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代价值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04   
分享到 :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代价值

郝立新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那么,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总体改革路线图是如何设计的?如果说中国道路的开辟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那么,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具有怎样的启示?如果说中国崛起有其内在驱动力,那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文化思想动力何在?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离不开对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文化思想的研读。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文化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以三个面向为发展方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培养四有新人为价值目标,以人民性为价值取向,以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先进文化为路径的思想文化建设思想,从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首先,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世界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社会总体发展格局下把握思想文化发展,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虽然这一论断最初是针对教育改革而言,但很好地反映了邓小平关于整个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思想。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面向世界,就是要瞄准世界发展进步的趋势,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眼光吸收人类文明成果;面向未来,就是要具有前瞻性的视野,谋划全局。

其次,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高度指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和思想基础,强调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一,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第二,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第三,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防止和抵制外来消极或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避免或降低风险。

再次,邓小平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指出培养“四有”新人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把理想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邓小平强调,理想教育要同现实结合起来,一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在道德教育方面,邓小平主张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提高民族自尊心;“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

最后,邓小平着眼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人民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等特点,强调文化发展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并把民族传统和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他强调,要辩证地对待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的文化,“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对糟粕的东西则应剔除,不能学”。

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承前启后,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统,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路径,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当代中国精神的塑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历史和现实双重地印证了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断。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和国家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并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从思想上保证了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受到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影响,遭遇一些外来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导致邓小平当年所担心的一些问题出现。今天,重温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当前和今后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走好文化建设之路大有裨益。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81日第6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