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5期【3】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28   
分享到 :

总结历史的基本结论和开辟新道路的最高范畴——对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一点认识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30年前的今天,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从那以后,这句话就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7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的中心思想,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今天,我们召开这个研讨会,就是要深入学习理解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纪念邓小平同志提出这一重大命题,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这条正确道路走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明确的理论认识,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感到,我们学习讲话,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和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一中心思想。这里,我想联系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这段历史,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感想。

198291,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段话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更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这篇讲话也由此成为了名篇、经典。这篇讲话,原来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终卷篇,1993年在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经请示小平同志同意,移到了三卷中,作为开卷篇,足见它的重要性。党的十二大胜利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开始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成为新时期的进军号。

然而,这句话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开辟新道路的标志。这一点,即使是在今天,也还应该加以深入的阐释和宣传,这对于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很重要的。

本来,“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这是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形成的思想,不是什么新观点。搞社会主义也要走自己道路,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做的。三大改造自不必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同志写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范例。他的出发点正是“以苏为鉴”。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讲得更加明确。他说:“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搞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是脱离了实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邓小平同志总结说,这“主要是照搬了苏联的模式”,“有的也不是照搬国外,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江泽民同志也总结说,“在我们过去的建设中特别是‘大跃进’中曾经搞过的一些事情,就太理想化了,脱离了国情,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所以,不管是照搬外国、照搬书本、照搬自己过去的经验,还是出于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头脑发热,急于求成,原因有很多种,但总归是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这是我们过去犯错误的根本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通过做历史决议,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又总结了三中全会以后的正确经验,经过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终于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认识上来。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都走了很大的弯路后才得出的真知灼见。它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讲出来沉甸甸的。正像胡锦涛同志讲话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一定要“倍加珍惜”,要“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

但是,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意义还远不止于此。看起来,我们党的认识好像是转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原来已有的正确认识上。这似乎并无新意,只不过是因为经过了曲折,认识得比过去更加深刻罢了。

其实不然。

这种看似回到原点的运动,是螺旋式的上升,已经有了质的不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来简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不但是新概念,而且有了新的涵义。其中,蕴含了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很多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已经不是原来那种受苏联模式影响的僵化的社会主义了。

对这句话的新意,人们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当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也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围绕这个主题,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农村改革和经济特区取得成功,“一国两制”和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系统化起来。人们开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提出的意义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的一篇谈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1984630,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宾提出的“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问题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讲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从中国的近代史讲到现在,从国内讲到国际,从经济讲到政治、文化,讲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他滔滔不绝,语惊四座。最后,他自信地说,这条道路,就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看来,我们走对了。这篇谈话随后在《了望》杂志以“邓小平谈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题刊登出来,引起国内外、港澳台的高度关注,一时洛阳纸贵。《了望》杂志海外版不得不重新刊登一次。文献研究室及时把这篇谈话全文整理出来,经邓小平同志同意,在《文献与研究》上刊登。这就是现在邓选三卷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的由来。随即中央又决定编辑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文集,这是邓小平同志的第一本专题文集,成为后来编辑邓选第三卷的基础。

这些新的思想,其实在十二大之前,邓小平同志就已经思考了。在1994年文献研究室增补修订邓选二卷时,我们对这一点就有深刻的感受。

增补后的二卷增加了14篇新文稿,这些文稿特别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新意。包括《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等文章。正如二卷出版说明中所说:“这次增补,对作者在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已经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重要思想,作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那么,这些重要的具有新意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同志在19805月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可见,他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从本质上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他总是从社会主义一定要比资本主义优越这个角度来阐发这个问题。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力要发展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一个是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而且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反复说明这个道理。这一观点与他后来明确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在19804月就指出,总结历史经验,第一条就是“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他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解放和启发了人们的思想,指导和推动我们党沿着这样的方向去思考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已经明确地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要搞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突破,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后来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了这几个关于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外,在十二大之前,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主要反映在历史决议中的十个“主要点”中,这可以看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概括。而在邓选二卷新增补的文稿中,还提出了“小康社会”、“两手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极具创新精神的新思想。

这里,还要说明一个问题。从邓小平同志当年留下的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出,他在拨乱反正中一直思考的是两个“中国式”的问题。一个是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一个是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是一个意思,邓小平同志当年经常交替使用,常用的还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而且他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经常使用这个概念,这是他始终在思考的问题,是与他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1981年六中全会做出历史决议以后,特别是十二大开幕词中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突出地解释和强调了这个意思以后,意义就不同了。这个不同,不但是因为从此明确了这一重大理论概念,并把它上升为我们党历史总结得出的“基本结论”的高度,而且是因为这句话中已经蕴含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理解和新涵义。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凝聚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它不仅是总结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而且是新道路的最高范畴。它由此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成为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为什么自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题目中都要有这句话?为什么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都要用这句话来表述,来概括?就是因为这句话准确地集中地反映了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本质。

这样重要的一些思想为什么当初编辑邓选二卷的时候没有收入呢?这正说明由于它们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的思想,全党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而这些思想本身也有一个成熟完善丰富的过程,其正确性有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经过十年以后,从1982年到1992年的十四大,这一过程有了结果。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九条内容,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而全党对这一社会主义新道路也有了高度一致的认识。此时,我们在修订邓选二卷时,再来看当初邓小平同志讲过的这些话,才有了深刻的感觉,理解了他当年的思想。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继承前人,又体现了创新发展。我们要把它的继承性讲清楚、讲充分,还要把它的创新性讲清楚、讲充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真正认识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0年的日子里,我谈这点认识,以此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