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三个时期对农民的认识及联合农民的策略
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但学者们大多是聚焦于十月革命后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主要就列宁工农联盟思想的内容及巩固工农联盟的措施进行探讨,很少有人涉及十月革命前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列宁对农民的认识问题也鲜有人提及。本文试图根据列宁所面临的不同形势与任务,将其一生的活动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1917年十月革命前时期、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以及1921-1923年新经济政策时期,并分别探讨三个时期列宁对俄国农民的认识以及联合农民的不同策略。
一、联合贫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十月革命前,俄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反动势力的统治,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在这一阶段,列宁分析了处于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农民的状况,提出了联合贫民群众的策略。
列宁在1899年曾将俄国农民与西欧农民进行对比,认为在西欧所谈的农民几乎都是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农民,而在俄国所谈的却主要是受资本主义前的制度和关系压迫、受农奴制残余的压迫并不比受资本主义压迫轻(甚至更重)的农民。也就是说,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民相比,俄国农民身受的压迫和剥削更深更重。同样,与国内其他阶级相比,俄国农民的命运也是最悲惨的。列宁指出:“农民是俄国人民中最没有权利和最受俄国社会中农奴制残余压迫的阶级。”[1]
那么,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如何?列宁在《我们党的纲领草案》一文中指出:“可以而且应当主张(这样做丝毫不违背自己的信念,相反地,正是出于自己的信念)工人政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明支持农民(决不是把农民当作小私有者阶级或小有产者阶级),因为农民能够同农奴制残余、特别是同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2]也就是说,列宁认为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他后来又指出:“1905-1906年的农民起义,同一时期的军人骚动,1905年的‘农民协会’,以及头两届杜马中劳动派农民的表现不仅‘比立宪民主党人要左些',而且比社会革命党人知识分子和劳动派知识分子还要革命些--所有这些重大的政治事件都在广泛的范围内证明,农民表现出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3]
当然,农民表现出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具有革命性,是就整个阶级的绝大多数来说的,并不是指所有的农民都具有革命性。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因素逐渐渗入农村,农村群众也在发生分化。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对农民的分化问题作了分析:“完全可以把俄国全部农业人口看作农民,因为地主的人数在总数中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有不少的地主归入了食利者、官吏和显贵等等之内。在 9700万农民群众中,则必须区分为三个基本类别:下等户--无产者和半无产者阶层;中等户--极贫穷的小业主;上等户--富裕的小业主。这些类别--即各种阶级成分--的基本经济标志,我们在上面已经详细地分析过了。下等户,是无财产的并且主要或一半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口。中等户,是极贫穷的小业主,因为中等农民只有在丰收年份才勉强收支相抵,但其主要的生活来源在这里是’独立的‘(当然似乎是独立的)小经济。最后,上等户是富裕的小业主,他们剥削相当数目的有份地的雇农和日工以及各种雇佣工人。”[4]在这里,列宁认为农民已经分化为三个阶层,其中的下等户和中等户实际上构成了农村中的无产阶级,即贫民,而上等户则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那么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谁、反对谁呢?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该联合农村无产阶级,即贫苦的农民群众去反对农村资产阶级。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中,将对农村农民不同阶层的态度作了明确说明:“农民运动中任何时候都会有反动成分,我们要预先向这种成分宣战。农村无产阶级和农民资产阶级的阶级对抗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预先把它揭示出来,把它说清楚,并准备迎接这个对抗所引起的斗争。……那时我们还要斗争,仍然要斗争,在新的战场上联合另一些同盟者去斗争,那时我们一定是和农村无产阶级,和整个工人阶级一起去反对农民资产阶级。”[5]
只有无产阶级与广大的贫民群众结成联盟,革命才能胜利。列宁在《关于我们杜马党团的宣言》中宣告:“我们认为,无产阶级同广大的城乡贫民群众结成联盟,是革命取得新的胜利的保证。……人民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自由的事业掌握在可靠的人的手中,无产阶级正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积聚力量,自豪地抛开那些竭力号召它孤军作战的可鄙的煽动者,把千百万终生劳苦不得温饱的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联合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6]可见,无产阶级应该联合的不是农民的全部,而是农民中终生劳苦不得温饱的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人受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因为“这一部分农民群众的客观地位推动他们去进行斗争,而不是去进行交易,推动他们去完成革命,而不是去削弱革命”[7]。
二、联合贫农和中农保持住国家政权
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时期,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猖狂反扑和进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保持住国家政权。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与人数众多的农民结成联盟。这一时期,列宁认为农民分为三个不同的阶层,即贫苦农民(贫农)、中农和富农,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贫农和中农,镇压富农的反抗。
