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明: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述评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9-05   
分享到 :

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述评

沈学明

邓小平思想方法论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探寻研究也逐步成为理论工作者关注的一个课题。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实践指导性很强,是提高广大干部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这项研究。本文仅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一、关于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概况

关于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1992年十四大召开前,是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的起步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尚未形成对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专门的、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论及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学术文章,大多以评析毛泽东思想方法论或综述老一代革命家的思想方法论为主,对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研究是融合在上述研究之中,尚少做独立的研究。即便是专门研究邓小平的思想方法论也只是围绕实事求是等有限的几个主题。例如石仲泉《科学的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①[①《党的文献》1990年第4期。]一文,就是在论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领导人的思想方法论时,重点论述了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方法。在十四大召开之前,专门论述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文章很少见。这一阶段,较有分量的代表作是刘武生《试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①[①《党的文献》1992年第2期。]。这种状况,到十四大召开后,有了明显的改变。

2.拓展阶段

1992年至1994年底,是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的拓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开辟出独立的研究主题,并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

199210月召开的十四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会后全国掀起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热潮。尤其是199310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问世和199410月《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增补再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反映邓小平思想发展历程的版本,强有力地推动了邓小平思想的研究活动。邓小平著作中展现出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提出的一系列富于独创精神的新观点、新思想,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思维定势,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实现了理论的重大突破。于是,从邓小平的政治智慧,治国谋略及革命品格中体现出来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一时期,学术界、理论界对研究邓小平思想方法论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提高,认为方法论的研究是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是提高干部理论素养的需要。①[①彭承福:《略论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的价值》,《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第2期。]

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开始对邓小平思想体系的基石——思想方法论进行专门研究,不仅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数量明显增加,而且研究面也不断拓宽,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如《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方法刍议》②[②赵振南、董芳:《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方法刍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邓小平的战略思想方法》③[③冷溶:《邓小平的战略思想方法》,《中国社会发展战略》1994年第3期。]、《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方法初探》④[④杜耀富:《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方法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5期。]、《论邓小平“两手抓”的思想方法》⑤[⑤王宗俊:《论邓小平“两手抓”的思想方法》,《甘肃理论学刊》1994年第6期。]等。

3.专门研究领域初具规模

1995年以后,对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19955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以及江泽民多次讲话强调的“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努力学习和掌握贯穿在邓小平同志著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号召,使对邓小平思想研究保持强劲势头。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成为全党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的深化和系统化都是很大的推动。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对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研究从个别领域的研究向全面系统的研究发展。1995年以前的研究文章,多是从具体方面探讨邓小平的思想方法,如经济思想方法,国防思想方法,法制建设思想方法等。而1995年以后,一些全面探讨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文章相继问世。如:《试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①[①华金良:《试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镇江学刊》1996年第3期。]、《邓小平思想方法论形成的条件》②[②程美东:《邓小平思想方法论形成的条件》,《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特色》③[③程美东:《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特色》,《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邓小平科学思维特征与思维方法优化》④[④郑日金:《邓小平科学思维特征与思维方法优化》,《青年工作论坛》1998年第5期。]、《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方法的继承与发展》⑤[⑤李萍:《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方法的继承与发展》,《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等。有些研究者还推出了研究专著,认为邓小平的思想方法论包含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也渗透和体现在他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作者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精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特征、科学性、实践性、重要性以及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⑥[⑥袁贵仁、宫敬才:《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综上所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一个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同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仍嫌薄弱,分量较重的研究文章不是很多。

二、关于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

邓小平思想方法是邓小平卓有成效地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层基础,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关注并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从研究文章来看,大家公认的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有如下几点:

