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曜:全面系统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9-06   
分享到 :

全面系统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赵曜

今年822日是邓小平100周年诞辰。全党和全国人民将以极其崇敬和无限爱戴的心情纪念邓小平。纪念邓小平的最好方式,就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他的思想理论,特别是在它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上下功夫。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页。】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必须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把握,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原理的理解,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二不能割裂各原理之间的联系,因为正是不同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理论的科学体系;三是不能忽视具体的历史经验,因为许多原理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的出现,往往是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对这种变化做出的回答分不开的。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这样论述的。他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这个论断说明了如下三点。第一,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世界大战可能推迟和避免,这种环境对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是有利的。从时间上看这种转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第二,国内情况也发生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践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理论形态也必然发生变化。时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第三,总结了20世纪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反面经验,其中包括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和苏东剧变,时间延续到20世纪的90年代初。邓小平政治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善于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成为党的宝贵财富。在上述三方面情况下,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时间大体上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个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9月党的十二大之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影响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主要点。(2)正式提出和形成阶段。时间从1982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10月党的十三大。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里,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十二大报告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并且从这以后开始大规模的改革。1984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重大突破。198710月召开党的十三大,在报告中阐述了十二个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从这时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理论走向成熟和体系最终完成阶段。时间从党的十三大之后到1997年邓小平逝世。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并回答了当时人们困惑的问题,使这个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九个方面,并强调这个理论的创立者是邓小平。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化和改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将其作为党的旗帜,写进党章,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体系,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理论是系统的还是没有形成系统;另一条是,它对所研究的领域是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是没有做出这种回答。属于前者,就构成了理论的科学体系。按照这种标准,邓小平理论成为一个科学体系是没有疑义的。问题是怎样构建、谁来构建。在构建科学体系上,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所写的《反杜林论》的框架结构,还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和《卡尔·马克思》中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的三卷本的《资本论》巨著中已建构起来。邓小平理论则不同。由于他的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实际工作,他没有专门的理论著作,特别是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他的思想理论散见于他的报告、讲话和谈话(大量的是谈话)中。他的所有讲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很精辟,具有总结性、预见性、前瞻性、科学性和一贯性,形成了体系。但是,他自己不愿意也没有去构建体系。这个任务主要就落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学者们的身上。近些年来,已发表了不少探讨和论述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文章和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构建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最重要的应是更符合邓小平本人的认识和思路。从这个角度说,我个人倾向于从不同理论层次构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如下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主题和主线。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说明我们不再一般谈论建设社会主义,而是探索怎样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探索在这样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邓小平理论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江泽民认为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这两个基本问题都十分重要,但哪个更首要?那应该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实践说明,人们总是依据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例如,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始终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就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实现人们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上就必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最重要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是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是全面的全局性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概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邓小平一个重大贡献,是在探索中开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他对所有问题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和贯穿这条主线的。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哲学。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卓越的哲学家。他一生读了很多哲学著作,思考了很多哲学问题,并用哲学观点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样著名的哲学著作和许多充满哲学思想的政治和军事著作。他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的精髓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加以概括,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邓小平依据他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经验,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他所以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因为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是人们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实践,处在僵化和半僵化状态,跟不上变化了的客观新形势。而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达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全面彻底纠正“左”的错误,正确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重新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个层次:核心内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这方面,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正确的方面。提出和制定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毛泽东是首创。党的基本路线(即总路线)是党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它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前进、胜利;党的基本路线错了,我们的事业就遭致挫折和失败。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制定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个创造是和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这个哲学思想就是抓主要矛盾的思想。虽然最早提出主要矛盾这个哲学概念的不是毛泽东,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中就曾首次提出过。但是,从哲学思想上真正重视主要矛盾,运用主要矛盾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发展阶段,并确定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战略家毛泽东的首创和功绩。我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都是为了解决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从而推动历史前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报告,对这条基本路线做了明确的全面的表述:“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包括:(1)实质内容: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我们只有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搞两个中心,更不能搞多中心;我们是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而不是一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2)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3)发展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4)领导和依靠力量: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实践证明,这条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主要靠的是它,今后想取得更大成就还得靠它。正因为基本路线如此重要,所以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强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有人可能会提问:基本路线是路线,怎么又成了理论?不能把路线和理论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一般说来,不能把政策说成是理论,把二者混淆起来,它们之间显然有很大区别,理论是对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和反映。但是,路线则不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也是这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核心内容。从理论视野看,党的基本路线是路线化了的理论,更重要的理论。

