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集》看蔡和森的宣传思想
从《文集》看蔡和森的宣传思想
邓涛
今年是“双百”人物之一——“拨云见日说马列”的蔡和森同志(1895–1931)诞辰120周年。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1]
1913年蔡和森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在这里与毛泽东相识。蔡和森1918年和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1921年年底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出席中共二大,并参加起草大会政治宣言,制定中国革命纲领,成为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1922年至1925年长期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总结中国革命经验。1927年蔡和森参加党的五大和中央八七紧急会议,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代理秘书长。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2]
本文由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库——《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之若干文稿,观其宣传思想即蔡和森在理论宣传方面的业绩与作为。
一、“共产党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1920年初蔡和森抵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并和国内毛泽东、陈独秀等人保持书信联系,寻求革命救国的道路和探讨中国革命的理论、策略问题,提出建立共产党组织,并阐述了有关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组织原则。[3]
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致信毛泽东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四种利器乃是党、工团、合作社和苏维埃。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党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
同年9月16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称“我认党的组织是很重要的。组织的步骤:(1)结合极有此种了解及主张的人,组织一个研究宣传的团体及出版物。(2)普遍联络各处做一个要求集会、结社、出版自由的运动,取消治安警察法及报纸条例。(3)严格的物色确实党员,分布各职业机关,工厂、农场、议会等处。(4)显然公布一种有力的出版物,然后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在法国蔡和森与周恩来、赵世炎等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成为法国支部的创始人,并对建党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党史界,谁最早提出建党思想?有学者认为最早在中国明确地系统地提出建党思想的是蔡和森,其早期建党思想涉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二、蔡和森主编《向导》周刊,为周刊撰文160余篇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代表全国195名党员。湖南代表蔡和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系中共成立后的首个党章。依据章程之规定,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5名、候补中央执行委员3名,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分管宣传工作。[4]
同年8月,中共杭州西湖会议决定创办一种公开发行的党中央机关报,以便更好地宣传党的纲领和路线,并指定蔡和森负责筹备。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正式创刊,蔡和森任主编。10月,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到北京,蔡和森和《向导》编辑部随同迁京。此后,《向导》编辑部又先后随同党中央迁到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坚持出版发行。到1927年7月18日停刊,共发行二○一期。据暨南大学教授蔡铭泽博士的研究成果,蔡和森主编《向导》周报的时间应是1922年9月至1925年5月(1924年1月至8月除外),共两年时间。在此期间,他为《向导》周报撰文160多篇。[5]
“我们要从世界帝国主义手中解放出来,便非与苏俄联盟不可”蔡和森作于1922年11月15日、名曰《国人对于苏俄的同情》(见《向导》第10期)的小言论之“由头”:“十一月七日,北京几千学生、工人与市民热烈的举行苏俄革命五周纪念,高呼:打倒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压迫,中俄联盟万岁,无条件承认苏维埃俄罗斯。”“因此惹起东交民巷太上政府的特别注意,不到几日,北京城里就布满了搜索过激党的风声。”
……“至于公共殖民地的上海,虽然侦探巡捕严密逡巡,然而十一月七日的破晓,‘承认苏维埃俄罗斯’的革命五周纪念帖子,竟贴遍了全街市的门壁。”……“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对于苏维埃俄罗斯具何等的同情了。”……和森在殿后段先“定调”尔后道原因。“这种对于苏维埃俄罗斯的同情,极其重要。不但促进两民族的感情和利益,而且与中国的解放有重大关系,因为我们要从世界帝国主义手中解放出来,便非与苏俄联盟不可。”
“湖南人民要从赵恒惕这个军阀的伪自治中洗刷出来”同在第10期上署名和森的《赵恒惕与湖南省自治》一文开宗明义:“现在有两个不可为训的民主革命的叛徒,一个是陈炯明,一个是赵恒惕。”
和森主编善于“用事实说话”,可谓“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赵恒惕现在在武人政治上所尽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做陈炯明与吴佩孚之间的桥梁。”实乃鞭辟入里之高论!“省宪不规定一些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自由吗?但是十一月七日湖南市民对于苏俄革命五周纪念之热烈的集会被赵恒惕令军警解散。”“省宪不规定客军过境要先得省议会之认可吗?但沈鸿英在赵吴(佩孚)默契之下,已大骚大扰的掠过湘南一带去了。”最后,和森同志号令几千万湖南人:“湖南人民要从赵恒惕这个军阀的伪自治中洗刷出来,便应猛烈得起来争自由呵!”
