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述评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20   
分享到 :

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述评

黄祖琳

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一部分,为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贵的历史借鉴。因此,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是从1980年中共中央作出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后开始的。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人们也就自然想到了为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贡献的刘少奇。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时,指出:“刘少奇同志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①这就肯定了刘少奇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贡献。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认识的逐步深入,学术界对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也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在这期间,报刊上发表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40多篇。近几年出版的有关刘少奇研究的专著,在有关章节中对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也从某些侧面进行了概括。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

十多年来,学术界对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比较集中地探讨和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各个领域的基本问题,肯定了刘少奇在这些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探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指出其局限性。

(一)关于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探索

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特点,也是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碰到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人们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甚至把发展商品经济同搞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因此,对刘少奇在建国后进行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探索不能理解,甚至产生误解。直到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后,学术界对刘少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探索逐步引起重视,并有了重新评价的客观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发表的研究文章虽然不多,但论述比较深刻。李波人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是由刘少奇首先提出来的,“刘少奇是从实践上、理论上探索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先驱”。②有的论者指出,虽然“刘少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名称(当时的提法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是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于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入市场竞争的调节机制的思路却是非常明确的”。③

论者对刘少奇关于发展商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就如下几方面做了介绍:1.刘少奇根据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商品、货币的论述,科学地论证了商品和商品生产的长期性;2.指出了斯大林关于“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偏颇,认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3.指出劳动力也可以采用商品形式;4.强调要利用价值规律指导生产、指导分配,利用它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④;5.认为必须充分发展商品交换,改革流通体制,拓宽流通渠道,发展商品市场;6.提出要学会做生意,包括学习资本家做生意的有益经验。⑤

论者也同时指出了刘少奇关于发展商品经济思想限于当时历史条件而存在的局限性:1.他当时的思想主张并不是系统的,有些思想还不大成熟,一旦受到“左”的冲击,只能中断。⑥2.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探索,不能不带有“左”的思想的印记,例如:他仍把商品、货币、银行等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3.仍无法解决发展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⑦

(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的思想

多数论者认为,这是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基本的构想,是刘少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表述。许多论文对这一构想进行了充分肯定和不同程度的阐述,认为这是刘少奇为了搞活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思考和探索,是对单纯实行计划管理体制的反思。刘崇文的《刘少奇1956年前后的重要思考》一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刘少奇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些重要思路和举措。以后又有多篇论文⑧相继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论者认为,刘少奇对搞活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张和措施,主要包括:1.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允许私人办工厂,允许个人在一定限度内有经济活动的自由;3.开放和利用自由市场,允许社员有家庭副业和自留地;4.国家计划要和地方计划互相调整;5.要增加地方与企业的自治权力;6.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⑨

关于刘少奇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思想的重要意义,陈绍畴在《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和保护生产力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刘少奇提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尽管尚未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的基本构架,但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他代表了当时认识上的一个进步”。10吴智棠的《刘少奇“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的经济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一文认为,刘少奇关于“三性”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行之多年的苏联经济模式在思想认识上开始突破。它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试图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早的思想萌芽之一”。它“实际上已经开始触摸到了要处理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二者关系的边缘,如果顺着刘少奇‘三性’的思路走下去,是必然走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科学概念和远大目标去的”。11

(三)关于试办托拉斯的理论与实践

不少论者认为,试办托拉斯是刘少奇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是他“按照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思想在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实施和表现。马云飞的《刘少奇与六十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杨波的《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等文,在论述刘少奇“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时,认为试办托拉斯是他改变单纯依靠行政组织和采用行政办法管理工业的一个重要改革步骤。吕小蓟的《刘少奇与试办托拉斯》一文和邬正洪、王爱玲、丑立本合著的《刘少奇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书,比较系统地回顾了刘少奇关于组织行业公司或托拉斯的有关论述,阐明了刘少奇关于组织托拉斯的目的、性质、方法以及他对试办托拉斯的具体指导和积极扶持等问题。认为刘少奇关于“必须用托拉斯改革旧的经济管理体制,并进而改革上层建筑的思想,关于监督托拉斯的思想,关于托拉斯的组织形式的思想,关于托拉斯应实行工商一体化的思想,以及托拉斯应有竞争的思想等等”,是“今天仍然闪烁光辉的重要思想”。12王文才的《对刘少奇试办托拉斯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一文,论述了试办托拉斯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为它“实质上是一次全面改革”,“标志着对旧体制的弊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触及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调整国家和企业关系)问题”。13