第四个层次: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围绕主题和主线有一整套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理论中,有的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有的指导意义仅限于某一个领域。本文的第三部分,专门展开论述基本理论。在每个基本理论中还包括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如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等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某一个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只有观点、论断,没有基本理论,不可能构建理论的科学体系。

总括上述,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一是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和主线,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二是有一个深厚的哲学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四是围绕主题和主线有一系列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这四个不同层次内容的总和就构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一系列基本理论,其中有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有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突破。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一向关注事物的本质。他在20世纪的80年代,两次使用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但是没有明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199012月,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有人把计划和市场看成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的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加深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将经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的探索中进一步提出了每一个大的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多级发展过程的思想。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的共同失误:先是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暂短时期,因而不去划分阶段;后是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但对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长期性估计不足,从而出现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党中央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新的科学论断,其时间至少100年。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各方面不发达,主要任务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现现代化。这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最准确的估计。这就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置于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右的和重蹈过去超越阶段“左”的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很长一个时期,社会主义者对商品经济和市场有一种误解和偏见,把它视为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和社会主义的异己物,在实践中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坚持搞计划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活力和对发展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在探索中提出“市场社会主义”,但被视为异端和离经叛道。邓小平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认识到并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二者都是中性的,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改革潮流。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推动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不是局部改革。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邓小平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认为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已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以巩固和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他把社会主义制度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具体制度的改革,即体制改革,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在论述改革的意义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进行的改革虽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政治革命,即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就我国的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中国的改革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个范例。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实行对外开放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联系和并行的重要举措。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作为我国新时期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总称和总政策,已确定为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创办经济特区等。其中利用外资和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中最富创造力的内容,也是最成功之举。我国在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中,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等特点。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思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还包括其他各个领域和人的现代化。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和较量。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悠悠万事,惟发展经济为大。邓小平指出,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这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怎样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认为最重要的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邓小平指出,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有益经验,如权力制衡和有效监督机制,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如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等,决不能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和一系列精辟论述,如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同志都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理论。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提出了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理论。他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的新发展,认为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和避免,形势对我有利。他坚持和发展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方针,立足打赢局部战争,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他提出了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坚持把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总起来说,邓小平在新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战争理论,实现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确立的对外关系原则和外交政策,作出一系列科学论断和决策: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外交工作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绳;超越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大力改善周边环境;坚持“三个世界”理论,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但“决不当头”;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有权参与协商解决世界事务。

——“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祖国理论。中国有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台湾、香港、澳门怎样回归,实现国家统一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思考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提出用“一国两制”和平实现祖国统一。“一国”就是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基础和前提;“两制”就是在大陆主体部分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在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页。】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国创立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在保证共产党领导作用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这既区别于传统的一党制,又有别于现实流行的多党制,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邓小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依靠力量越来越广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层次的依靠力量:(1)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2)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3)依靠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执政地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邓小平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是把共产党建设好。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基本点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干部和武装全党;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面贯彻执行,作为党的建设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出发,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从严治党,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将其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一个半多世纪以来,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五大洲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即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从西往东移。这里说的“中心”,不是运动指导中心,而是运动最活跃的地方。18世纪末,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中心转到了德国;20世纪初,中心又移到了俄国;随后,中心又移到中国。随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从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就逐步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的最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其次,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如果不以党的领导人的名字命名,而以理论内容命名,则是两大理论成果,即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制度和新民主主义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三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新民主主义理论,用后来的话讲,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探索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又发生严重失误,在理论上虽然没有“创造新的理论”,但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继续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探索中正式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后来把它简称为邓小平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13年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酝酿和准备,还可以追溯到毛泽东那一段。如果不割断历史的话,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共同创造的。诚如薄一波同志所说,它始于毛,成于邓。现在要再加一句,推进于江和胡。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在中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再次,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20世纪,社会主义出现了两大历史难题。一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在这个世纪,无论是通过暴力革命,还是试图和平过渡,没有一个国家获得成功。另一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个世纪,这类国家先后发生了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它说明了在这类国家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但是,这只是文章的上篇。下篇是,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是从总体上始终未能很好解决,致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困难和困惑的境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在这个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个理论,在中国指导实践,获得了成功;对其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

最后,它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针。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处于领先地位,只是从近代以后落后了。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21世纪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说过,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解决温饱只是“小变化”,实现小康是“中变化”,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大变化”。他在1987年时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给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必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社会主义必将重振雄风,再造辉煌!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来源:《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2005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