上来,要好好地多研究一些办法。”同一时期,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意识到交接班问题的重要性,并一再强调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迫切性。

为了使较年轻的干部进一步得到锻炼,也为了减轻老干部沉重的工作负担,陈云首先提出了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的主张。1979103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陈云就成立中央书记处的问题指出:“如果组织上不采取这样的步骤,我们的工作搞不动。……叶帅年纪大了,我的身体本来就弱,而且今年75岁,小平同志虽然身体好,但也是76岁了。靠我们不能持久。”不过,由于多种原因,在1980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经选举产生的11名中央书记处书记平均年龄还是超过了65岁。为此,陈云进一步提出,书记处和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各级选择合格的年轻干部。

虽然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反复强调选拔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项工作并不顺利。据中组部1980年的相关统计,以国家机关30多个单位主要领导人的年龄构成看:平均年龄63岁,其中55岁以下者占9%66岁以上者占40%多。从省、地、县三级领导班子的情况看: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正副书记平均年龄62岁,66岁以上的占40%;全国地委常委,平均年龄为56岁,有些地市委书记已经70多岁了;全国县委常委平均年龄48岁,40岁以下的仅占10%56岁以上的占16%。同时,中央、国家机关35个部、委、总局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党组,采用群众推荐和组织考核相结合等办法,挑选了近500名选拔对象。但是,实际进入领导班子的同志43人。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充实进领导班子的干部107人,中青年干部只有25人。

面对这种形势,陈云万分焦急。1981329日,他在给一位老同志的回信中表示:“如不在这一两年中提拔一批青年干部,将有极大危险。现在阻力很大,即使先进后出,也进不去。我正为此而呼吁。”

为了在全党深入推进选拔中青年干部工作,同年58日,陈云在杭州疗养期间,撰写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该文客观地分析了干部队伍老化的问题和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工作的不足,郑重提出了摆在全党面前的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不警惕党内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不采取果断措施,最后被迫仓促提拔一些不很适当的中青年干部。这对党的事业很不利。另一种是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并由老干部传帮带。这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办法。同时,他强调只有“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才能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才能使干部的交接班稳定地进行,也才能使兴风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乱子。对于广大老干部,陈云也非常关心。他指出,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他们退居二线、三线后,要在政治、物质待遇上给予保证。只有有计划地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使老干部人心安定。

520日,陈云由杭州回到北京后,立即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分别送给邓小平和胡耀邦等人。在6月下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印发了陈云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72日,邓小平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座谈会上说:“陈云同志这个建议我双手拥护。”

明确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标准

对于选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当时党内有不少人顾虑重重。有人认为,青年干部没有经验,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上不放心;也有人认为,青年干部身上存在缺点,不够理想;还有的人担心,怕看不准,提拔错了人,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同时,党内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知识分子不信任的问题等等。为此,在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进程中,陈云提出了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德才兼备原则、“四化”方针和坚决抵制“三种人”的标准。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陈云就提出选拔干部的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陈云强调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和选拔干部,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和标准。我们选干部仍然要求注意德才兼备,才干固然要有,但德还是第一。

陈云认为,“提拔中青年干部必须注意德。有才缺德的人,一个也不能提拔”。德的标准就是政治标准,是对干部的政治立场、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政治立场坚定,忠实党的事业,坚决拥护和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二,思想作风过硬,党性强;第三,遵守党的纪律,组织纪律性强。总之,提拔中青年干部,一定要把德放在首位。

1980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仍然是我们在干部政策上的大方针。我们老干部必须担负起挑选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的责任。”最初,陈云讲的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印文件时,经其他人建议,在前面加了一个“革命化”,成为“五化”。后来,经反复推敲,又删去了“制度化”,还是“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从此,这“四化”成为了我们党在历史新时期最基本的干部工作方针。19829月,党的十二大将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写入了党章。

关于干部队伍中“四化”方针的具体内容,陈云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针对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他指出干部的年轻化,主要是年龄和身体标准。陈云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当时不断有工作在一线的老干部病倒和去世的现实,指出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并就中青年干部的年龄提出具体要求,就是在数量上占多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应该是40岁左右的人、40岁以内的人。在这里,陈云首次提出了可操作的干部年龄下限标准,等于是用客观的年龄标准来推动干部的新老交替,可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陈云不仅提出了新时期干部的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方针作为选拔中青年干部的准则,同时,他还提出坚决不能提拔“三种人”的标准,以防止接班人队伍经不起政治风波的考验。

1982730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在提出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同时,还要求对于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种人”必须保持警惕。96日,在党的十二大上,陈云进一步指出:“关于提拔中青年干部问题,我要说的另一句话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这‘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已经提拔的,必须坚决从领导班子中清除出去。为什么一个也不能提拔呢?因为这‘三种人’如果进到领导班子中,若干年后,到了气候适宜的时候,他们就会跳出来兴风作浪,再次危害国家,危害人民。” 为此,他要求中组部、中纪委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好关,不能让“三种人”上来。

提议设立青年干部管理机构和支持建立第三梯队

为了进一步做好干部队伍年轻化工作,19815月,陈云在《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中提议,在中组部成立青年干部局,负责选拔、培养青年干部。县以上组织部门都要成立类似的机构。成立专门机构,这是在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进程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举措。

