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及其对中国梦的价值启示

作者:熊建生 张振华    发布时间:2014-06-17   
分享到 :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不仅直接具有“我是谁”的本体论意义,而且还带有“我向何处去”的价值论意义。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过探讨。其中,以个人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本质观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这种观点以洛克关于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第一基础为基本要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和人的绝对自由。当今“美国梦”所体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为其典型代表。诚然,重视个人利益、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的“美国梦”在美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推翻专制主义的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个人主义价值观注重个人享受、强调物质利益的弊端逐渐凸显,其对人的价值误导也暴露无遗。当前,人们对中国梦和美国梦的讨论逐渐升温,各自所代表的价值观交锋也日趋激烈。所以,重温和探析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解读和揭示其对中国梦的价值启示,对于更好地发挥中国梦在价值观领域的引领作用,激发和形成最大的社会共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理论还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它与人的属性紧密相联,但又不同于人的属性。所谓“属性”,是指事物的归属性及其与他事物的关联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类特征,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反映,它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了事物的质。人的本质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人的本质的升华也不是单向度,而是多向度辩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点,运用辩证法,从现实性、必然性、精神性的不同维度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从而为科学地认识人本身奠定了理论基石。

第一,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性本质。人,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物种而存在,人的自然存在是人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人的基本生存形式。人作为一种自然之物,必然要对其他自然之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在这样的对象性活动中,人确证了自身的自然的存在。但人的自然存在只表征了人与其他自然物的共性,它不能从根本上将人与其它自然物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其他自然之物不同,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类”的活动,它还具有社会属性。在这种对象性活动中,人不仅产生出“自我”意识,也产生出“类”的意识,从而最终确证了自身作为“类”的存在,即社会性的存在。因此,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他在社会中产生和发展,具有社会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因而也不可能摆脱存在于自身周围的各种社会关系,摆脱自身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人与其他自然之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现实地表现为人在生产生活中与其他社会存在物的关系,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因其现实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具有了自己特殊的社会属性。因此,只有从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着眼,才能从根本上将人作为一个“类”而与其他的“类”,将一个特定的人而与其他的人区别开来。

第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的必然性本质。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后一个时代的人和前一个时代的人是不一样的;在同一个时代中,每一个人和其他人又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的产生源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67-68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事生产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因此,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的必然存在方式,因为人必须要通过生产实践才能体现出自身的本质,证明自身的价值,人类社会是通过劳动实践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67而且,“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离开了它,“整个人类世界……也会很快就没有了”[1]77。由此可见,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是从猿到人转变的根本动力,也是人以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必然途径,人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改变和发展现有的社会关系,从而在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解放。

第三,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精神性本质。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物,人不仅能把与自己不同的自然之物、与自己不同的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使人的思想行为不再被动地受自然和社会支配,从而具有了主观能动性,即具有了精神的属性。人只有具有精神的属性,才能产生观念、思想、理想、信仰等精神之物,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抽象出自身的存在,从而把自己与他物、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96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精神特质的体现,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当然,马克思也看到,人的自由与自觉不是一个最终限定的结果,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虽然不可能实现终极的自由与自觉,但人对自由与自觉的精神追求和向往推动着人在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也是人的精神性本质的价值所在。与以往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不同,马克思已经不是单纯地在抽象意义上谈论人的本质,而是从精神层面上揭示出人的本质,强调精神活动对于人的意义,并在现实层面上指明人的本质的升华路径,体现出对人在本质上的一种终极关怀。人就是应该在精神的自由与自觉指引之下,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变革现实社会,实现人之为人的自我确证。

