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把握新时代的五个维度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19   
分享到 :

认识把握新时代的五个维度

曲青山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和结论。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关键词、核心语,对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至关重要。新时代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讲了“五个是”。这是新时代内涵的原意,也是认识把握新时代的五个维度。

一、认识把握新时代的历史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0-11页。】。这个论断的关键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新时代的鲜明主题,提出了认识把握新时代的历史维度。它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在新时代,我们坚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的“第一个是”时,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强调这个问题时,提出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讲的是不忘老祖宗,但要说新话;讲的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不断探索,不懈奋斗,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得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时获得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8-49页。】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作出的三次伟大历史贡献,实现的三次伟大飞跃,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方面,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链条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们党的历史进程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心军心民心为之一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极大地增强。这些变革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党的十八大为时间节点和历史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但还要再接再厉。党的十九大规划了“两个一百年”新的奋斗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时代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二、认识把握新时代的实践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这个论断的关键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的战略谋划,提出了认识把握新时代的实践维度。它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我们将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实践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不同的时间节点有不同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永不懈怠、一往无前。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的“第二个是”时,强调了“决胜”和“进而”,这是一个连续推进的事业,是一个不间断的进行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两个时间节点和两个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前提,“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决胜意味着吹响了进军号,发出了总动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是2020年,这一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对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30年,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作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了这样概括性、原则性的描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8-29页。】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作了这样概括性、原则性的描述: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9页。】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三、认识把握新时代的人民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页。】。这个论断的关键词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的价值追求,提出了认识把握新时代的人民维度。它告诉我们,新时代我们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的根本要求和突出特征,也是新时代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的“第三个是”时,强调了“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是同人民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2页。】“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0页。】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结论。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状况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了客观的现实依据,也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推进和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很好,但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社会建设还有不少短板,文化建设滞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很多。从城乡和区域发展来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从收入分配方面看,我国绝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中等收入的群体在不断扩大,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脫贫,城市还有不少困难群众。

新时代,我们改革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未来30年两个发展阶段的战略安排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是一个激动人心、鼓舞人心、振奋人心的目标。那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彰显。

四、认识把握新时代的复兴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这个论断的关键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提出了认识把握新时代的民族维度。它告诉我们,在新时代中华儿女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是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的“第四个是”时,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继续奋勇前进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如何实现,主体是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为人类作出过卓越贡献,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但中国人民没有屈服,挺起脊梁、奋起抗争,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史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曾登上历史舞台,力图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但无论是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全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特别是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90多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持续不断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不能懈怠,越不能自满。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5页。】

中华儿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伟力。历史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我们党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等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建立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聚合起磅礴之力去努力奋斗。

五、认识把握新时代的世界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这个论断的关键词是“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新时代的世界担当,提出了认识把握新时代的世界维度。它告诉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将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新时代的显著特点,也是新时代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的“第五个是”时,强调了“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其理由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地位决定影响,影响要求作为,作为呼唤担当。

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409页。】他提出这个论断,是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来思考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页。】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正处在从大国转变为强国的关键期。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应该对世界、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

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有生机的新型经济体国家。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会对周边国家、亚洲地区乃至世界产生广泛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使7.3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不断上升,从2010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十分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以上,超过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稳定之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不同时期重要外交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治理观、安全观、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在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方略。这个思想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是古代的,更是当代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中国将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安全、军事、环境等各个领域,为世界和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北京 100080

(责任编辑 薛承)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