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启示

作者:刘雪莲  武杰  毛建儒    发布时间:2011-11-25   
分享到 :

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是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以马尔库塞和弗洛姆对资本主义中“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现象的批判最为尖锐和深刻。异化消费理论是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1],它主要围绕异化消费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摆脱异化消费等方面展开研究,从而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所谓异化消费指的是人们把消费与满足、幸福等同起来,只用消费数量来衡量自己幸福尺度的一种状态。阿格尔指出:“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的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2]

异化消费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其存在的“合理性”采取了异化消费的方式,以貌似丰富的消费前景来满足人们的消费要求,从而消除人们对异化劳动的不满,消解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力。一方面,作为一种对人们所从事的不能自我实现的劳动的补偿,异化消费支持着异化生产制度,使资本积累和再投资得以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异化消费又引起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因此,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消灭“异化消费”,才能有效遏制生态危机。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是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的产物,必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异化消费,而应该归咎于造成异化消费的社会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这种观点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然而它的积极作用也很突出:它能透过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假象,揭露消费领域中异化现象的产生根源和危害性。这不仅对于全面认识生态危机的成因、积极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揭示了人的真正需要,对阐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我国的异化消费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消费方式影响的扩大,我国公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领域中的异化消费现象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多,并且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泯灭、人的本质的异化、社会价值的瓦解无不与消费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在社会风尚方面,人们饮食不求节俭,浪费严重;穿戴崇尚名牌,相互攀比;住要豪华,行要排场,事事处处讲体面。大排量汽车越来越受青睐,豪华婚礼、豪华盛宴不断涌现,万元月饼、百万元宴席屡见不鲜。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次性”用品,虽方便了生活,却不必要地浪费了本已稀缺的自然资源,如一次性木筷一年要消耗500万立方米木材。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浪费更是惊人。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严重缺水,却存在着严重的奢侈性水消费,仅洗浴中心洗澡一项每年消耗的水资源就高达8160万吨,相当于41个昆明湖水量[3]。据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增长率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一。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4]

在党风政绩方面,一些领导干部衣求奢、食求贵、住求绰、车求阔,铺张浪费现象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这不仅助长了政府官员的官僚作风,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也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在政府政绩上,一味求大求洋,事事无与伦比,件件美轮美奂。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城市高度不断刷新,豪华气派的机关办公楼不断进入公众视线。

在环境方面,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大;城市噪声污染严重,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等。这些环境资源问题大都由过度消费引起[5]。近几年来,海啸、地震、飓风、暴风雪、大洪水等自然灾害连续发生,SARS、禽流感、疯牛病等全球大面积传染病也不断出现。如此种种生态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异化消费。

2 我国异化消费现象的成因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严峻的异化消费现象,表明一直以来将这一现象的产生完全归咎于资本主义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近几年来,异化消费造成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异化消费现象如此盛行,其原因是复杂的、综合的,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想根源。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我国的异化消费现象也不例外。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但传统文化也并非尽是精华,千百年来红白喜事之大场面、大筵席,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大吃大喝、摆阔气、爱虚荣、爱面子等都是这种奢糜之风的表现或衍生。新中国成立后,革除陋习卓有成效,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裕,一种崇尚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追求享乐主义、拜物主义的思潮又有所抬头。从表面上看起来这虽然是一种及时行乐、恣意纵欲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而其深层原因还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重人情、重关系的文化基因正是滋生大量腐败(特别是官场群体腐败)的重要根源。另一方面是受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主义是“当今国际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视为至高无上的生活目的的价值观念或文化态度”[6],它发源于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社会兴起的一种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它鼓励人们在现时的物质消费,而忽视人的长远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费主义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消费模式,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节约、节俭观念则被视为落后守旧的代名词。消费主义已经影响到大多数青年人的消费行为,进而影响了现代人的人生价值观,我国也日益被卷进这一世界性的消费主义浪潮中[7]

