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期【3】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28   
分享到 :

纪念南昌起义85周年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南昌起义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今年是南昌起义85周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诞生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1933年起,81日就被确定为建军节。除了这个“建军”的伟大意义之外,还有两个重要意义对今天特别具有现实性。一个是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及其对今天的启示;一个是南昌起义所突出表现出来的而今天又特别需要发扬的革命精神。

“什么是”和“怎么搞”问题的深刻回答

五年前,在南昌起义80周年的时候,胡锦涛同志指出:“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把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一起称作是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篇,从这个高度上阐明南昌起义的意义,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阐发的重大课题。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理论上,也有一个搞清楚“什么是”和“怎么搞”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南昌起义都作出了深刻的回答。

首先是搞清楚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建党初期,由于没有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要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个道理,实际上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而这种放弃,又直接表现为对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自觉,没有决心和勇气。这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及复杂性认识还不清楚,对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没有搞清楚。陈独秀的所谓“二次革命论”就是这种幼稚的认识状况的反映,是造成大革命失败的理论根源。南昌起义在革命处于万分危急的时刻,以实际行动停止了这种错误。党要不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不要独立领导开展武装斗争、掌握自己的军队,对这个问题,南昌起义及以后的一系列起义,作了最为明确的回答。对此,毛泽东同志分析得很清楚。他说:“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我们党彻底地认识军队的重要性的极端紧要的时期。”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陈毅同志指出:“中国革命由中国工人阶级独立领导,并以革命的武装斗争为主要的革命方式,始于南昌。”他还说,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不但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历史的分界线,也是认识的分界线。南昌起义断然告别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在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这样的根本问题上,深化了对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认识。这正是它的重大贡献。当然,这一认识过程并没有完结。“什么是”的问题,还要在“怎么搞”问题的回答中继续得到深化,并最终取决于“怎么搞”问题的解决。

南昌起义在探索怎么搞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引人深思,给人启发。首先,只有搞了武装斗争后,才会有“怎么搞”的问题。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所有的问题都陆续地提了出来。有成功的一方面,也有失败的一方面。从成功的方面讲,主要表现在起义后期朱德、陈毅同志的实践活动上,包括“赣南三整”,湘南起义等。他们在游击战、根据地建设、军队的思想建设等方面的初步探索,与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因而意义重大。但是,对“怎么搞”这个问题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多的还是从起义失败的教训中得出来的。参加和领导过南昌起义的同志,在后来的总结中都清楚地谈到了这一点。

周恩来同志说:南昌起义的主要错误就是没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针,不是在当地进行土地革命,而是远走汕头;不是就地慢慢地发展,而是单纯的军事进攻和到海港去,希望得到苏联的军火接济。

朱德同志说:当时只是看到武装斗争的必要,而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必须和农民的革命斗争相结合,没有把军队开到农村去搞政权。后来,我们被迫上山,被迫进行游击战争,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争的方向,不是采取过去占领大城市的办法,而是实事求是,发动群众起义,创造农村革命根据地。

贺龙同志说:南昌起义仅是我们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开始。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如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等,我们当时还不了解或了解得十分肤浅。革命军队必须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实行土地革命,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这条正确路线,直到井冈山会师以及以后的革命战争中,才为毛泽东同志完整地解决了。

陈毅同志说:南昌起义回答了人民要进行武装斗争的问题,但却没有解决怎样进行武装斗争的问题。知道搞武装斗争不容易,知道怎样搞法更不容易。有种种搞法。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毛主席的伟大创造。有依靠,有革命根据地,有革命政策,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政治路线,有军事路线。八一起义提出了问题,是毛主席在井冈山解决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并不是我们党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就马上得到的。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大革命失败后,我们纠正了右倾错误,但又犯了三次“左”倾错误,依然是打大城市,依然是搞正规战,给革命造成重大损失。直到延安时期,通过系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中,又从理论上、从哲学思想方法上挖根源,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系列著作,这才把“什么是”和“怎么搞”这两个问题都搞清楚了,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

南昌起义后来的失败,丝毫不能降低它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贡献和意义。尽管我们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的认识经历了这样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是正确探索的起点,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把它们并称为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不但完全正确,而且寓意深刻。