1.求是性

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矛盾,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事物发展的质的规定性,这种求是精神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之一。有研究者认为,邓小平的求是思想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通过分析现象来揭示事物本质,着力于科学判断和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例如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种基于对现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就是邓小平思想方法中求是思维的生动体现。二是从事物发展规律看问题、想问题和解决问题,抓住必然性,把握发展方向。例如邓小平提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立足社会发展必然性的一种思考。三是注意事物发展的质的规定性,科学地掌握事物发展的“度”,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例如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过程中,既注意反“左”的错误倾向,也注意反右的错误倾向,从而避免误入歧途。①[①刘武生:《试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党的文献》1992年第2期。]

也有研究者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或“客观性”来概括这一特征,指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则是其忠实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并在新时期对此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实践中,他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准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客观性特点,最深刻最集中的表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现实状况的科学分析上。正是在对现实国情的周密了解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他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取得伟大的胜利。①[①程美东:《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特色》,《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

总之,求“是”,即认识事物本质,掌握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邓小平求是思想方法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所在。

2.务实性

注重实践,讲求实效,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又一重要特色。邓小平一贯把“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概括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许多学者在研究邓小平思想方法论时,一致认为“务实”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鲜明特点。有学者指出:求实务实,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是思想方法的功利所在,也是共产党人思想方法的价值取向。邓小平是一个务实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实干家,他的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求实务实取向。②[②华金良:《试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镇江学刊》1996年第3期。]在分析邓小平“务实”的特点时,论述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坚持做“实事求是派”。邓小平同外宾谈话时说过:“比较正确的说,我是实事求是派”。许多文章认为这句话是对邓小平“务实”的生动概括。邓小平考虑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他坚持完整准确地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他倡导“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正视我国经济和科技教育落后的现实而采取相应的对策等,都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二是注重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有些研究者认为,邓小平有许多思想观点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充分显示了其思想方法的务实性。例如:关于“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名言,邓小平讲这话的着眼点就是处理问题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哪种形式能调动群众积极性,能解决问题就采用哪种形式。再如:“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摸着石头过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等思想。三是不讲空话,注重效率。邓小平经常强调“鼓实劲,不鼓虚劲”;“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这种作风充满务实精神。不少文章对邓小平提出的“不搞争论”的思想作了深入分析。有研究者认为,“不搞争论”,是邓小平一个创造性的提倡,生动体现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务实性特征。他认为,“不搞争论”是对我国落后现状进行成因分析的结果。“不搞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避免问题复杂化。“不搞争论”的实质在于重实效。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不由主观判定,而要拿事实来说话。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至真至妙的道理,如今被邓小平加以发挥,赋予新意,成了邓小平安邦治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思想方法基础。①[①肖新发:《邓小平思想方法的主要特色》,《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不少学者认为,以务实为基本特征的思想方法,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运用,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务实作风。他率先倡导“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

3.创造性

创新思维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鲜明特色。在邓小平理论中,贯穿着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研究者归纳了邓小平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如:在思想理论方面,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小康社会”、“翻两番”新概念;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路;在科技教育方面,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民主政治方面,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和内容,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对外开放方面,提出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在祖国统一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在国际战略方面,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等。有研究者认为,这些属于“第一个”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思想观点,从不同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尽管这些“第一个”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继续在实践中发展;尽管邓小平提出这些“第一个”,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在我们党内所处的领导地位,然而,毕竟已有不少被实践所验证,闪耀着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①[①刘建能:《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特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6年第8期。]有不少学者分析了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提出一整套改革开放新思路的原因,指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创造性特征,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相联系的。他十分注重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继承和创新巧妙地结合起来;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对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理论升华。有学者强调,“创新开拓,就是紧紧跟踪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不断地修正、批评、否定和超越先前所作的已不适应现实的结论,不断地开辟、扩展认识和实践的新领域。邓小平在理论创造的全部思维活动中,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始终着眼于时代特征,解放思想,勇于和善于思考、探索、创新、开拓,不断开创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局面。这是邓小平理论创造思想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①[①陈赞东:《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方法的基本特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还有学者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了邓小平创造性思想方法,认为邓小平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地运用了“质疑批判性”、“求真务实性”、“求异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把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各种方法综合运用,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新的见解、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正是这一思想方法使邓小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②[②陈志:《试论邓小平创造性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及指导意义》,《攀登》1997年第2期。]

