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基于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透视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9   
分享到 :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

——基于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透视

宗刚 朱小玲

[摘要]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问题导向,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为:在党的建设根本原则上,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党的建设主线上,突出强调“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上,扩充纳入“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目标上,提出新时代的政党建设目标。这些理论创新,对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总体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7AKS019

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162页。】。这个总要求,集继承性、创新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在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工作主线、总体布局和建设目标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问题导向,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在党的建设根本原则上,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首先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从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其中“全面”一词意蕴极为深刻,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综合发展的结果。

(一)从历史逻辑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88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可以说是“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总结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没有一个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是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并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吸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党协调各方、统领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懈奋斗。五年来,中国共产党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落实到治国理政中,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众多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此外,党中央不仅召开了关于经济、城镇化、农村、政法、民族、扶贫开发、城市等方面的工作会议,还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等等,这些工作会议,习近平均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和提出要求,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党和国家事业才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才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才使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0页。】。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和挑战。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仅要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巩固发展成果,而且更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实现更大发展。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进行正确分析和研判后得出的必然结论,凸显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政治自信,即“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二)从现实逻辑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1页。】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看,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呈现出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辩证统一。党的全面领导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指引方向,而全面从严治党又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如果没有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就不会形成,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就不会得到很好解决甚至会出现反弹。这必然影响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如果党的全面领导得不到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就失去了“主心骨”,就会动力不足、方向不明。

历史一再表明,党的领导是否有力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与否成正比。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决定了最终能否“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7页。】。如若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反之,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但能否真正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关键取决于党怎样做。即能否顺应时代之变,关照人民呼声;能否在强基固本抓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把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牢记于心、躬身力行。因此,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更深程度上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作用。

同时,与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相呼应的是,报告还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基本方略,并且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页。】其中,强调“全面”和“一切工作”,旨在表明要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特别是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始终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党的领导实现无盲点、无薄弱、全方位、多层面覆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全面领导”和“领导一切”体现出鲜明的全面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党要包揽一切,事无巨细;也不意味着要以党代政,取代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更不意味着党可以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定“四个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不偏航,彰显党的核心作用和价值。

二、在党的建设主线上,突出强调“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继承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主线相关表述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需要和使命使然,也使党的建设主线的内涵愈加丰富。

(一)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

与实行多党制和政党定期轮替的政党制度不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按照亨廷顿的说法,“各政党的平均年龄越大,该体制的制度化和稳定性也就越高”【〔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91页。】,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的。但在看到我们政党制度优势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政党长期执政容易出现精神松懈、思想僵化、缺少创新等各种问题,从而使政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最终影响执政党的稳定性。

纵览世界政党史,执掌政权不易,执好政不容易,长期执好政更不容易。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与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如党的先进性、党的宗旨、党的执政能力等密切相关。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找到跳出执政“历史周期率”的秘诀,已执政近70年,放眼未来,中国共产党还将长期执政下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9页。】强调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正是对实现这一战略安排的积极回应。

(二)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应对执政考验的实践需要

适应时代发展,提升执政能力,是执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提升能力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考验十分艰巨。从世界局势看,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全球性问题加剧,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从国内形势看,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地域差异、城乡差距等依然较大,各项民生事业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期待;从党内状况看,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依然存在,“四风”问题依然存在等等。对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共产党人要增强忧患意识:“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正是基于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对新时代党面临的执政考验作出正确研判的结果,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党自觉和责任意识。实践一再证明,越是长期执政,越是执政考验艰巨,就越要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以更大勇气、更足底气直面考验、应对挑战。

对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还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主要包括: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八个方面【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268页。】。

三、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扩充纳入“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

党的十九大基于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明确将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与此同时,特别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凸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要求

党的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首要之义。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只有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真正解决好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问题,才能对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起到纲举目张、引领方向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不仅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其他建设,而且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2页。】这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要求,也显示出党对自身建设经验的深刻把握,突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中清醒的思想认知和强烈的政治责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四个伟大”的要求和保证。

习近平指出:“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就弊病丛生、人心涣散、丧失斗志,各种错误思想得不到及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人民日报》2017214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好党内法规的废改立工作;制定实施《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广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开展党内集中学习专题教育等等。这些举措对于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政治免疫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一个时期,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不讲政治的问题时有显露。如有的党组织出现了政治原则淡化、政治生活虚化、政治功能弱化、政治生态恶化的问题,导致“四风”问题突出。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也出现了政治立场动摇、政治意识淡漠、政治嗅觉失灵、政治纪律松弛等严重问题。【参见《光明日报》201828日。】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特别是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政治上出现问题,危害极其严重。正如习近平所言:“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第51页。】

正是基于这些,习近平和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就是在过去一个时期内管党治党出现的“宽松软”,导致党的政治建设抓的不紧、不实。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突出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和“首位”地位的基础上,对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路径提出明确的新要求,强调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要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263页。】这些新要求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明确了重点和方向。