回顾这一过程,联想我们搞社会主义的历史,真是感慨良多。在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何尝不是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不但同样艰巨复杂,而且探索的道路更长。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我们党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有了正确认识;在“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也已经有了一套成功的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辉煌成就,但是这个探索还远没有结束。从现在看,就像陈毅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解决“怎么搞”的问题更加艰难。只有把“怎么搞”的问题解决好了,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才能真正回答好“什么是”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昌起义不仅是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一把钥匙,也对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启迪意义。“什么是”和“怎么搞”,永远都是我们党需要面对和回答的根本问题。

重大关头和危难时刻展现的革命精神

伟大的革命实践必然孕育出伟大的革命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形成和总结了许多重要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那么,伟大的南昌起义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呢?

南昌起义的精神最集中的表现主要有三条:一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甚至生死考验,都矢志不改。二是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在白色恐怖面前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三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困难和失败面前坚韧不拔,越挫越奋。这些在困难的时候、危险的时候、失败的时候,在历史的重大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最为宝贵,最需要学习和发扬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有一批拥有这种精神和品格的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流血牺牲;就在于我们党的事业一直有这么一股劲、这么一股革命热情、这么一种拼命精神来支撑和激励。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胜利。

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但老一辈革命家们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这些革命精神,决不能丢掉。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这些精神,我们要反复讲,大力宣传,坚持用它们来教育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仍然很长,还会有各种风险和挑战,还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革命先辈们在南昌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仍然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强大武器。对这些精神,我们要永远学习,使之发扬光大。这正是我们所以要纪念南昌起义的意义所在。

南昌起义的意义在于它在重大历史时刻高举红旗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金冲及

要谈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处的特殊地位,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大背景。

南昌起义前夜,中国共产党正面对一个生死关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宣布反共,持续了四五年的国共合作顿时破裂。昔日的盟友忽然变成凶残的刽子手,到处在搜捕,到处在屠杀。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原来的近六万人一下减少到一万多人,共产党人的血流得太多太多了。

对这种突然袭击的到来,共产党人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和应对经验。许多地方的党组织被摧毁,一些不坚定的分子纷纷脱离组织,报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悔过启事”,有的甚至带着敌人搜捕原来的同志。党内的思想相当混乱,不少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有两种可能性:或者是灭亡;或者是不屈不挠挺身站立起来,把革命推向新的阶段。这是生活在平静日子里的人难以想象的生死考验。刚成立六年的中国共产党是好样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在血和火的生死搏斗中,只有用革命的武装力量来反对武装到牙齿的反动派。但由于以前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领导并没有重视掌握武装,能够由党掌握的军队主要是贺龙、叶挺率领的在九江的两支部队,而汪精卫等已经决定对这两支部队下手。这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以周恩来为书记的总前委,还有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毅然决然地排除张国焘等的干扰,义无反顾地在南昌领导部队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种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八十五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依然令人神往。

在南昌打响的第一枪,是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它使人们在一片混乱中重新看到共产党的力量依然存在,看到新的出路,燃起新的希望。李立三在两年多后的1930年初说:“南昌暴动在革命历史上有他的伟大意义。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全国竖起新的革命旗帜,使革命有新的中心,南昌暴动是很重要的时期。”接着是八七会议的召开,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发动。所以南昌起义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占领南昌和继续南下,甚至也不只在它的首先发难,而且在于它在重大历史时刻高举红旗,把革命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南昌起义和它以后局势的发展,还逐步改变了中共中央对军事工作的认识。这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一个有着极端重要意义的大事。

前面说到,中共中央在大革命时期忽视了军事工作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中说:“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所说的“仍无坚决的概念”,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共中央最看重的仍是工农暴动,常把军事运动、特别是做正规军的工作,严厉批评为“军事投机”,不同意多做这方面的工作。事实上,在长期持久、规模不断扩大的军事行动中,如果缺乏既有革命思想、又受过严格军事训练、遵守组织纪律的军队作为骨干,只临时发动缺乏严格军事素养的工农暴动,是很难战胜敌人的。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中,如果没有以卢德铭为首的原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这支部队的参加,单靠平江、浏阳的农民自卫军和安源路矿的工人武装,是很难取得上井冈山后那样大的发展的。

