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认识

作者:姜淑萍    发布时间:2014-04-13   
分享到 :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认识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 姜淑萍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民族复兴”和“现代化”一同确定为“总任务”,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富裕幸福的历史自觉、坚定信心和责任担当。

一、 历史使命和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大梦想,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

在悠久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辉煌,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进入近代以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逐渐走向衰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无数中华儿女,把摆脱落后挨打的境地,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作为矢志不渝、孜孜追求的伟大梦想,为之前仆后继,不懈奋斗。但前人的种种努力都惨遭失败,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真正肩负起了民族的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而开启了走向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对于中国而言,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目标是相统一的,实现现代化之日即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时。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把现代化的问题提上日程,19569月,党的八大将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正式写进了党章。毛泽东还提出了“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50100年的时光”的设想。尽管后来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延误了现代化的进程,但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对现代化道路和目标的探索,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国家实现工作中心转移,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决策,成功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以新的生机和强大活力。中华民族开始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现代化和伟大复兴挺进的历史征程。

邓小平重新审视世情国情,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12月,他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康之家”这一全新指标,对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了注解。“小康”目标成为中国现代化新开端。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并把“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党的新时期总任务。之后,邓小平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把目光投向下个世纪。19874月,他在“两步走”基础上提出“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设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圆中国人的现代化之梦。“三步走”跨世纪现代化发展战略不久在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根据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情况,对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

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定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及时提出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进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跨世纪现代化发展战略,并具体规划了到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把第三步发展战略部署具体化,明确提出:“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结束的时候,中国实现了现代化阶段性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进入新的世纪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起点上,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成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党中央更加全面和长远地谋划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蓝图。

2002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未来50年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前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第二阶段是后3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为中国在新世纪前半叶从小康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2007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十六大提出的第一阶段目标提高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并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现代化的内涵,也由十五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纵观我们党带领人民为实现现代化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作为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党的十八大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历史的必然。

二、 现实依据和坚定信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提出了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对于现代化的设计,在十七大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现代化第一阶段的目标提高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重要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总任务的提出,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表明我们党对现实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

其一,总任务提出的现实依据来自于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改革开放,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完成了一次次历史性大跨越,创造了一个个令世界称奇的辉煌成就,把贫穷落后的中国改变成了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科学发展观,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1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巨大成就和变化,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现实和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距离拉近,让我们对在不久的将来民族复兴美梦成真更加充满信心。201211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其二,总任务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善于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是我们党日渐成熟的表现,是中国快速发展,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的关键所在。历经90多年艰辛探索和奋斗,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得出的“一个坚定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正确理论,是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成就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有了现实条件、思想指南和根本保障,我们党就有了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决心,领导人民在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其三,总任务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我们党建国初期就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后来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现代化目标,把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确定了下来。党的十八大在继续确认这个目标的同时,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同作为总任务和奋斗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是我们党在正确判断和把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本着对国家前途、民族利益、人民幸福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提出来的,是党向人民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对党自觉履行民族复兴历史使命又一次作出了很好的诠释。提出这个总任务,既进一步提升了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意义,又顺应了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新期待,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再遥远,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经过几十年奋斗就将实现的实实在在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使命意识和高度自觉,必将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人心,调动和凝聚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共同奋斗。

三、总动员令和行动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提出,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更是本世纪前半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更宏伟目标的总动员令和行动纲领。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巨大成就,尽管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

其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国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在肯定成绩,坚定信心的同时必须看到,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既要积极进取,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也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把远大理想和阶段任务结合起来,脚踏实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首先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而努力奋斗,进而完成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

其二,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曾经预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现在的确遇到了许多发展起来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等等。不解决这些问题,今后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制约,会出现更多的问题,现代化、民族复兴恐难实现。所以,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其三,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全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增强宗旨意识,增强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执政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惟此,我们党才能够赢得人心,肩负起重托,团结引领人民朝着总任务确定的目标努力奋斗。

其四,团结和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在发生深刻变化,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绝非易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同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现在共同的伟大梦想,这个伟大梦想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国家发达,民族兴旺,个人才会生活美好。每个人都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推进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事业当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形成最大的合力,发挥最大的正能量,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只要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永续发展,就一定能够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者:姜淑萍,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主任、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