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
——历史轨迹与当代价值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 errida),当代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大师,法国思想界继让保罗·萨特(Jean PaulSartre)之后最伟大的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其核心概念“解构”所向披靡,广泛渗透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很多领域。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德里达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集中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观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轨迹
列宁曾说,要透彻地说明问题,必须了解这个问题的历史。研究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同样需要解读它的历史。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基于此,我们大致可以将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轨迹分为三个时期。
(一)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萌芽时期
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提出解构理论,依次对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现象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胡塞尔(Husserl)、精神分析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 und Freud)展开批判。与此同时,德里达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
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和《语音与现象》,确立了解构主义思想。在《论文字学》一书中,德里达批评了西方思想的局限性,并认定马克思主义是形而上学。在《书写与差异》一书中,德里达在谈到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时,认为“它在句法和词汇方面酷似青年马克思的语言”[1],并对比分析了马克思《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在这个时期,德里达参加过三次访谈,多次谈到马克思主义。1971年,在接受让?路易?乌德宾和居伊?斯卡培塔的采访时,德里达首先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并非提出与‘马克思主义’相反的东西来,我对此坚信不疑。”[2]然而,德里达强调:我们不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的文本是必须被简单地“应用”到当前现实中的完备解释,必须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异质性。进而,德里达提醒我们不能按照那从文本表层之下寻求终极所指的诠释学方法来读解这些文本。“读解就是改变。”[3]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的某些命题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德里达明确指出,读解不是随心所欲,尽管他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可是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方式。此外,在谈到马克思主义范畴时,德里达表明了他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我不相信存在一个‘事实’可以让我们说: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矛盾与辩证法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支配。”[4]德里达指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文本不可能将矛盾概念从它的思辨的、目的论的和末世学的视野中解放出来。由此可见,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性远大于亲和性。
在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萌芽时期,他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大致的印象,尽管德里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但他并没有一部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个时期,德里达缺乏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深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存有一定的误解。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有与众不同之处,马克思属于“古典作家”的行列,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传统的形而上学。早期的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虽然打破了唯心主义传统特别是黑格尔的传统,但马克思主义依然被束缚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
(二)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待马克思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按照美国学者R?罗蒂的研究,德里达此时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大量文本,极其重视马克思,“并颇带感情和感激地回忆他,就像回忆莎士比亚一样”[5]。
1976年,德里达在哲学教学研究小组的会议上公开宣称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者。1980年,在接受詹姆斯?科恩斯和肯?纽顿的采访时,他有条件地称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可见,德里达已然与马克思相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在各种学术研讨会上成为热点,德里达对现实的关怀日益显露。80年代后期,德里达专注于对宽恕、友爱、正义、遗产和弥赛亚性的研究,敏锐地观察着冷战的国际局势。在这之前,德里达基本没有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德里达之所以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发表意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德里达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是发展的、异质的、批判的理论,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科学的方法论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德里达还要求人们要认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用中立化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德里达讨论“好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了本体论、辩证法、唯物主义、劳动、生产方式、阶级、工人运动、国家等马克思主义一系列概念。“马克思的幽灵”使我们马上想到《共产党宣言》的一句话,通过借用“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德里达判定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永远不会死亡的鬼魂;文本并置是解构主义阅读最基本的方式,德里达把《雅典的泰门》《威尼斯商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互嫁接,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扩展和发挥;德里达善于从马克思文本的边缘文字出发,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明,对于马克思博士论文,德里达关注献辞胜过正文;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德里达深入分析《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看法。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德里达不仅反复阅读,而且是深入研究。德里达直接地进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正面的交锋和对话,《马克思的幽灵》标志着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三)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成熟时期
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自认为从来没有与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者作战,却否定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生命中最后10年,德里达执着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加关注于现实问题,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
1993年,《马克思的幽灵》一经出世,便引起轩然大波。德里达写就《马克思和儿子们》一文。德里达认为,这些所谓“马克思的儿子们”偏离了马克思的本意,误解了《马克思的幽灵》的真谛。德里达坚持“阶级问题”并未过时,“一种对于阶级斗争概念的目标所指为何的研究兴趣,一种对于分析种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的兴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6]德里达希望激活马克思主义中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东西,将马克思的幽灵“唤醒”为对抗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力量。
2001年9月,德里达前来中国讲学,先后访问了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三联书店、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德里达演讲的内容广泛,从马克思的遗产问题到大学的人文精神建构,从传统文化到改革开放,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中国的问题就变得特别重要:中国在这个十字路口应变成什么样呢?”[7]德里达不只是提供了一种马克思主义解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一个看待“中国问题”的哲学立场。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德里达对此悲痛惋惜,其对生命的珍视让人动容。2003年3月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绕过联合国宣布对伊拉克开战,德里达与哈贝马斯等欧洲知识分子一道,公开反对霸权主义,给世界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二、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
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观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富有特色的阐发,见解独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一)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东剧变,当一些原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纷纷远离马克思,德里达公然宣称“我们都是马克思的遗产的继承者”,在整个世界引起广泛的影响和强烈共鸣,推动更多的人反思资本主义,关注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弹冠相庆的时候,全球化的视野下,德里达时刻关注中国改革式的马克思主义,他看重“苏联解体后,中国改革开放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8]。德里达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刻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和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德里达承担着继承“马克思遗产”的重任,“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9],他要“重整乾坤”。德里达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时代命运联系起来,阐发“新国际”的思想,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而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和同情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的思想重视不够。解构主义的出现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解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德里达认定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解放精神,开创了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认为:“阿尔都塞周围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作了最为警觉、最为现代的再阐释,他们所做的就是尽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任何一种目的论或任何一种弥赛亚式的末世学中解脱出来。”[10]
柏林墙倒塌,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声势渐弱。西方四大思想家德里达、哈贝马斯、詹姆逊和吉登斯并肩作战,不约而同地走进马克思。德里达自称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有史以来最低谷的时候,他却毅然举起捍卫马克思的大旗,宣称“向马克思致敬”[1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 eson)一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他声称自己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出自兴趣”[12];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 aberm as)坚持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庸俗化,认为苏东剧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和社会主义的终结,他宣布“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安东尼?吉登斯(A nthony G iddens)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苏东剧变使马克思主义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他直言“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13]。
(三)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首先,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和功能论的回答,描述了马克思主义来临的形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解放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价值,使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客观存在的,是随时就要降临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武器,是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科学的方法论,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为我们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德里达强调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忠实于马克思的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继承马克思的遗产,对马克思的指令不要去译解,而是去行动,为我们“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目标导向。忠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自身变革、价值重估和自我再阐释;实践和唤醒马克思主义。这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还在于揭示了马克思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展示了广阔的视域;强调批判、选择和过滤马克思主义,提出“新国际”的思想,积极回应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种种困境。必须肯定的是,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深刻,振聋发聩,在某些方面远远超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思程度。不仅如此,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身有着独到的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出人意表的判定,发人深思。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进一步发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坚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下)[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29.
[2][3][法]雅克?德里达.多重立场[M].佘碧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71.
[4]Jacques Derrida: Posi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5][美]R?罗蒂.一个幽灵笼罩着知识分子:德里达论马克思[J].李幼蒸,译.世界哲学,2004,(4):15.
[6][法]雅克?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M].胡继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523.
[7][8][法]雅克?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杜小真,张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77.
[9][10][11][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6、86、84.
[1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2
[1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6.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