4.开放性

开放性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又一显著特色。研究者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放性,决定了邓小平的思想方法中具有开放性的特性。或者说邓小平思想方法中具有的开放性,导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放性。这是同一个伟大进程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立的两个不同事物。①[①袁贵仁、宫敬才:《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2页。]有学者提出,邓小平的开放性思想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内开放,其本意是对内搞活,不要自我封闭,不要思想僵化,不要死抱过去的成见不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尤其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二是对外开放,其本意是打开国门,打破与世界的隔绝状态,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学习、借鉴和利用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放性的实质就是不断地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事物的定规提出挑战。运用开放的观点观察事物,指导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以此来获得最吻合于时代的认知。

在论述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开放性特征时,研究者都强调邓小平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一致的思维特点是非常鲜明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进行深刻反思,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前进的产物。邓小平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突出体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尤其是在兴办经济特区,利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上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从而开拓出广阔的发展天地。

5.系统性

系统性思维是根据客观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求得优化的整体效应的思想方法。注重系统性,是邓小平思维和决策的一个重要特色。研究者认为,邓小平关于要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关于“两手抓”的思想;关于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思想等,都体现了充满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性思想方法。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的科学理论系统,集中显示了邓小平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指导上的系统性。有的研究者在概括这一思想方法特征时,采用“全面系统性”或“多维性”、“全面性”等提法,侧重分析了邓小平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有研究者从“系统地完整地分析事物的方法”入手,阐述了邓小平善于把事物纳入一个相互联系的大范围中,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中来分析事物,形成带有整体性的大道理,作为决策的依据。①[①鹿坤:《试论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特色》,《新疆社会经济》1994年第5期。]还有研究者总结了邓小平系统性思想方法的特点,认为:“在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关系上,有两种偏颇: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看成封闭的、凝固的系统,拒绝吸收包括系统论在内的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另一种是用系统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粗暴地、武断地把唯物辩证法贬斥为‘传统的、分析性的、机械论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方法’。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母本,适当地吸收系统科学方法,从而在方法论上形成了唯物、辩证、系统三合一的特征。”②[②杜耀富:《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方法论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5期。]

6.战略性

不少学者认为,邓小平善于从战略高度观察问题,把现实的实践同未来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其思想方法的精到之处和显著特色。邓小平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与他坚持从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想问题,从现代化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内在联系来制定工作方针分不开。他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的战略设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等,都是站在全局高度而言的,是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结果。①[①华金良:《试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镇江学刊》1996年第3期。]也有一些学者将“战略性”概括为“预见性”、“超前性”或“瞻前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现实走向未来的过程,只有对事物作动态的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邓小平思考问题,总是把静态分析和动态的考察联在一起,尤其注重着眼于未来的研究,因而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战略思考,以及关于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都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方略,体现出一种远见卓识的洞察力。

笔者在收集资料中看到,学术界对邓小平思想方法主要特征的概括不尽一致,阐述的角度也各有千秋。但总体说来,大多会涉及到以上六方面,并且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有机地融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二是这些基本特征,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思想方法强烈的时代性和丰富的科学性。学习、研究和掌握邓小平科学思维方面的理论,改进和优化思维方式,科学地指导工作,是跨世纪领导者的重要任务。

三、关于邓小平思想方法论原则的基本内涵

所谓思想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实质上是世界观的体现。邓小平思想方法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指出,原则性思维是立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观察和处理问题严格遵守基本准则。学习《邓小平文选》,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决不拿原则作交易的马克思主义坚定性逻辑。邓小平在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中坚持原则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真理标准到生产力标准,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主张的提出,都充分体现了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二是坚持人民利益原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决策、检验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为中国人民切切实实谋利益的理论。三是坚持党性原则。突出反映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上。①[①朱洪德:《认真学习和运用邓小平同志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思想方法》,《国防大学学报》1995年第11期。]