2)社会根源。异化消费并不像西方马克思主义说得那样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任何一个国家要摆脱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达到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现代化,都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自然经济时期、商品经济时期、产品经济时期),并从人的特征方面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征(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8],商品经济是人类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特有的表现与弊端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普遍性向题。商品经济时代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经济关系为基础内容。马克思曾说:“普遍的需要和供给产生压力,促使毫不相干的人发生联系。[9]”另一方面是商品生产以交换价值和利润为追逐对象,商品经济力图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转移到商品的轨道上来,使社会关系普遍地商品化[10]。商品经济作为经济的社会形态,在社会体制上必然体现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造成了社会领域中人的能力的物化和人的价值的物化,导致那些具有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能够被他人实际占有和消费的事物才会被重视,而气节、情操、名誉、良心、正义感、羞耻心等不具有使用价值的事物却被市场挤压。在把物作为衡量和评价人的尺度的导向下,人的物质需求和物质生活就会膨胀起来,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也随之简化为商品交换关系、金钱关系、功利关系,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商品经济阶段,必然具有商品经济时代的特点。为了发展商品经济,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消费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诸如社会分配不公平、税务体制不健全等),还不能够在深层次上制约和引导公众进行科学的消费。同时,法制不健全和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使得对公款消费缺乏有效的监管,为私吞公款和公款消费留下了监管漏洞,滋生了腐败。商家在响应消费政策的同时,大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导致部分人盲目追随,从而产生了过度消费和异化消费。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揭示了异化消费的产生、危害与根源,为深刻剖析当前我国病态消费现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而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节约与适度消费正逐渐成为我国当代新的消费观。这些对消除“异化消费”现象、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消费模式是针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它既符合我国当前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且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它能够抵制“异化消费”现象,限制人们的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使人的消费行为控制在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内,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11]。而在现实生活中要推行生态消费模式,则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相互配合,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这并非朝夕之功。

首先,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消费教育,使生态消费观深入人心。由于人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而且将在长时间内支配和影响着人的行为,因此要通过教育使人们在心里牢固地树立起生态消费观念,自觉地选择生态化消费方式;其次,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企业是全社会推行生态型消费方式的桥梁,企业提供的生态环保型产品和服务是推行全民生态型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只有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环保型产品与服务,公众也才能在购买商品时根据自己的生态需求进行选择;再次,用经济手段引导民众进行生态消费。经济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政府可以利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通过把外在因素内在化,进一步引导企业生产生态消费品,引导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使环境与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最后,用法律手段保障生态消费。通过法律对消费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方向发展。

2)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引导广大消费者适度消费。在信息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从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体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广告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受众、广大消费者传递着一种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媒。良好的广告可以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并且给消费者以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因此,广告媒体应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担负起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己任,传播高尚的人文思想,拒绝沦为商业炒作与牟利的工具。另外,要加强对广告的伦理监督,加大对媒体不合理宣传行为的政策引导。同时,国家应建立广告法律法规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广告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广告的惩处力度,以净化广告市场。

3)调整税收政策,引导合理消费。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通过开征奢侈品消费税,可以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各国征收奢侈品消费税的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指出:“开征奢侈品税和奢侈税是合理调控消费的好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13]”我国虽然从1994年就开始征收消费税,但存在诸如征收范围过于狭窄,征税环节不合理,税率设定较低等问题。日本、美国、英国和瑞典等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4 结束语

马克思说:“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正由于有这两大领域的存在,才有了市场和经济。[14]”如何合理消费、科学消费,成为研究生产和消费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对全面认识异化消费的成因及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健康、适度的消费观深入人心,使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需要政府、媒体、个人等做相应的努力。每个公民都应自觉用健康适度的消费理念来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91.

[2]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

[3]2010中国环境绿皮书[M].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2010.

[4]刘映花.中国奢侈品消费井喷..连续3年全球增长率第一[N].北京晨报,2010-12-27.

[5]夏永梅.解读中国异化消费现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4):104-107.

[6][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和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唐能赋.经济伦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1997:255..259.

[8]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杨魁森.物化的时代——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4):3..12.

[11]卿定文,张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呼唤生态消费[J].消费经济,2006(6):11-14.

[12]郭嘉.奢侈消费:次风刮得有点猛[N].人民日报,2010-11-24.

[13]马红雨.政协委员潘庆林:开征奢侈税可以调节收入分配[N].证券日报,2010-11-06.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1.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