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泽:坚持实事求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笔记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9-05   
分享到 :

坚持实事求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笔记

邵华泽

读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印象最深的是八个字:理论宝库,实事求是。全书内容丰富,涉及全方位,是一个科学体系,是真正的理论宝库。“宝”,即真理,真理的产生、检验、发展,都离不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这个理论形成、发展并构筑成科学体系的基石,贯穿在全部论述之中,渗透到每一个论点之中。邓小平同志几次讲到:“我是实事求是派”。

他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同样,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中国特色”四个字正是实事求是的鲜明体现。

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又经过了由于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两年徘徊,在中国大地上可以说是思想混乱,经济萧条。为什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各方面的拨乱反正那么顺利?为什么全党对一些重大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认识上的统一?为什么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迅速地发挥出来,国家如此生机勃勃,经济发展如此之快?这都得益于实事求是,决定于实事求是。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小平同志在对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历史的认识上,包括对毛泽东同志功过是非的评价上,采取了客观的、全面分析的科学态度;在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判断上,采取了冷静的现实的态度;在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任务、方针和步骤的确定上,采取了从实际出发、完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态度。

这三个方面,在时间上涉及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包括国内国际,都贯穿着一条实事求是的红线,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机联系、逻辑发展的丰富内容。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由于思想路线的主观主义,发生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曾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毛泽东同志高举起实事求是的大旗,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篇章,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路线,从此中国革命就踏上了顺利的征途。小平同志说他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候也是全党思想高度统一,按照中国实际大力推进中国革命并取得节节胜利的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由于小平同志高举实事求是的大旗,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从此,我国的建设走上了康庄大道,被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展现出一片光明的前景。

两次大苦头,两次大胜利,深刻地启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重要到什么程度?就是关系到革命成败、国家兴衰。

纵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坚持实事求是方面,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理论与实际结合

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反复强调并用实际行动表明,老祖宗不能丢,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不能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反复强调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所要求的。他最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本质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最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观点,加以反复阐述,反复运用。

小平同志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他遵循马克思主义,又不照搬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词句;继承马克思主义,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个别结论。他认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进行理论探索和用理论指导实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当今国际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他的思路也只有一个,就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从实际中提出问题,从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他指出的:“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优良的传统。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遇到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为人类指出摆脱资本主义的前景和途径,从这一实际出发,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当年列宁正是为了解决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如何在俄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一实际出发,才有列宁主义的诞生。当年毛泽东同志正是为了在中国这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何通过革命,使民族得以独立,人民得以解放,从这一实际出发,才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因此,小平同志把坚持实事求是同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实际相结合作为同义语,是非常精辟的见解。天底下,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事情是脱离实际的?又哪有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的事情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则的?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原则坚定,策略灵活,这二者结合,才是最实际、最生动的马克思主义,也才是实事求是。

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坚持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动摇,这是小平同志的一贯风格,也是《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中体现最鲜明的立场。这个特点表现在:

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的问题上,强调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维护国权、国格;强调要顶住压力,不能示弱,不怕孤立,不怕制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

在涉及社会主义前途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强调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要沿着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强调要为人民谋利益,以人民是否拥护、是否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危及社会主义前途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关键时刻,强调要维护大局,捍卫社会主义和人民的利益。正如《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封底所刊登的小平同志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在涉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都要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扭住不放,改革开放的政策不能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让步,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谁要改变谁就会被打倒。

小平同志也最讲灵活性,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处理矛盾、解决问题,为实现各项重要原则奋斗的过程中,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运用切合实际的策略,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辩证法认为,事物上升、发展是呈螺旋式的。实现原则,实现目标,往往不是走笔直的路,而是走迂回、曲折的路。指导革命和建设,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主观和客观条件,既要讲需要,又要讲可能。说到底,策略问题就是充分尊重和考虑历史和现实的情况,采取各种灵活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顺利地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有时作暂时的让步,是必要的,这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为了减少阻力,克服困难,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原则,坚持原则,维护原则。要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离开原则性讲灵活性,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离开灵活性,原则性就难以实现,甚至会成为僵化的教条。正因为如此,要有策略的灵活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所制定的正确策略也是全党应当坚持的原则。

三、坚持真理与纠正失误相结合

坚持真理包含纠正失误,纠正失误也就是坚持真理,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不承认人的认识会穷尽真理,而认为真理是过程,是实践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这三句话最能体现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历史问题如此,对现实问题也如此。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里有个判断的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凡是经过实践检验符合这一要求的,就要坚持。不管国际上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不管国内遇到多大风波,都要照样干下去。这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

是否承认会有失误,如何对待失误,这是革命和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也是能否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彻到底的大问题,不承认会有失误,思想就会陷于某种僵化状态,就会束缚自己,迈不开前进的脚步,就难以发现失误,纠正失误。小平同志认为失误难免,要避免大的失误,又要允许有点失误,如果发现不对,纠正就是了。他多次提醒大家注意某些失误,采取积极的态度去纠正,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正体现了作为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精神和品格。

小平同志总是鼓励人们要解放思想,要有一点闯的精神,“冒”的精神,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一条好路,走出一条新路。学习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必须深刻理解这一点,紧紧把握这一点。实事求是即人们的认识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人们的行动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它同任何一种形态的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相容的。因为事物本身是在一刻不停地发展着的,各种事物都处在不同的地点、条件之中,生活之树常青,因而不能从静态上而必须从动态上去理解实事求是。把坚持实事求是理解成四平八稳,理解成绝对的稳妥,是对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误解。实事求是要求人们创造性地思维和创造性地行动,它是创造的代名词,革命的代名词。正如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题中应有之义。要达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中了解事物的规律性,把握成功之路。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永无止境。

由于小平同志彻底地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他的理论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从实践中生活中来的,旗帜鲜明而又生动实际,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丝毫没有本本主义的味道;这一理论具有高度的原则精神,又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提出的主张、要求、办法合乎实际,合乎情理,是应当做而且是行得通的,丝毫没有空洞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一理论是高深的学问,又是通过准确、简明、通俗、朴实的语言表述出来,好懂、好记、好照着去做,丝毫没有八股味。这种风格概括起来也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都要持这种态度。

把握实事求是这一要领,对于理解和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非常重要。

信仰的坚定性来自实事求是。认识到这一理论是真理,是符合国情、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应当坚持、值得为实践这一理论而奋斗的,因而就会提高坚持这一理论的勇气,不论有什么干扰和压力,对这一理论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基本路线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在客观规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谁不尊重真理,谁不按照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办事,都难免要犯错误,使工作遭受挫折。

理解的深刻性来自实事求是。不仅了解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观点是什么,而且了解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处理问题;不仅懂得结论,也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际情况结合而得出来的,因而就更能了解每个具体论点产生的实际背景和理论背景,更能从总体上掌握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在贯彻中就会有更多的自觉性。

贯彻的创造性来自实事求是。正确的理论只有在实际中创造性地贯彻,才能变成力量,才能成为现实。也只有创造性地贯彻,理论本身才能在新的丰富实践中不断发展。如果我们每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都真正坚持实事求是,把党的理论路线和全局性的要求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的好路、新路,那就说明我们领导者的水平更高了,我们的党更成熟了,我们的事业也就更有希望了。

 (作者是人民日报社社长)

(来源:《求是》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