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的足迹

——《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内容提要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12   
分享到 :

理论创新的足迹

——《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内容提要

 编者按: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是从江泽民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职务后的报告、讲话、谈话、文章、批示、信件、题词等文稿中,选取主要思想理论观点编写而成的,全书544条,47万字,系统反映了江泽民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历程和重要论述,对进一步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该书所反映的江泽民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本刊特按年度将该书内容提要如下,供学习、研究参考。

198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同实际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于它能够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开辟道路。
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建军的根本原则。军队从总体上来说应该“吃皇粮”,不能走自己养自己的道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头都要兼顾。
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保证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由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来掌握,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1990年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既要克服过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传统,并且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地有所创造。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就在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最本质的内容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党的领导同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是一致的。人民政协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必须有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要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实行广泛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军队建设要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1991年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中心只能有一个,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搞“多中心论”。
国际经济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人权的根本的问题是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社会的进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
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提高,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对外工作总的战略部署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尊重各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甚至腐败变质的危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反和平演变的考验。
1992年
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
1993年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实行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
农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
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实现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应该辩证地对待和处理好远和近、利和弊、坚定性和创造性、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如果社会风气败坏,不仅经济建设搞不上去,我们这个民族也不可能兴旺发达。惩治腐败,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
1994年
以人民群众为本,一切事情,都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去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发展经济要做到持续、快速、健康这六个字。这六个字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建设。
1995年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合理结构。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强国防建设。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
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是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要求是更好发展,两个转变互相关联,相辅相成。利用外资的主动权一定要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重点发展打高技术战争必需的武器,搞出几手使敌人害怕的“杀手锏”。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重要条件。
1996年
经济发展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基本方针。国有企业要有重点有组织地走出去,做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篇大文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注意经济风险的防范。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全面把握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植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立身之本。
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
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我们要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1997年
在当代中国,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1998年
我们讲发展,必须是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必须是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方针。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军队、武警部队必须“吃皇粮”,必须彻底停止一切经商活动。
争取台湾民心是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
1999年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宏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统筹兼顾。
既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又要考虑到国家、群众和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
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必然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中央政府对澳门的方针政策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各项规定,是澳门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尊重和发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并在这种多样性中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000年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
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
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争取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对我们党是一大祸害,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必须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反腐败斗争应该逐步加大治本的工作力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
2001年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要鼓励原始性创新,加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问题,要在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完善因而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要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
我国信教群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
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02年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积极建设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
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要正确处理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关系,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军队信息化加速发展。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领导干部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003年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要扭住思想政治建设不放松、扭住军事斗争准备不放松、扭住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放松、扭住从严治军不放松。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国应当在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互相促进,文化上互相借鉴。
2004年

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三位一体这样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形式,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妥当的办法。
必须明确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接受党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立军之本,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2006年
为了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我国要有自己的软件技术体系和计算机技术体系。要努力把握微电子、软件、计算机产业的技术主动权。
2008年
能源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应坚持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
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代综合国力竞争更多地集中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掌控上,体现为国家信息能力的竞争。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可控、开放兼容、融合集成、军民互动、市场导向、跨越发展的方针。
(来源:《党的文献》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