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超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共产党宣言》的一点体会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这部著作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剖析这些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个必然”原理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了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起而代之的是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并客观公正地阐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特别是促进了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我们眼前有进行着类似的运动”,即类似封建社会的运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市场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矛盾尖锐的结果是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即出现“生产过剩的瘟疫”。资产阶级想用消灭大量生产力和夺取新市场的办法克服危机,但事与愿违,“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因此,“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1](P278),这个武器就是日益发展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同时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完成自己使命的道路,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两个必然”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核心,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合理性”的支持,有利于我们在新世纪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2](P382)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因此,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复辟,不要惊慌失措,认为马克思主义失败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信心。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P370)中国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要发展经济。通过发展我国可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比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更大的贡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会为“两个必然”原理提供充分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对此反复强调,我们的改革“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P225),“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2](p32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界定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旧社会的过程中来阐述新社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3]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也不可能对未来社会作出细致的规定,只是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对此,我们要清醒地记住恩格斯的教导:“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立足国情,根据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1.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时,都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也特别强调未来社会要实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就要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提到首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P29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围绕在当代中国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展开的,是其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明确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科学发展。在所有制问题上,两位革命导师在《宣言》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的性质是“公有制原则”,并且还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此目的的基础上,并把“消灭私有制”看作是一个过程,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据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实践的探索,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与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经济体制上,《宣言》曾指出“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在后来的实践中形成社会主义要实行计划管理的认识,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区别,属于制度性范畴。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揭示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373),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性属性的传统观念,明确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2.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的思想
《宣言》在谈到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道路时,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p293)这就指明,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享受民主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总结执政经验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出了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途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方针必须坚定,但方法要细密,步子要稳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可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但决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政治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3.关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社会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宣言》指出了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思想,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里的“传统的观念”是指一切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传统思想。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消灭一切私有制,而且要消灭一切维护私有制的传统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如:文化建设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等,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关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的思想
在《宣言》中描述未来社会时,马克思恩格斯高度概括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这就是说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未来的社会里,将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从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但不妨碍别人的发展,而且成为别人发展的条件,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如:强调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则明确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深刻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原则和目标,即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立足中国现实拓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说,不断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除此以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了资本主义开启了世界历史时代,“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学”[1](P276)。通过这段论述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国家阶级、政治、文化等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交往。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世界历史整体的变动趋势加剧,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置于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回顾改革开放之前的经验教训,其中一条就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是发展不起来的”。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重要论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在“一球两制”的背景下,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者,二者之间主要是继承与扬弃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P373)改革开放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提升到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并总结了十个“结合起来”的基本经验,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三、党的先进性的科学认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285)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要求,同时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为“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28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p306)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告诉人们,工人阶级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工人阶级就要面临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另外,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改革是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充满着各种挑战和风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之,我们必须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都要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中体现先进性。
《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了必须用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运用《宣言》的基本原理。“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p248)。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既要坚持《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当时历史条件和各国实际继承和发展这些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般意义上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立足这个实践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发展,必然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