实事求是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精髓,它既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灵魂所在,也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显著特征之一。因笔者在前面已有综述,对这一原则的内涵不再展开。

关于人民利益原则,不少研究者在探讨邓小平思想方法时都谈到这一点。认为邓小平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思想方法原则是十分完整和严密的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条路线——群众路线;制定一套方略——符合人民利益的治国方略;依靠一支力量——人民群众;确立一个目标——人民高兴、拥护和赞成。研究者强调:“这‘四个一’是邓小平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思想方法原则的主要内涵。这一思想方法原则,对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①[①蒋如洲:《邓小平思想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有的学者把实事求是原则概括为“坚持实践第一”或“尊重实践”,把人民利益原则概括为“人民为本”或“尊重群众”,并在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一致性上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的统一。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可贵之处是,不仅坚持了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并重,而且在新形势下的实际工作中实现了这二者的有机结合。②[②徐信华:《论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一致性》,《理论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

也有一些学者从邓小平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的角度,探讨了邓小平思想方法所遵循的辩证统一原则,就邓小平思维方式体现出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等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邓小平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能卓有成效,是因为牢牢基于一整套科学的原则。而且这些原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运用和创造性发展。③[③郑日金:《邓小平科学思维特征与思想方法优化》,《青年工作论坛》1998年第5期。]

四、关于邓小平思想方法对毛泽东思想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实现中国改革开放宏伟蓝图和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继承了毛泽东思想方法,并注入新的内容,从而创立了极具时代特色的邓小平理论。对二者思想方法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研究者作专门探讨的文章不多,是一个尚待开发和深入的课题。

从已有的文章看,关于邓小平思想方法对毛泽东思想方法的继承性,一般认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两者思想方法的理论基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们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都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是不固守本本,不死背教条,不照搬别国的经验,不凭主观意志行事,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进行实践,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两者思想方法都是在与党内“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开创社会主义事业上,具有一脉相承性。研究者认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探索中,作出了许多可贵的理论思考。尽管这些理论认识还有不成熟的成分,但都被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为宝贵经验继承下来,或吸收,或借鉴,或经过实践赋予创新和发展,尤其是毛泽东首倡的“实践标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更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①[①李萍:《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方法的继承与发展》,《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关于邓小平思想方法对毛泽东思想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所见文章大多从历史的、哲学的角度来阐述,认为我们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紧紧把握新的历史条件,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用新思想、新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他的话说,就是老祖宗不能丢,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不能丢。但是,拘泥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绝不是继承,其结果只能使原有的正确思想失去活力,变成枯萎的东西。因此邓小平强调,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必须随之变化,“不要拒绝变化,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是个思想方法问题。”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方法,邓小平正确地反映历史条件的变化,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①[①肖新发:《邓小平思想方法的主要特色》,《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有研究者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从而在理论上澄清了是非,在实践中划清了界限。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可以说生产力标准贯穿全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基石。②[②庞本康:《学习邓小平解决新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与实践》1996年第6期。]

目前,从具体思想方法的角度,分析论述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文章很少。有论者曾分析了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方法的区别,认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学习外国长处的思想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新的特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中含有较多比重的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性、排斥性与不相容性。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则较多的包含借鉴性、包容性以及一定程度的同一性。”①[①赵振南、董芳:《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方法刍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另当别论,笔者认为从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人手对毛泽东与邓小平作一番深入的比较分析,会更有启迪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自始至终非常重视思想方法问题,并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邓小平思想方法,是党的理论宝库中极具特色和光彩的财富,只有深入学习、掌握并学会运用邓小平思想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以开阔的视野审视世情,把握规律,研究对策,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地开拓新的局面。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科研管理部主任,编审)

(来源:《邓小平研究述评》下册2003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