朱德、陈毅率领留守在三河坝的南昌起义余部,以北伐劲旅叶挺独立团为基础,有着很强的战斗力。这支队伍保留下来,朱毛会师,对井冈山斗争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谭震林同志说过:“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部队大了,我们有力量打下永新。当然,在这之前打了茶陵、遂川,也占领了宁冈县城。那时候不敢走远,因为国民党来上两个团,我们就打不赢,可是朱毛会师我们力量就大了,所以一打永新,二打永新,尤其是七溪岭打了一仗。这样就把江西来的三个师打败了。”

当然,在这以后还有一个把这支军队进一步锻炼和改造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问题。但再没有人把这些称作“军事投机”了。

南昌起义失败了。周恩来把它的教训沉痛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就地闹革命”。这也不奇怪,中国共产党还很年轻。在军事方面,以往参加过的只有广东东征和北伐那种以占领重要城市为目标的正规军作战;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样的事情先前还不曾有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最初的目标也是进攻长沙,失败了,在实践中取得教训,才决定南下,以后上了井冈山。

人总是容易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处理新遇到的问题。南昌起义也是这样。通常需要在实践中经过多少次胜利和失败的反复比较,才能把原来不清楚的事情逐渐认识清楚。这也叫“摸着石头过河”吧!对于前所未有的创举,尤其是这样。

南昌起义是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开篇的组成部分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石仲泉

如何解读南昌起义是“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呢?我认为,可以这样认识:

第一,南昌起义作为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端,可以视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伟大开篇”的一个组成部分。党自创立以后就积极投身革命实践斗争,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中虽然参与一些决策,但不是领导革命的主角。只是从南昌起义开始,党以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实现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才真正展开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由此,走什么样的道路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和实践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凡是要继续革命的都怒不可遏、义愤填膺,第一反应就是要进行武装反抗。至于是走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装暴动道路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脑瓜里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先验的认知模式。在当时,党只能是武装起义的观念。就毛泽东而言,尽管在八七会议前已有“上山”思想,但率领秋收起义队伍最初目标也是打长沙,并非一开始就决定上山。他是通过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才认识到,党要到反革命势力薄弱的边远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才有发展前途。后来又经过开辟中央苏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第二,南昌起义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教训。南昌起义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主要不在于那时该不该在南昌起义,而在于起义以后不该继续执行起义以前中央决定的南下潮汕、一起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继续北伐的既定方针。因为进行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的大部分已转到反革命方面,党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力量弱小,不可能再重新进行北伐战争。毛泽东的超群过人之处就在这里:能从实际出发,改变中央攻打长沙的决定,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对于南昌起义的教训,周恩来后来在延安曾这样说过:南昌起义的“主要错误是没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针,起义后不应把军队拉走,即使要走,也不应走得太远。当时如果就地进行土地革命,是可以把武汉被解散的军校学生和两湖起义尚存的一部分农民集合起来,是可以更大地发展自己的力量的”。认识到这一历史教训,也是对探索中国革命的路怎么走的深刻总结。这是实事求是的。既然是探索,就会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也是探索,它告诉人们“此路不通”。从辩证法的转化思想来看,南昌起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伟大开篇”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分兵后,由朱德率领的起义军辗转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为开辟井冈山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在192710月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揭开了中国革命斗争历史新的一页。南昌起义军主力南下失败,这个错误在总体上无法克服,但留在三河坝的南昌起义军在朱德率领下,经过艰苦转战,半年之后,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则在局部弥补了南昌起义主力部队的历史缺陷。随朱德上井冈山的还有南下潮汕的起义军余部。所有上山的南昌起义军,大多是北伐时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的叶挺独立团部队,装备比较整齐,枪支近千支,优于其他各部。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两支部队会师后组成的红四军领导成员,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占较大比例。讲南昌起义,一定要讲上井冈山的这一部分。因此,胡锦涛同志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放在一起讲,将两者都作为“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这无论对南昌起义的评价,还是对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认识,都是符合历史的。

战斗力要靠理想信念来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李慎明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石破天惊第一枪。在这之前,在右倾思想禁锢下,武装斗争被说成是“军事投机”。决定武装起义打响第一枪,是很大的进步,是很大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非常重要,没有句号,永不能停止。没有思想解放就不会有八一南昌起义,也不会有以后的一次次胜利。胡锦涛同志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强调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坚持解放思想,绝不能搞僵化,绝不能搞教条主义。