农民中的无产者,即贫苦农民,他们与城市工人所处的地位最接近,生活最苦,所受压迫最深,所以,他们的革命性最强。同时,贫苦农民在农村居民中所占比例最大,他们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所以,苏维埃政府应先向广大的贫苦农民作出承诺,“工农政府保证广大农民,即占农民多数的贫苦农民,同工人结成联盟来反对地主,反对资本家”[8]。无产阶级要与贫苦农民联合来反对共同的敌人。
反对地主、反对资本家,十月革命前是为了夺取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则是为了保卫革命胜利的果实,是为了挽救革命。1918年7月,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只有城市工人同贫苦农民、即不搞粮食投机的农村劳动群众结成联盟,才能拯救革命。”[9]在战争期间,由于布尔什维克党贯彻了列宁有关联合贫苦农民的正确策略,使得苏维埃政权能够保持下来,所以列宁在一次报告中总结说:“只是城市无产阶级同农民的亲密团结才使我们的政权得以巩固,只有无产阶级,在贫苦农民的帮助下,才坚持了反对一切敌人的斗争。”[10]
经过实践的检验,列宁联合贫苦农民的策略被证明是成功的。因此,1919年列宁把这一策略写进了俄共(布)的纲领中:“俄共在全部农村工作中仍然是依靠农村无产者阶层和半无产者阶层,首先把他们组织成为独立的力量,建立贫苦农民委员会、农村党支部、农村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的特种工会等等,尽量使他们接近城市无产阶级,使他们摆脱农村资产阶级和小私有者利益的影响。”[11]
中农也是农村中的重要力量,从其经济地位来看是小私有者,而无产阶级政权是要消灭私有制的。所以,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有人就散布说苏维埃政府将采取措施消灭中农。列宁从当时国内战争的实际出发,认为现在需要的是与中农妥协,而不是消灭中农。他在给各级工人、农民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的电报草稿中就驳斥了这种谣言,明确表明了苏维埃政府对中农的态度:“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在任何问题上宣布过要同中农作斗争,也没有进行过这种斗争。一切与此背道而驰的办法或措施都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斥责,都应该加以制止。社会主义政府必须实行同中农妥协的政策。”[12]
面对敌对势力的猖狂进攻,无产阶级与中农妥协还不够,还必须与中农结成联盟。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就指出:“我们对待资产阶级和对待中农的基本区别,就是完全剥夺资产阶级,同不剥削别人的中农结成联盟。”[13]仅仅城市无产阶级与中农结成联盟还不够,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还应教育农村的贫苦农民也与中农实行妥协:“今后工农政府和共产党的政策在执行中也应当贯彻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两者同中农妥协的精神。”[14]
至于富农,他们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土地,通常雇佣并剥削农业工人,欺压贫苦农民,他们是农村的资产者,所以,富农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连年战争,俄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所以从1918年春天起,苏俄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然而,拥有大量粮食的富农却囤积居奇,从事地下交易,这无疑加剧了工农群众生活的困难。国内战争爆发后,前线士兵需要粮食,城市人民的生活也需要大量的粮食,但是富农拒绝将粮食出售给国家。为了改变士兵和人民忍饥挨饿的状况,改变国家粮食工作中的困难局面,苏维埃政府决定派遣优秀的工人到农村去,组织贫苦农民,共同与富农进行斗争。1918年11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六次(非常)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工人下乡是去反击那些乘人民快要饿死之机搞粮食投机来大发横财的农村剥削者--富农。”[15]
在国内战争时期,国内的反动势力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勾结,共同向苏维埃政权展开进攻。农村的富农也到处参加白卫分子的暴动,反抗苏维埃政府。列宁在俄共(布)的纲领中明确指出对富农的反抗应当进行镇压:“俄共对富农即对农村资产阶级的政策是坚决反对他们的剥削意图,镇压他们对苏维埃政策即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抗。”[16]后来,列宁在分析苏维埃政权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时指出:“我们知道,在农民中有富农,他们竭力地反抗我们,公开组织白卫分子的暴动;这和大多数农民没有关系。富农是少数,对他们应当是斗争,再斗争,应当镇压他们,而我们也正在镇压他们。”[17]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列宁对待富农的政策与对待地主和资本家的政策是不同的。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说明:“对于地主和资本家,我们的任务是完全剥夺。……甚至对于富裕农民,我们也不能像对待资产阶级那样肯定地说:绝对剥夺富裕农民和富农。在我们党纲中是作了这种区分的。我们说:镇压富裕农民的反抗,镇压富裕农民的反革命阴谋。这不是完全剥夺。”[18]
三、与小资产阶级化的农民建立经济联盟
在1921-1923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期,列宁认为俄国的农民不再发生严重的分化,其经济地位基本趋于一致,即已经小资产阶级化了,所以,无产阶级应与农民建立经济联盟。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有时称农民为小农,有时则称为中农。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俄国的情况不同,这里产业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则占大多数。……另一个条件,就是实现自己专政的或者说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19]可见,列宁认为在俄国大多数农民就是小农。而在同一篇讲话中,列宁又这样说:“整个说来,统计材料完全无可争辩地表明,农村已经是均衡化了,平均化了,这就是说,向富农和无地农民这两方面的急剧分化已经消除。一切都变得比较平均了,整个说来,农民已经处于中农的境况。”也就是说,列宁认为现在俄国的农民主要是以中农为主。