概言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性本质、必然性本质和精神性本质的辩证统一。现实性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基础,是精神性本质和必然性本质的生发基础,只有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我们才能为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找到起点;精神性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抽象,是对现实性本质和必然性本质的理念升华,只有以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为价值旨归,我们才能为人的本质和价值找到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必然性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实践路径,是现实性本质和精神性本质的逻辑结合,只有以必然性本质为人的发展道路,我们才能跳出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为人的精神性本质找到实现的道路,才能超越庸俗唯物主义的界限,明确现实性本质的演进方向,最终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多维辩证发展的观点具有先进的思想性和严谨的科学性,它始终以客观实在性为根据,以唯物史观为基本遵循,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为最高目标,为人在本质上正确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纵观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人的本质进行多维界定并非马克思、恩格斯的首创。早在启蒙运动时期就已经有思想家开始运用人本主义的逻辑范式,即运用以应然和实然的矛盾所引出的逻辑张力对专制社会对人的本质的压抑作了深刻的批判。然而,这种批判的理论立足点却是将人的精神性本质规定为一种自然赋予的先在性的自由与权利,这就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批判和超越提供了对象。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是沿着应然和实然的两条逻辑路线来分析人的本质,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应然绝非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空想的应然,它是从现实的“是”所提升出来的“应该”;马克思的实然也不是对现实的简单被动反映,而是以“应该”为价值指引通过现实实践运动不断被改变的“是”。而且,在“应该”和“是”之间必然还存在着一个“怎么做”的问题,它表征着由实然所派生出来的现实进步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本质时所依循的这种由现实性本质升华出精神性本质,再从精神性本质经由必然性本质而回照现实性本质的辩证逻辑,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和价值启迪。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对中国梦的价值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弘扬“中国梦”的价值理念,不是要否定个人奋斗与个人价值,更不是要挑起与“美国梦”的价值观论争。相反,这正是为了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的本质以及人生的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更多的正能量。不过,与单纯强调个人的“美国梦”不同,“中国梦”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中国梦将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融入到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当中,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民族前途与个人前途、社会风采与个人出彩辩证地统一起来,激励人民共向中国梦,共筑中国梦,共圆中国梦,共享中国梦。

第一,准确把握人的现实性本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在考察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2]123。但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4]由是观之,马克思主义既反对只看到人的社会性和必然性的形而上学论调,也反对只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原子式个体的机械论观点,而是将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有机统一,是人的本质的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这对于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如何防范与消除个人本位主义观念,明确中国梦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从中国梦实现的共时态进程来看,个人梦想的实现固然需要个人的奋斗努力,但国家发展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也必不可少,个人梦想只能是国家梦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企图脱离国家梦想而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人最终都不会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从中国梦实现的历时态进程来看,当代中国梦的实现是建立在前一代人辛苦奋斗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既要利用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劳动成果,又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并将这些劳动成果不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力奋斗中不断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3]

第二,准确把握人的必然性本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准中国梦的价值基点。需要是人进行物质生产的内在根据,它对生产实践以至整个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分析生产实践和消费需要的关系时指出:“就一个主体来说,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一个行为的两个要素。……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5]“当然,物质生活的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每次都取决于已经发达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1]123由此可见,其一,生产与消费是统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它们是一个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其二,生产是起点,具有决定性,在二者的相互关系中起支配作用。马克思正是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一起点出发,来分析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进而阐明二者的协调发展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如果只重视消费需要,忽视生产实践和劳动创造,不仅消费需要找不到现实的起点,正常的物质生活也不可能进行下去。其三,和生产的发展一样,需要的满足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必须要与它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相一致,必须要与生产发展的水平相统一。就当前而言,那种超越中国梦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消费和享受甚至奢靡,不仅会对正常的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造成破坏,而且会误导人的价值观念,败坏社会风气,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形成阻碍。

第三,准确把握人的精神性本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彰显中国梦的价值意蕴。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二者统一于人的本质当中,是人的本质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才能契合人的本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就当前的现实而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快速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质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都大为改善,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斐然。但与之相比,精神文明建设却出现了失调的现象,这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6]“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7]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着力推进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发展的“质”上相对应。我们现阶段的物质生活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属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一部分,只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才能与之适应,从而在根本上保证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发展的“量”上相对等。当社会的物质文明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同时,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应一同前进,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为现代人构筑起稳固的精神家园,引领时代发展的价值导向,减缓物质时代的精神落差,重建让整个社会风气升华的精神生活。

三、发挥中国梦在价值观领域的引领作用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伟大事业,生动具体、可亲可感,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传递着最温馨的人性温暖,显示出最丰富的生活气息。我们要善用“中国梦”的理念,科学阐释“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目标追求、实现路径,以发挥中国梦在价值观领域的引领作用。