(二)突出纪律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政治纪律是党保持团结统一,实现自身政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党的建设经验表明,严明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点和优势。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纪律在其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习近平一再强调,在中国这样发展中大国执政,“如果不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31页。】。因此,过去五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要“把纪律挺在前面”,从20131月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到20171月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习近平连续五年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纪律”始终是他强调的重要关键词:“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86页。】;“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版,第59页。】,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强化党内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等多种纪律,建立健全党内法律法规,加强纪律教育和执行,使广大党员干部心存敬畏、守住底线,初步实现了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

但同时必须看到,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对各种诱惑,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纪律和规矩,党内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过去五年间,截止到20171019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有43人,中央纪委委员有9人。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多人。【参见《数字解读全面从严治党五年反腐“成绩单”》,中国网20171019日。】从严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可以看出,中央对执行铁的纪律的决心,对严重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行为的“零容忍”。重视党的纪律建设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重点强调“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6页。】突出纪律建设,既是对过去几年正风肃纪取得重要成效的充分肯定,又是针对当前违法违纪行为依然频发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深化“把纪律挺在前面”认识的重要体现。

四、在党的建设目标上,明确提出新时代的政党建设目标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党的建设目标反映了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方位,对党的建设实际状况的具体诉求。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形势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的政党建设目标。与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不同时期确立的政党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相比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和“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目标早已提出过,而“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朝气蓬勃”的目标却是全新的提法。从总体上看,新时代的政党建设目标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与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政治品质和精神面貌等紧密联系,对党的建设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下对自身建设的崭新定位。

(一)“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特质

之所以强调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走在时代前列。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它在谋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发挥“领头雁”“排头兵”作用,要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政党的先进性客观要求它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质,中国共产党所遵循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极具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使党的理论指南、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等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形势发展。只有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它的先进性才能充分体现。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放在最前面,更能说明进行党的建设前提条件就是保证党的性质不变和先进性特质不变。因此,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就必须密切关注时代变化,成为各个方面的先行者;必须解放思想,敢闯敢干,引领时代的发展方向,做时代的代言人和领导者;必须顺应时代之变,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完成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做时代的“弄潮儿”。

(二)“建设人民衷心拥护的政党”与党的根本宗旨相得益彰

“人民”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一个高频词汇,其出现次数达203次。报告中强调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只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强调“建设人民衷心拥护的政党”与之前强调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表述相比,其侧重点有着明显变化:一方面,之前表述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要做践行宗旨、为民服务的政党;而强调“人民衷心拥护”体现的主体是“人民”,凸显了“人民主体”“人民中心”地位。另一方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表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而“人民衷心拥护”更多的是强调人民的满意度,侧重的是执政成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01页。】相呼应。

(三)“建设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凸显了党的鲜明品格和政治勇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6页。】纵览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其之所以伟大,关键就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始终做到扬长避短,能够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积极应对新矛盾、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必须时刻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气,由此才能在为人民谋利益过程中做到心无旁骛。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政党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才能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永葆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啃硬骨头”的魄力和勇气,向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开刀”,清扫了沉积多年的“顽瘴痼疾”,净化了政治生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和勇气必须“永远在路上”,只有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地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

(四)“建设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政党”是肩负好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肩负历史使命中必然要能够经受住风浪考验。党的十五大曾提出“建设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的政党”【《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的目标,而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建设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政党”的目标,“考验”一词的增加,正是对当下党面临的风浪与考验的回应。近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基本修养得到较大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风浪考验比比皆是,特别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乘机而入,逐渐渗入侵蚀一些党员干部的灵魂,对党的肌体的健康和党的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挑战。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党面临的考验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和严峻性,这些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为了肩负好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在具体执政实践中,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协调推进中,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敢于积极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管党治党的基础上实现兴党强党。

(五)“建设朝气蓬勃的政党”指明了新时代党应具备的精神风貌

党的精神风貌和状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作用的发挥效果。和世界上其他老牌的政党相比较,中国共产党属于年轻的政党,正处于干事创业的上升期,政党所具备的创造力、迸发力都是十分强劲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1页。】在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最饱满的热情、最强劲的动力,为顺利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的政党建设目标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党自信。习近平指出:“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9页。】从实际上看,政党自信是“四个自信”背后坚实有力的根本支撑。【参见《“四个自信”的支撑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中国网2017927日。】新时代的政党建设目标也体现了高度的政党自信,通过“始终”“衷心”“勇于”“各种”等词便可以看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强调自始至终,而不只是某一时期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而不是一般的拥护,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表明了党的政治勇气,只有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政党才敢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强调了应对风浪考验的全面性。

另一方面,凸显出中国共产党自觉的忧患意识。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既是责任更是担当。从新时代的政党建设目标对立面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对立面是“时刻落后于时代步伐”;“人民衷心拥护”的对立面是“人民强烈反对”;“勇于自我革命”的对立面是“不敢打破藩篱”;“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对立面是“经不起任何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对立面是“缺乏生机”。如果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新时代的政党建设目标的对立面,最终只会导致失去执政资格,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忧患意识的重要体现。

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工作主线、总体布局和政党建设目标的理论创新,是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部署与周密安排,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引了方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课题作出的进一步深入回答和思考,折射出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宝贵品质。

(本文作者:宗刚,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朱小玲,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23

(责任编辑:宿凌)

(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