南昌起义毅然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正是基于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南昌起义的时候,贺龙还不是党员。当周恩来将起义计划告诉贺龙,并征求他的意见时,贺龙激动地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共产党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在南下广东抵达瑞金时,贺龙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总理、朱老总、贺老总、叶挺他们都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革命先烈还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有这么坚定的理想信念,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享受着社会主义成果,为什么有不少人反而丧失理想信念呢?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而人都是有信念、有信仰的,千万不要忽视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千万不能忽视人的信念和信仰问题。人的战斗力,我们党和军队的战斗力,从根本上要靠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支撑。

继承优良传统,再创新的辉煌

济南军区原政委 宋清渭

南昌起义,是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作为一名参加革命多年的老战士,我经历了自抗日战争以来军队建设的风风雨雨,目睹了军队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时刻,深切地感受到,没有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强大军队,是万万不行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人民军队在建立卓越功勋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就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大会上总结概括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这些优良传统,是我军的传家宝。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魂

我们的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缔造和创建的。经过大革命的失败,党深刻认识到独立领导革命和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在我军的发展史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特别重视和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从南昌起义设立“中共前敌委员会”,到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从“古田会议”建立党领导军队的基本制度,到六届六中全会“党指挥枪”原则的确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思想、制度和组织体系。进入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也非常重视在军队中加强党的领导,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放在军队建设的首要位置,使我军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党的指挥。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保持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的重要前提,一支听党指挥的军队是国家安全和政权巩固的重要保证。但是,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却大肆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所谓“民主”、“精英”人士,积极响应附和。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阶级实现自身利益、政党实现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超阶级、超政治的军队是不存在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非常现实的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要在教育中培育和灌输军魂意识,引导官兵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我们的军队如果失去党的领导,就会迷失方向。我们党如果失去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掌控,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强军之基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血脉所在、力量所依,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党的宗旨就是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标志。

人民军队85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南昌起义后发表的《中央委员宣言》,号召“继续为反帝国主义与实行解决土地问题奋斗”;秋收起义时,毛主席提出“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生动鲜明地揭示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建军以来,从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八年抗战到三年解放战争,人民军队都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南征北战、流血牺牲、奋勇向前。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军队依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默默奉献。老山前线的猫耳洞里,三峡大坝的工地上,抗洪抢险的大堤上,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汶川、玉树灾区现场,到处都有子弟兵的足迹,到处都有子弟兵的身影,人民群众看到飘扬的军旗就看到了希望,见到了人民解放军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

同时,军队能打胜仗,除了统帅部的正确决策和将士们的奋勇作战之外,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坚强靠山,是巨大战斗力的不竭源泉。记得,我刚参加革命时,村里、镇里都是日伪军的据点,处处都有封锁线,部队吃的是老百姓的粮,住的是老百姓的房,离开老百姓,真是寸步难行。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老总的话,说出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这正是人民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军政军民关系也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解决。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没有变、也永远不能变。

三、敢于和善于战胜一切敌人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

英勇善战是我军的根本特征。85年来,人民军队凭着“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经过无数次战役战斗,打败了国内外不同的对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从南昌起义中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毅然决然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侵我中华、占我河山,八路军、新四军与全国人民一起奋勇抗击、浴血战斗,打得鬼子魂飞胆丧;国民党反对派为了实现独裁,执意发动内战,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毫不畏惧、英勇战斗,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侮我近邻,犯我边境,正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走出国门,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并取得了胜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妄图侵占中国领土,强大的人民解放军断然出手,大败敌人,收复国土,给了他们一个义正词严的警告。事实证明,我们的人民军队从来不惧怕任何困难,从来不畏惧任何强敌,是一支英勇善战的英雄部队。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建设经济大国、文化大国的同时,还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成为军事强国。这样才能国泰民安,经济发展成果才能得到保证。当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矛盾重重。特别是我国周边地区,焦点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不经过发展,不经过斗争,要维护持久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远景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我们不称霸,但世界上仍有霸权,在一些地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而不能有任何麻痹,更不能放松战备和军事斗争准备。我们要看到,美国天天在喊要领导世界,实施战略重心东移,要重返亚太。一些国家也甘愿充当美国遏制压制中国的马前卒,并利用各种问题和借口向中国发难。在此情况下,我完全相信我们的军队一定会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势的准备,更加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捍卫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含糊和动摇的。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军队已经很多年没有打过仗,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没有警报频传、没有枪林弹雨,容易产生懈怠和放松情绪。再就是,当前世界战火不断,武器装备、战争形态、战争理念、作战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军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基础和基层建设,把当兵就要准备打仗的理念灌输到每一名官兵的思想中,牢记历史使命,苦练杀敌本领,增强打赢信心,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我军85年的奋斗历程,培育和形成了许多有我军特色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体现了我军一脉相承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包含着人民军队特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是我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南昌起义表明坚持军队性质的关键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 李殿仁

