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洲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对党的建设的探索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1-23   
分享到 :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对党的建设的探索

唐洲雁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后,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新环境和新任务的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在拨乱反正中加强党的建设

拨乱反正,首先是从端正党的指导思想、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入手的。19777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就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作《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讲话,针对当时党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成为当时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精神为指导,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结束了两年徘徊局面,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建设在拨乱反正中全面展开,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之初,一方面,由于“左”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影响了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社会上有极少数人公开散布怀疑甚至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在党内也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三中全会的路线就难以顺利贯彻,党的建设就会被引入歧途。针对这种现实危险,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他强调:“每个共产党员,更不必说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64173页。】

19801月,邓小平发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进一步指出,“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他认为,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也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66页。】

正是为了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强调“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并从改善党的组织状况、领导工作状况、领导制度和加强党的纪律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改善党的领导的途径和措施,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指导思想。五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就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并着重解决了组织路线方面的问题。

(二)端正党风,加强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

十年“文革”使党的作风遭到严重破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有所下降。对此,邓小平深有感触地说,“‘四人帮’确实把我们的风气搞坏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他们的流毒在某些范围内还不能低估。”【《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6177页。】他认为,在当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建设,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为此,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77178页。】

197911月,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现在需要全国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29230页。】很快,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邓小平要求,这个规定一经下达,就要当作法律一样,坚决执行。1980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各级党组织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党风建设。这一文件的公布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党风状况的好转。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统一全党思想认识。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邓小平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改善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要求党的领导机关“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

1980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具体分析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状况,认为当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不仅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而且对一些明目张胆地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的观点,都很少有人挺身而出进行严肃的思想斗争。这种严峻的情况表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摆在全党同志面前”。【《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一定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统一全党思想认识。

根据邓小平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出指示,要求思想理论宣传和新闻出版战线必须统一领导,加强组织纪律性,不允许发表与党的方针政策相悖的言论。19817月,邓小平在与中宣部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当前更需要注意的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着涣散软弱的状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9页。】8月,中宣部召开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贯彻邓小平的谈话精神,研究加强党对思想、文艺战线的领导问题。此后,党内思想混乱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扭转;全党的思想认识,得到了逐步的统一。

(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认真选好接班人。

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早在19797月,邓小平就鲜明地指出:“组织路线是保证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后来,他又反复强调:“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组织问题不解决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行就无法保证,我们向党和人民就交不了帐。”他认为,老同志现在的责任很多,第一位的事情是要“认真选拔好接班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223227页。】

对于选拔干部的标准,邓小平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页。】陈云主张“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并提出了建立第一、二、三梯队,形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干部队伍的设想。正是根据他们的要求,全党逐步明确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要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

1980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设置顾问的决定;19822月,中央又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此后,一批老干部主动离休、退休或退居二线。到19826月,在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领导班子中,新选拔的中青年干部占66%,领导班子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干部年轻化取得初步成效。

(五)认真总结历史,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条件逐步成熟。197911月,中共中央开始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邓小平非常重视,前后十多次提出起草和修改意见,对决议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

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不仅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的历史,正确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阐明了毛泽东思想对全党的指导作用;而且简要概括了毛泽东的党建学说,明确提出了“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的目标,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整顿党的组织,纯洁党的队伍。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新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基本完成。

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始终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并最终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二、在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党的建设

1982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和实践主题,标志着进一步改革开放、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始。

十二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正确指导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大会明确了当前加强党的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几项任务:第一,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第二,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第三,坚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间的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第四,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整党,使党风根本好转。

十二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开拓,党的建设全面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展全国全面整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几年的拨乱反正,党的建设得到逐步加强,组织得到较快恢复,作风得到初步整顿,思想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面对全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状况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十二大提出要进行全面整党,巩固拨乱反正的成果,得到全党的拥护。198310月,十二届二中全会正式作出整党的决定。邓小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整党绝对不能走过场,一定要通过这次整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这次整党的基本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使“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各级党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巩固和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经验,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十二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任务。但是十二大以后,在发展商品经济和推进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思想理论战线暴露出不少新的问题,出现了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邓小平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必须通过“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7页。】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党中央领导开展了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此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有共同的理想和铁的纪律,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55月,他明确指出,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行开放政策,就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自由化的思想前几年有,现在也有,不仅社会上有,我们共产党内也有。自由化思潮一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被冲乱”,“什么建设都搞不成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19869月,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发表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话。这年年底,一些地方出现学生闹事的情况,邓小平认为,这是“几年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的结果”。【《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六四”风波之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和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他要求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314页。】这是对实际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一个革命家的政治嘱托。