198168日,陈云在会见宋任穷等中组部负责人时,就成立青年干部局问题做了专门的谈话。根据陈云的讲话精神,731日,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建立青年干部管理机构的通知》。19823月,中组部青年干部局成立,经陈云提名确定了首任局长人选。随后,青年干部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来。

1982年春,党中央和国务院进行了机构改革,一些老同志陆续退出了第一线领导岗位。不久,在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上,许多老同志又表示要退出中央委员会和其他一些领导岗位。对此情形,陈云非常欣慰。在党的十二大上,陈云再次强调要解决干部队伍老化,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问题。他说:“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相当长时间以来就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问题,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每一个同志,尤其是每一个老同志,都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不过,当时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阻力仍然很大。198211月,中组部的一份汇报材料显示,在湖南,新提拔的干部里中青年只占31%。这种情况,占到全国的30%50%12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起用一代新人》。社论呼吁老干部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念。并强调老干部们革命一生的最后职责,“就是刻不容缓地选好接班人”。

19835月,在中央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时任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首次提到“三个梯队”问题。他说,老同志是第一梯队,运筹帷幄,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现在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第一线工作的同志是第二梯队,但也不年轻了。因此,必须下决心搞第三梯队,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第三梯队的实质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运兴衰的重大战略问题。

不久,在63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充分肯定了第三梯队的提法。他在提到培养第三梯队的问题时说: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得热热闹闹,切莫忘了要后继有人。中央书记处成立后,为中央政治局和常委担负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但应当看到,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距离太近了。因此,要抓紧选拔50岁上下、特别是40岁上下的优秀干部,趁我们还在的时候,把第三梯队也建立起来。这是党和国家的大计。老同志要自觉地、认真地、正确地选择接班人,帮助、培养他们,并主动让位,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上一程。这件事办不好,我们要负历史责任。

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建立第三梯队的任务被明确地规定了下来。之后,中组部向中央直属机关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组织部门发出了上报后备班子名单的通知。省部级后备班子的选择范围不限行业,不限出身,有“四化八门”之说。“四化”指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八门”泛指各个行业。主要条件包括3个: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原则上需要大学学历,但不唯学历论;一般是地厅级干部。更重要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表现要好。为了切实有效地指导后备干部选拔工作,根据中央书记处的要求,19841月至8月,中组部会同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组成35个组,先后分3批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考察、遴选后备干部。在省部级第三梯队工作的有力推动下,各地也紧接着进行了地市、县处级后备干部的考察工作。

亲自参与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工作

在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问题上,经过陈云和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不断的大力疾呼,全党从中央到地方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种种措施解决问题。陈云本人也亲自积极参与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工作。

当时,在干部队伍年轻化方面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选拔高级干部方面思想比较保守,顾虑太多。1980年底,在酝酿电力工业部部长人选的时候,主动响应中央号召、退居二线的电力工业部原部长刘澜波极力推荐年富力强的副部长李鹏担任部主要负责人。他说,李鹏这个人年纪轻,搞电是内行。但是,刘澜波的意见在落实中一波三折,遇到很大阻力。一些人对较年轻者担任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职务总是不放心,认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在电力工业部内部,也有老同志联名写信给中央,反映了一些意见,不赞成李鹏当部长。

刘澜波感到推动干部年轻化工作很困难,需要中央领导大力支持,于是,他向陈云反映了这个情况,希望陈云能够关注这个问题。陈云了解到情况后,非常支持刘澜波的意见。最后,经中央决定,李鹏于19812月被任命为电力工业部部长,时年52岁。后来,陈云感慨说:像李鹏这样的同志,今年52岁,解放以后在电力部门工作了二十几年,提拔时还有争论,可见我们在提拔中青年干部方面做得多么不够。

在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推动下,1982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干部队伍年轻化取得了重要进展。这次大会选举产生的348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中,新当选的有211人,其中包括江泽民、李鹏、李瑞环等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最年轻的是时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的胡锦涛,只有39岁。大会闭幕的第二天,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专门接见了其中39位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当他们依次步入会见大厅时,中组部有关负责人一一介绍情况,陈云、邓小平等老同志同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一一握手,仔细端详着,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关于这次会见,新华社在题为《新老交替,继往开来》的报道中这样叙述:“这是我们党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革命火炬的握手,是党对中青年干部寄予无限希望的握手。”

同时,陈云还亲自支持地方年轻干部的选拔与培养。1982年春天,陈云到杭州休养。422日、24日,他与前来汇报工作的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作了两个上午的长谈,中心话题就是上海市要大胆选拔中青年干部。陈云谈到市级班子里不仅要有50岁左右的人,还要有40岁左右的人,不仅要有第二梯队,还要有第三梯队。他说,只有这样,干部交接班才能稳定地进行。陈国栋表示,回到上海后,一定和市委其他领导一起,认真落实陈云的指示。

1983年春天,陈云又到杭州休养。不久,陈国栋给陈云打电话,谈到经过一年的努力,已从基层选拔了18位年纪轻、有专业知识、政治素质好的干部进入市一级领导班子,希望陈云能到上海来亲自见一见。陈云听后,欣然同意。之后,在返回北京途中,他特意路过上海亲切接见了这批干部。

当年在全国省级领导班子中一下子充实这么多中青年干部的,上海可以说是第一家。后来,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来上海视察时,也都接见过这批中青年领导干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件事也可以说是陈云为全党树立了一个大胆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样板,对当时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来源:《党史纵览》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