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论纲
一、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思想,集中表现为其哲学的性质和地位,哲学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框架等。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创立之后,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个哲学形态,就成为一个广为争议的话题,并成为当今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界定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需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原初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而且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的哲学思想,即这些后继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阐释和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后继者们,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阐述的过程中,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存在局限乃至偏差,甚至有的号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后继者,却完全偏离甚至远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因此,面对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产生的极其复杂乃至混乱的现象,把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加以区别,是极为必要的。作出如此的区分,可以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混为一谈,明确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此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辨识、防止和克服那些本来不属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种种附加,进而起到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处于同样的历史条件,有着相同的旨趣,为着共同的目标,形成了相近乃至相同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许多著作是合著的,甚至是互相修改的,共同完成的,即使进行详尽文本考察也难于分辨,因而他们的思想是互相启发,彼此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他们的哲学思想割裂开来。我们不要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上的差异而否认他们思想的共同性,更没有必要夸大这种差异,渲染所谓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不用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差异,即使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是动态的、变化的,我们不能因为早年马克思的思想和晚年马克思的思想的不同,渲染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对立,制造“两个马克思”。不然,就会把一个活生生的马克思变成僵化的马克思,否认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确态度是求同存异。承认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别,但不能否认他们具有共同的哲学思想,更不能成为拒绝研究他们的共同思想的理由。特别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来研究,需要在承认他们思想差别的前提下,更加关注他们哲学思想的同质性。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主要是其思想内涵,或者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作为一种形态,既包括他们的哲学观点、哲学内容以及这个哲学的理论框架,也包括这个哲学的特点、哲学的性质,以及它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马克思恩格斯处在重大的历史变革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工业革命,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也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冲突。这种双重的社会变化,蕴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性的变革。这种历史的变革,不仅体现为社会现实的冲突,而且表现为哲学上的冲突,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为主要代表的整个西方哲学自身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预示着整个西方哲学大厦的倾倒,西方传统哲学形态的终结。用什么样的哲学形态取代以往的哲学形态,担当起新时代的哲学重任,这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西方传统哲学变革的担当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这个时期的哲学家,而且是堪称创立了崭新哲学形态的哲学家。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们的哲学是历史开创性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形态的历史性变革。这个哲学形态,既标志着包括古代和近代哲学在内的西方传统哲学的历史性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哲学的开端。
二、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之所以成为一个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绝不是任何主观的臆想,而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历史遭遇和现实状况决定的。不可否认,我们的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样不可否认,有时尽管我们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但是,我们不仅没有取得成就,反而遭受巨大挫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表面上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实际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之名,行非马克思主义之实。如果马克思有在天之灵,他一定会这样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1-1]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即使在今天也并没有绝迹。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研究中,当下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倾向。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关注社会现实,但不能把它归结为实证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不是停留在书斋,满足于哲学体系的构建,而是把关注社会生活、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实践发展作为自己的任务。实证主义也关注实际问题,仅此而言,这和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具有相似之处。但不能就此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实证主义等同起来。实证主义是和实证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它对于实证科学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实证主义只是满足于事物现象的描述,根本上否认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此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对现实的关注,绝不是对社会现象的观赏,也不是对社会问题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深入社会生活的本质,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发现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选择社会发展的路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实证主义的本质区别。然而,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哲学家,而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哲学思想,他们的思想属于经验层面一种实证科学,或者是一种社会学。显然,这种观点就是用实证主义来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把马克思恩格斯降低为实证主义者,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实证主义化。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哲学重视人的发展,但不能把它归结为人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阶级性和人民性。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的解放和通过工人阶级的解放,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最高价值取向。但不能由此就把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在反对神本主义,用人的地位取代神的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这是人本主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问题在于,人本主义固有的根本的缺陷,就是对人的抽象理解。和人本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始终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发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吸收借鉴了人本主义的合理思想,并超越了人本主义,它源于人本主义,并高于人本主义。因此,我们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等同于人本主义。然而,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理解中,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种倾向,即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归结为道德的批判,把共产主义的实现归结为一种道德诉求,进而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归属于某种伦理思想,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哲学。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起源于西方近代哲学,但不能把它归结为西方近代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是历史的产物,社会历史性是这个哲学的有一个显著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诞生,离不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离不开西方哲学深厚的思想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本质上属于近代哲学,还是属于现代哲学?正确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是现代哲学,而不是近代哲学。西方传统哲学说到底就是一种抽象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这种哲学把人类引向一条具有思辨特征的神秘主义的道路。这无疑使哲学走到了的绝境。面对哲学的困境,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我们只要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探索,就可以在冲破迷雾,走向光明。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理解为脱离实际的抽象主义的哲学,即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批判的哲学,即在西方近代哲学的框架内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说到底就是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归结为西方近代哲学。