第一,要加强中国梦在价值观领域的引领作用,就必须破除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个体的绝对自由和解放,从而忽视人的自由的相对性和社会性的错误观念。自由与解放是人类产生以来就始终向往的目标,是人对于未来社会合理的价值诉求。个体构成社会,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必须在社会的自由和解放中才能彻底实现。这是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的真理。人的自由所具有的独立性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内含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必须要处理好的重要问题。当前,由于受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不仅对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不屑一顾,而且在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去追捧所谓“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价值观念,以期通过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漠视和反叛而突显出自己的个性与不同。另一些人则干脆否认人的自由所应具有的相对性和社会性,将个体的绝对自由视为人的本质,认为人生就应该追求完全的自由和解放,只有这样,人才能从根本上证明自己的存在,彰显出自己的个性。这些将绝对的自由与个性看做是人的本质的错误观念不仅会淡化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凝聚力,而且会导致人忽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忽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正常关系的构建。事实上,即便是在自由主义盛行的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的自由也从来不是无限的和绝对的。近期,某些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大规模监控公民个人隐私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梦并不反对人的自由与个性,但它更注重人的自由的相对性与社会性。因为真正的个人自由总是与他人的自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关系到他人,任何人的自由发展都不可能摆脱其他人自由发展的影响。所以,人在奔向“自由王国”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必然性”束缚,都存在着一定的边界与限制,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也必然要与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和整体文明的进步相一致,这也是人的本质朝着更高阶段演进的必要条件。

第二,要加强中国梦在价值观领域的引领作用,就必须破除认为人的本质在于消费和享乐,从而忽视生产劳动的错误观念。消费和享乐是人的生活内容之一,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本质。如果过度追求消费和享乐,人的本质就可能随着消费的异化而被异化。比如,有些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只是为了炫耀财富或显示自身的身份地位;有些人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在消费行为中寻求人的归属感或认同感。法国学者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直言:这种“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而对物品或符号的占有“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8]。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消费异化的生存图景已在我国呈现出不断蔓延的态势,越来越多强调身份与地位的商品广告,各种充满诱惑的包装与宣传,以及不时爆出的“炫富事件”等,实质上就是在向社会公众展示一种消费和享乐的符号,表明自己与他人在财富和地位上的差别。在这种对人的本质的错误认识影响下,虚荣之风、攀比之风,甚至于奢靡浪费之风日渐抬头。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消费和享乐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不是取决于他的生产劳动以及他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而是取决于他所得到的商品和享乐以及获得这些商品和享乐的社会途径。当然,中国梦并不反对个人的消费和享受,但是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个人的消费和享受是建立在生产劳动以及为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基础之上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3]“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9]所以,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我们必须摆正生产劳动与消费享受的相互关系,引导人们重视生产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三,要加强中国梦在价值观领域的引领作用,就必须破除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占有金钱和财富,从而忽视精神信仰的错误思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接近10%,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年均增长更是超过了20%。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私有财产和物质利益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方面,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但另一方面,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也导致了物质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兴起,“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物质和金钱已经成了当下一些人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的主要目的,主导着他们对自身存在和自身价值的根本认识,人们变得重感性、轻理性,重眼前、轻长远,重物质、轻精神,重利害、轻是非,重物质富裕而轻精神提升,重感官享乐而轻人文情趣,重工具理性而轻价值理性,甚至表现为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的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公益事业的相对冷淡。在这种对物质和金钱的过度崇拜中,人的正常的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社会属性的完善被置于次要地位,其人生观、价值观只注重物质层面的利益和财富,精神层面却日益荒芜。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社会思想疲软、精神颓废、心理浮躁,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的问题,一些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中不讲信誉、不守信用等,从根本上说是缺乏理想、信仰和信念。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3]所以,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精神信仰的价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56.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96.

[3] 习近平。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 -03 -18.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515.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0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5.

[6] 习近平。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 -05 -05.

[7] 习近平。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 -08 -20.

[8] 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0 -71.

[9] 习近平。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 -04 -2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