“对华侵略皆将以教育形式出之”关于外国资本家退款兴学之举,蔡和森在《向导》上至少两次予以痛批,揭出其目的系“对华侵略皆将以教育形式出之”。第一次,是14期上的短评《英国资本家退款兴学的用意》;第二次,为22期上《“以后一切对华侵略皆将以教育的形式出之”》。两文都是以客观事实,灵活应用相关背景,就本质批驳对方,以正视听。
“希望军阀头目出来收拾时局,简直是梦里做梦”蔡和森写于1924年11月12日的述评《段、张、冯三派军阀暗斗之北方政局》(见《向导》第91期),起笔“北京政变成功,北方政局遂入于奉张、皖段、直冯三派北洋军阀角智竞雄的新时期”。述评亦称新闻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体裁,以融新闻与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质。它主要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6]和森撰写的形势述评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以评驭述。通过综观种种事实与消息,得到结论——“即继曹吴而起的北方政情,仍然为北洋军阀三派余孽争夺宰割的局面,旧战争未了,新战争的种子正在胚胎萌芽;不仅真正的和平邈不可得,即各军阀间暂时妥协的分赃会议亦相隔尚远。在这种形势之下,人民除了静待军阀及列强的新牺牲外,只有准备上革命的道路;若还希望军阀头目出来收拾时局,简直是梦里做梦”。
“要求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宁、必须打倒蒋介石”和森1927年7月8日撰写的《国家统一与革命势力的联合》现身《向导》第200期。文中强调,“有人以为蒋介石或可统一中国。这是梦想。”“袁世凯、吴佩孚、张作霖等旧军阀不能统一中国,新军阀蒋介石亦万无统一中国之可能,这是可以断定的。”“蒋介石的政治路线不仅不能统一国家,拯救危亡,只是要重新引导国家走向危亡,人民重过十几年混乱宰割,水深火热的生活。”“现在有了蒋介石统治的存在,便没有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宁的希望。要求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宁、必须打倒蒋介石。”
1926年上半年蔡和森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时,应莫斯科中山大学旅俄支部邀请作题为《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之报告,内中指出:“《向导》是统一我党的思想工具。总起来在第二次大会后党始有政治的策略,并且实际上做了许多成绩,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在思想界上亦有很大的影响。在党的本身说,不仅统一了思想,而且作了组织的工具”。[7]
《向导》的最初发行量约3000份,以后逐渐增加,1923年为5000多份,1924年9月为2万份,1926年4月达2.9万份。《向导》除在国内发行外,还远销国外,供在外国学习、工作的同志和广大华侨阅读。我党创办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向导》,被众读者点赞,赞曰“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蔡和森身居“主笔”,功绩卓著!1925年1月,中共四大认为,《向导》这个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重要宣传阵地,已在全国取得“舆论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上起了领导作用。
三、“惟有打倒外国帝国主义,中国实业与文化能发展”;“基督教与资本主义是狼狈相依的东西”
1924年4月,《政治生活》(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共北京区委在北京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政治刊物)创刊号上刊登和森的评论文章《何以救济智识劳动者?》。论何以救济中国知识阶级?评论如是说:“唯一的道路只有打倒压迫中国的外国帝国主义,收回海关及一切主权,使中国实业与文化能自由如量的发展。不然,中国智识劳动者,将有求拉洋车给洋人做马骑之日尚不可得呢!”
同年蔡和森撰写长文《近代的基督教》,其核心观点也就是结论是:“基督教与资本主义是狼狈相依的东西;唯一能征服这两个阻碍人类进步的妖魔,就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最近几十年留美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和基督教的走狗,跑回国来恬不知耻,传播这种铜臭血腥的迷信于莫名其妙的青年学子头脑中,竟敢公然在北京清华学校开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凡我误入迷途的青年,你们不当迅速悔悟,倒戈攻击这种无耻的世界资本主义的走狗大同盟吗?”[8]长文敏锐反映现实斗争,用釜底抽薪之法揭批基督教的虚伪性,堪称“感应的神经”与“攻守的手足”;其文以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反问的语气,显出振聋发聩之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曾庆红.在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5-3-31.
[2]“双百”评选活动组委会编.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9:196-197.
[3]李景田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523.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
[5]蔡铭泽.《向导》周报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8.
[6]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07.
[7]蔡和森.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20.
[8]蔡和森.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18.
(作者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来源:求是网2015年0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