为了纠正上述倾向,需要高度重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特殊本质。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在哲学性质、哲学内容、哲学任务等方面,都不是同质的。因此,要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必须辨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其他哲学形态的异质性。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的异质性。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的产生,处在相同的历史时代,直面相同的哲学资源。因此,批判改造传统本体论形而上学,超越理性主义的困惑,便成为它们的共同的任务。然而,批判相同的对象并没有导致完全相同的哲学成果。透视纷繁复杂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尽管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切中要害,但它们并没有找到哲学的出路。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传统哲学不仅批判,更为重要的是在批判中开辟了让哲学回归现实世界的道路,指出了哲学的发展方向,为哲学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质性。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文本解读、思想阐述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尤其是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批评,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理解。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第二国际理论的过程中,走向了不同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另一个极端,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本质。可见,我们不能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解读,完全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三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和西方传统哲学的异质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在批判改造西方传统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无疑,它吸收和借鉴了西方传统哲学的优秀思想成果,但从根本上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西方传统哲学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崭新哲学形态,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超越。如果以马克思恩格哲学吸收和借鉴了西方传统哲学为由,用西方传统哲学的性质来解释马克思恩格哲学,就会导致马克思恩格哲学和西方传统哲学的同质化,不仅否认了马克思恩格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变革的意义,而且会对哲学本身发展以及哲学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怎样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理解上偏差,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除了它的理解者存在着偏见之外,那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理解的复杂性。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形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个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还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以本来面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立足当今时代,选择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的研究路径。
第一,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在文本解读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要达到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正确解读,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文字和语境的关系,坚持文字和语境的统一。文本表现为文字,但文本并不等同于文字,任何文本都是文字和语境的统一。文字是文本的基础,理解文本固然离不开文字的阅读。但问题在于,任何文字都不是孤立的,文字作为思想的表达,总是和一定的语境相联系而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来表达思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孤立地对待文字,而是要根据当时的语境,通过上下文的关系把握每一个概念,特别是其中经常使用的那些基本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这些概念的深层内涵,避免停留在和满足于表层的语义。二是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整体和部分统一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又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但是,这些部分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之中的部分。我们曾经习惯于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划分为三大组成部分,这种划分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但必须承认,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如果把这种划分绝对化,往往会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完整思想割裂开来,使其失去完整性。比如,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马克思的哲学是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基础的,离开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可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同样离开了历史为唯物主义,也不能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化。所以,《资本论》既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尽管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如果只把《资本论》当做是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就离开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整体性。三是处理好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把不同阶段的文本统一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整体性,决定了体现他们思想的文本也具有整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留下了大量的文本。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产生的不同文本之间,都是彼此联系的,而不可能是孤立的。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1-2]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对待文本,更不能把他们的文本割裂开来,而是把不同阶段的文本联系在一起,发现不同历史阶段文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寻求他们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程。如果孤立地对待文本,就有可能以偏概全,失去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演变的历史性,从而影响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的正确理解。
第二,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在历史进程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离开了它所处的时代,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首先,我们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它所产生的历史时期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诞生在和工业革命相联系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这是一个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由于资本的扩张导致的“世界历史”时期,这是一个资本占统治地位(资本统治劳动)的时期,这是一个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的时期,总之,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文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我们必须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解读,而不能离开这个大的历史时期、孤立地对待文本。否则,就会望文生义,偏离文本,误读文本,甚至曲解文本。其次,我们还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和具体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社会条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与此相联系,文本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在总体的社会大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每一个文本都有其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因此,对每一个文本的解读必须回归到它的历史条件之中,了解不同文本产生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再次,还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相关的历史文本结合起来。与上述两个方面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广泛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都是在批判改造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前人的文本以及同时代人的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本,就很难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正如列宁所说,不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其他文本的复杂关系,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我们不仅要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而且要阅读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相联系的其他文本。或者说,阅读相关文本,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当然,对其他相关文本的阅读,要服从和服务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解,而不是相反,让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服从于其他相关文本,甚至用其他文本代替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也就是说,我们不可颠倒两种阅读之间的主从关系,否则,就会偏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理解的正确方向。
第三,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历史使命,在价值取向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其他哲学的重大区别,就是哲学使命的不同。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所有的哲学思想,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社会的需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哲学都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其哲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其他哲学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且自觉地把握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自从创立自己哲学之初,就主张自己的哲学和这个时代的相互作用,强调自己哲学的历史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正是对这一伟大哲学使命的关注,才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自己的哲学定位,即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生活,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明确了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向,发现了改变社会的主体力量,找到了社会的发展道路。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不再是头脑中的哲学,而是现实中的哲学;不再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哲学;不再是理论的哲学,而是实践的哲学。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使命的总体性理解。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使命总体性这一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和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使命的另一方面,或者说这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即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其他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这个哲学公开声明它是工人阶级的哲学,人民大众的哲学。当然,事实上任何哲学不仅具有时代性,在阶级社会也具有阶级性,只不过其他哲学没有公开承认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主张他们的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然,为了解放全人类,必须解放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只有解放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才能解放全人类,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使命的基本定位,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最高价值取向。只有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这一光辉的历史使命,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1],680[-2].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