85年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震撼中国,震撼世界。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决心和胆略,开启了我们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新型人民军队、探索人民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新时期。

一、南昌起义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历史意义

首先,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蒋介石于19274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其后在南京另行成立“国民政府”;715日,武汉汪精卫集团采取“清党”行动,公开同共产党决裂。至此,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惨遭失败。大革命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而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可能走西方国家通过议会和政党竞选来决定由何种政治势力执政的道路。武装斗争是中国政治的特点,也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发动武装起义,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南昌起义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的决心,使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在经过了大革命严重挫折后,看到了革命的希望所在,认识到被压迫的人们只有拿起武器,勇敢反抗国民党,中国才能走向光明,民族才有自由,人民才有幸福。虽然后续计划遇到失败,但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进入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新时期。

其次,南昌起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新阶段。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建立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根本上解决“兵归将有,兵随将走”这种个人掌握军队的旧式军队领导制度的积弊。南昌起义是我们党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开端,也成为建立党绝对领导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南昌起义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作为党领导起义的中心,在军师两级建立党委,在团建立党支部、党总支等基层组织。由于当时形势的复杂性,党对军队的领导虽然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但南昌起义毕竟迈出了建立新型军队的第一步,为探索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初步基础。后经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党确定了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基本制度和措施,使军队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实现了军权由个人掌控向工人阶级政党组织领导的飞跃。从根本上消除了军阀政治在军队生长的土壤,摆脱了军阀操纵政党及政治的梦魇。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南征北战,所向无敌,打败了国内外反动派在中国的势力,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三,南昌起义拉开了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宏大历史序幕。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一次英勇反击,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起义部队在遇到重大挫折后,在朱德、陈毅等同志领导下,仍然坚持斗争,转战闽、粤、湘、赣地区,并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湘南暴动。而随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都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探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革命道路。毫无疑问,南昌起义为寻找这条革命道路开启了源头,作了准备。

二、南昌起义的重要启示

重温历史,展望未来,南昌起义仍然能给我们以重要的启迪。

第一、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南昌起义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起义,是我们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抉择。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并自觉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成功地担当起来。因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能够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前进方向和发展规律;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人民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我们党又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优秀的革命品格,能够形成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强大战斗力;在和平建设时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功。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都要靠中国共产党来引领,都要靠党发挥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因为这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举国上下的政治大局所在。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坚定不移的立场。

第二,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都要靠枪杆子。南昌起义及其后续的多次武装起义和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战争实践表明,“枪杆子里边出政权”。革命的最高形式是武装斗争,旧的政权只能靠枪杆子来推翻,新的政权只能靠枪杆子来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表明,打出一个人民的江山靠枪杆子,建设和保卫人民的江山仍然离不开枪杆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是国家政权命运的最终决定力量。一个阶级或者政党为了维护好自己的政权,必须以实际行动顺民意、得民心,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加强人民武装力量建设,始终是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始终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的要求与体现,是完全符合民心民意的。新形势下,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要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同心协力做好固我长城的工作,从而为维护和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提供坚强有力的战略支持。

第三,坚持人民军队性质必须将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南昌一枪开天辟地。从此,我们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开始以独立创建和领导新型人民军队的方式,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根本宗旨。南昌起义后的革命实践表明,坚持人民军队性质,确保我军永远成为人民的子弟兵,关键是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们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就是为了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本身就是依循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展开的。长期以来,正是靠着党的绝对领导,我军官兵在战争年代为着人民翻身解放而英勇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着人民安居乐业而奋斗,在改革开放时期为着人民幸福富强而甘于奉献。今后,无论形势怎样发展变化,我军都把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永远不变的“军魂”,从而保证官兵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宗旨为宗旨,始终做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