(三)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扩大民主,恢复民主集中制,并认识到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十二大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出发,明确提出了党政分工的问题。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日益突出,党政分开势在必行。19866月,邓小平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到,党政分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讲,“我看明年党的十三大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把关系理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同年9月,他在听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汇报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意见,首次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阐述,并突出强调加强党内民主,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第一,从中央做起,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第二,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第三,切实保障党章规定的党员民主权利;第四,疏通党内民主渠道和健全民主生活。十三大以后,党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四)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

党的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的素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决定的意义。十二大以后,根据邓小平一再强调的“四化”标准,自上而下地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取得了两个重要突破:一是约90万名老干部退居二、三线;二是8万多名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县以上各级领导岗位。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新局面已经打开。

在对领导班子进行大规模调整的同时,干部制度的改革也在全面推开。19837月,中组部召开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此后,围绕这个主题,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岗位责任制;第二,逐步建立健全干部培训制度;第三,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第四,加强第三梯队建设。

十三大以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的“四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为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真正建立起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并率先垂范,主动离开领导岗位,实现了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

(五)整顿党的作风,惩治腐败。

党的十二大以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新环境、新条件,使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更加突出出来。干部特殊化、脱离群众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好转,以权谋私、铺张浪费等新的不正之风又层出不穷,不仅带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严重影响到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19853月,邓小平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在经济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歪门邪道。比如说,一切向钱看、以权谋私、化公为私,还有其他的种种不正之风。对于这些,群众很不满意。“我们要提醒人们,尤其是共产党员们,不能这样做。不是在整党吗?应该首先把这些不正之风整一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19861月,中央书记处成立中央机关端正党风领导小组,得到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他说:“书记处抓整顿风气抓得好,建议狠抓两年,抓出成效。”【《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同年6月,他总结半年来端正党风工作的情况,认为“是有成绩的,但是不要估计太高,现在还刚刚开始”;“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所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十三大把党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开展党内反腐败的斗争不可避免。大会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严治党、抓好党风建设的要求,认为从严治党,仅仅靠教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清除那些败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总结了整顿党风、反对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一定要取信于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他强调,“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进一步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牢记邓小平的政治嘱托,把他开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综上所述,十二大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开展了全面整党运动,通过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实行党政分开,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整顿党的作风、惩治腐败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抓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从来都是同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来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邓小平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首先是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开始的。正是在他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逐步提出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得党的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十二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明确了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以此为指导,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自身建设经验。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当代中国,只有共产党才有资格、有能力来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强调不仅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而且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他认为,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钻研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内行;要求广大干部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即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知识,要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正是在邓小平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党在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始终注意把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起来,把学习业务和提高本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发展毛泽东思想。

我们党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邓小平最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既坚持毛泽东思想,又发展毛泽东思想。一方面,他强调要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反对歪曲和割裂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明确提出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重新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认为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丢了就会否定我们党的历史,老工人通不过、贫下中农通不过、广大干部通不过,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逐步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党要管党,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党要管党,关键是要从严治党。针对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中央不仅提出了从严治党的方针,而且强调从严治党仅仅靠教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清除那些败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加大了党要管党的力度。

党要管党,重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此,邓小平提出了“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的目标,强调党的自身建设也要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要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通过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来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性,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来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依靠制度作保障。对这个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成功推进,是我们党能够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可靠保证。

(五)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干部队伍的素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为适应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提出要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废除了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强调要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认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总之,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抓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六)必须自始至终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坚决惩治腐败。

党风反映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在拨乱反正之初就严重存在,那时是因为受到十年“文革”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干部特殊化、脱离群众、思想僵化等现象;到了全面改革开放以后,党的作风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以权谋私、铺张浪费、贪污腐败等新的不正之风。这些不正之风不仅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也严重阻碍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邓小平认为,在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新环境、新条件下,腐败问题来势很猛,成为一个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突出问题。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惩治腐败决不能手软,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当中。然而十三大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当时的总书记赵紫阳忽视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宣扬在发展商品经济初期腐败不可避免,对腐败现象和特殊化采取消极态度,实际上助长了党内不正之风,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总结了党风建设的经验教训,认为惩治腐败乃是“当务之急”,“要雷厉风行地抓”。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进一步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

(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在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党内确实出现过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也受到极大的削弱。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批评过这种错误倾向,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不过就全国来看,至今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事实证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他提出今后“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145页。】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他总结了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精神文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打击经济犯罪等方面,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为此,他反复告诫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要注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八)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既要敢于和善于在自己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改革创新,又要敢于和善于在自身建设中不断改革创新。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后,党承担着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使命,在自身建设中也必须充满改革创新精神。邓小平反复倡导这种精神,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努力解决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他特别强调,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包括改善党的组织状况、思想状况、作风状况和领导方法等,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的监督机制,摸索制度建党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总之,他认为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才能够永葆青春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遵照邓小平的要求,以这种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自身建设,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作者唐洲雁,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研究员)

(来源:《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三》200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