列宁在对全俄运输工人代表的讲话中,分析了当时俄国国内各阶级的情况,谈到农民阶级时,他指出:“第二种力量,就是处在发达的资本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即小资产阶级,小业主,也就是在俄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这主要是小业主和小农。农民中十分之九是这样的农民,也只能是这样的农民。他们并不参加日常劳资间的尖锐斗争,他们没有受过锻炼,经济和政治生活条件使他们不但不能彼此接近,反而彼此分开,彼此疏远,使他们变成千百万单个的小业主。”[20]列宁认为,在俄国绝大多数的小农就是小资产阶级。在同一次讲话中,他又指出:“大家知道,俄国农村在这个时期拉平了。大耕作者和无地农民的数量减少了,中农增多了。在这期间,我国农村变得更小资产阶级化了。这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在地主和资本家被消灭被驱逐之后,这个阶级便成为唯一能够和无产阶级抗衡的阶级。”[21]所以,列宁无论将这时俄国的农民称为小农也好,还是称为中农也好,指的都是农民已经处于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即小资产阶级化了。
列宁认为,苏维埃俄国无产阶级和农民正常关系的基础,是在1917-1921年这个时期建立的。当时,资本家和地主在整个世界资产阶级和所有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政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支持下大举进攻,促使无产阶级和农民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结成军事联盟,并把这种联盟固定下来。“而当我们真正彻底地肃清了外来的敌人时(这到1921年才成为事实),我们就面临了一项新任务:在工人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经济上的联盟。只是到1921年春季,我们才直接提出这个任务,这个时候,1920年的歉收使农民的生活状况恶化到了极点,我们第一次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内部的政治上的动摇,这种动摇不是由外部敌人的进攻,而是由工人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造成的。”[22]也就是说,工农之间在战争期间建立的联盟出现了危机,工农之间的关系需要作出新的修正。
在这种情况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建设得很不好,很不熟练,但毕竟已在完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即新的生产和新的分配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23]也就是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与农民经济的结合,为了将工农之间的军事联盟转向经济联盟,并通过这种联盟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这是因为,“不使小农经济得到切实的大规模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24]
经济联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的新的联盟形式。列宁认为这种联盟意义重大:“没有经济联盟,军事联盟就无法维持。我们不是光靠空气过活的!没有经济基础,我们和农民的联盟就绝对不能长期维持,经济基础是我们战胜我国资产阶级的基础。”[25]只有建立了经济联盟,才能实现与农民经济的结合,而只有实现了与农民经济的结合,才能保持无产阶级的政权,增强无产阶级国家的实力。
在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实现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的经济联盟后,工农关系得到了改善,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一年后总结说:“在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在给农民以贸易自由之后,现在情况怎样呢?答复是很清楚的,是有目共睹的,就是:一年来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交纳了大量的粮食税,现在我们已经得到几亿普特的粮食,而且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强制手段。在1921年以前,农民暴动可以说是俄国的普遍现象,而今天差不多完全没有了。农民对他们目前的境况是满意的。”[26]
总的来说,在列宁所处的时代,俄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所以,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农民都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主要力量。但是不同时期,农民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农民对革命或建设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列宁对十月革命前、国内战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三个不同时期的农民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制定了相应的联合策略,实现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为各国无产阶级如何实现工农联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注释:
[1][2] 《列宁全集》第2版第4卷第199页,第199页。
[3] 《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94页。
[4] 《列宁全集》第2版第3卷第461页。
[5] 《列宁全集》第2版第11卷第223页。
[6] 《列宁全集》第2版第13卷第225页。
[7] 《列宁全集》第2版第14卷第74页。
[8] 《列宁全集》第2版第33卷第64页。
[9] 《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479页。
[10][12][15]《列宁全集》第2版第35卷第209页,第44页,第141页。
[11][13][14][16][17][18] 《列宁全集》第2版第36卷第113页,第185页,第199页,第114页,第55页,第185页。
[19][20][21][22]《列宁全集》第2版第41卷第51页,第126页,第126页,第299页。
[23][26] 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75页,第280页。
[24]《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第146页。
[25]《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46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