论者指出,刘少奇关于试办托拉斯设想的局限,首先,它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不是面向市场的产物,而主要是对政府经济计划负责的组织形式;其次,托拉斯统一集中的一面与地方利益发生矛盾,在当时条件下,难以合理解决。14

(四)关于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和改革物资管理体制的思想和实践

有的论者认为,这是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中一个颇有特色的观点。刘少奇在50年代就对“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随后不久,又大胆地提出了改革物资体制的设想。60年代初,刘少奇先后八次召开会议研究物资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袁宝华的《我国物资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一文,系统地论述了刘少奇对生产资料流通和物资体制改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它产生的深远影响,认为在当时我国对整个经济体制尚未考虑进行全面改革的情况下,刘少奇发起和领导那样规模和深度的改革,“表现了他的胆略和卓识”,“是对产品经济模式的有力冲击”。15

关于刘少奇改革物资体制的基本思想,论者大体概括为六个方面:1.为了保证生产资料作为商品流通,要建立强有力的生产资料流通管理部门和高效率的经营机构;2.对生产资料要改变多头分散管理,实行统一、全面管理;3.物资工作要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4.生产资料要尽量做到就地就近组织供应,流通合理化;5.节约物资,合理利用资源;6.要重视物资流通管理的人才开发培养。16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总的说还比较单薄,主要是从理论上的阐述分析不够,发表的文章也很有限。这与刘少奇在这方面的重要建树是不相称的。

(五)关于改革分配体制的问题

有的论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从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着眼,充分肯定了刘少奇关于改革分配体制的思想。陈绍畴的《调整生产关系,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文认为,“分配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刘少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入手的”。认为,人民内部的矛盾还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分配问题,是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果不按劳分配,不公平合理,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7可以说这是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张文和的《刘少奇关于分配问题的若干思考》一文,比较系统地概述了刘少奇关于改革分配制度的主要思想观点,即:1.实行按劳分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则;2.不能混淆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其分配办法也要有所区别;3.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反对分配不公;4.坚持物质奖励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18

与改革分配体制相关联,一些论者还论述了刘少奇改革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和计时、计件及奖励工资等办法的思想,以及改革住房制度,试用职工集资和国家补助相结合建房的思想。论者指出,刘少奇这些改革主张在今天仍然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在今天这些领域的改革实践中,仍“充满了刘少奇当年设想的影子”,“因为它适应生产力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19

对刘少奇改革分配、工资、劳动和住房等制度的思想,目前仅有少数论文有所涉及,还有待投入研究力量挖掘这方面的内容。

(六)关于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思想

一些论者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认为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和实践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在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对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调整,对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刘少奇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思想的具体内容,论者指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农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上,强调所有制的变革要同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稳定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2.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包括允许农民有自己的自留地、家庭副业,允许个体手工业、个体商贩和自由市场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必要补充。20

关于刘少奇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思想,目前还没有专文论述,有关专著在论述这方面的内容时也较简略,一般是在论述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思想和改革所有制形式使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时,才加以具体论述的。

(七)关于刘少奇和毛泽东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比较研究

这方面发表的论文比较少见,仅在有关论文中有所涉及。黄峥在《毛泽东、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路的比较》一文中,论述了毛、刘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相同点,指出他们都对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来的弊端有所觉察,提出了不能再照搬苏联的模式,不能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不能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等;还指出他们的改革思路都没有突破计划经济这个大框框。关于两人的不同点,该文认为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刘少奇比毛泽东“走得更远”,特别是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观点,关于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观点,是颇为大胆开放和有新意的。21应该说,毛泽东、刘少奇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长达近20年的合作关系,在这方面的比较研究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十多年来,对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步,特别是研究刘少奇所作出的一些突出的贡献和有特色的思想理论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但不论是与刘少奇这位伟大的理论家、革命家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驱所创建的宝贵财富与经验相比,还是与今天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相比,这方面的研究深度总的说来是远远不够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虽然也有几篇论文是从总体上研究其改革思路的,如叶健君、张金财的《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22、李素贤的《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回顾》23,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开头,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限。特别是目前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专著,虽然有个别研究刘少奇经济思想的著作对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专章研究,但还不是系统的和全面的。因此,在这个方面学术界还是任重道远的。

第二,就目前发表的论文及专著中某一章节来看,大部分着重于对某一局部的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这样,有利于抓住某一改革思路,系统论述,得出明确的结论,也突出了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中某些重要特色和突出贡献。但一般来说,对刘少奇的改革思想概要介绍较多,而从理论上深入分析略显不足;对当时条件下刘少奇怎么说、怎么做论述较多,而对该思想与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有什么关联和启示则论述较少。因而,其深度和影响也就不够。

第三,对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比较研究探索不够。虽然对毛泽东、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比较研究有了开头,但还没有专文论述,深入研究更是远远不够,而对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比较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第四,基于上述几点,也基于目前国内外对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够,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探索还缺乏应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认识。尽管有的论文肯定了刘少奇是“在我国最先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是“探索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先驱”。但是理论界在评价和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进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刘少奇对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所起的重要作用。

刘少奇的艰辛探索,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我国在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使之适合生产力发展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不是刘少奇一人的功劳,而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功劳。但不管怎么说,刘少奇是当时处在第一线主持中央工作、全面负责国民经济调整的,其他同志的种种有创造的改革主张,包括邓子恢的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的主张,都是得到刘少奇的赞同和积极支持才得以实施的。这一时期是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他提出的许多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和主张,也得到了其他负责同志的赞同和响应。以这一时期的很有特色的“主体——补充”论来说,1956年中共八大上陈云作了这方面的发言,刘少奇则在八大前后都多次阐明这方面的观点和意见。而“主体——补充”模式的具体落实,则是到60年代初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领导国民经济调整时才得以实现的。例如,当时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农村人民公社条例60条(草案)》,都有关于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发展其他个体经济成分作为补充的具体规定。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刘少奇在5060年代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全面地回顾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今天改革开放的有益借鉴。

为了进一步深入地对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刘少奇在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实践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改革开放服务,建议今后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

第一,重视和加强从总体把握上对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既要更多地写出这方面的学术论文,也希望能有几部这方面的专著出现。对这方面的研究,要系统化,应深入研究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它的突出的特点和贡献,存在的历史局限,以及它对今天的经济改革的重要借鉴意义等。

第二,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刘少奇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艰辛探索,总结它与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区别和联系等。特别是要加强对那些目前还较薄弱方面的研究,例如:他的关于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观点;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的观点;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点;改革流通体制,以流通促生产的观点;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观点;贯彻按劳分配,鼓励多劳多得,兼顾公平和合理的观点;建立专业化的公司或托拉斯,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观点;鼓励职工集资和国家补助相结合,解决城市居民住房的观点;建立劳动合同制,实行固定工与合同工相结合的观点等等。

第三,加强对刘少奇与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其他成员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方面的比较研究。例如:刘少奇与毛泽东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比较;刘少奇与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比较等,从中找出刘少奇在506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独到之处,正确评价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四,加强对刘少奇和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比较研究,找出刘少奇和邓小平在5060年代期间的共同探索和邓小平在8090年代的新的探索之间的历史渊源、有机联系和实质性区别,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发展历程,认真地吸取和借鉴过去历史中的有益经验,从而自觉地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加速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服务。

(作者单位:刘少奇纪念馆)

注 释:

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5月版,第310页。

② 李波人:《刘少奇对我国合作制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成功探索》《刘少奇研究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8月版,第317页。

③ 黄祖琳:《刘少奇六十年代初期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探索》,《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月版,第145页。

④⑦ 魏兴:《刘少奇经济思想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1月版,第301311页、303页。

⑤ 《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月版,第150157页。

⑥ 尹世杰:《刘少奇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刘少奇经济思想研究》,湖南出版社19953月版,第55页。

⑧ 陈绍畴:《调整生产关系,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云飞:《刘少奇“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思想的再考察》、荣开明:《刘少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探索》,《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月版。

⑨ 刘崇文:《刘少奇在1956年前后的思考》,《刘少奇研究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8月版,第356359页;陈绍畴:《调整生产关系,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月版,第8082页。

10《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月版,第81页。

11《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12《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月版,第128页。

13同上书,第109113页。

14马云飞:《刘少奇“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再考察》,《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月版,第103页。

15 《刘少奇研究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8月版,第419页。

16同上书,第414417页。

17《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月版,第8889页。

18同上书,第130138页。

19同上书,第143页。

20同上书,第7679页、8385页、149154页。

21同上书,第5052页。

22《毛泽东思想论坛》1989年第2期。

23《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来源:《刘少奇研究述评》19976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