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空间构想

作者:方环非 周子钰    发布时间:2016-02-22   
分享到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普遍的城市社会危机。许多学者纷纷开始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对城市问题作出理论回答。于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产生,它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将马克思主义与城市空间分析相结合,主张将城市发展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加以研究,并从多重角度阐释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变化的基本状况、趋势及其原因。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和大卫·哈维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

作为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最早的阐释者,列斐伏尔首先敏锐地捕捉到了空间问题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并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进行了理论阐述。他重新定义了城市的概念。在他看来,“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形式,不仅来源于资本主义关系,也影响着资本主义关系;不仅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物质环境,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载体。在这里,所有的资本主义关系能够实现再生产,资本主义也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从城市空间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出发,他阐释了后现代城市的本质。他强调后现代城市已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物质属性的静止的社会关系的载体或容器,其自身就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只是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而到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知识直接介入物质生产中,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已经转向了空间本身的生产。

列斐伏尔努力将经济学范畴中的一些概念用于城市分析中。他认为和其他生产过程一样,“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城市发展过程也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列斐伏尔认为只运用“资本的初级循环”,即通过工业投资而使资本增值的过程来分析城市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运用“资本的次级循环”,即房地产投资。因为它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空间的生产具有更强大更直接的作用。

哈维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对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这一复杂而又丰富的过程进行全面科学地认识。因此,他对空间的认识延续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他看来“各种独特的生产方式或者社会构成方式,都将体现出一系列独特的时间与空间实践活动和概念”,即“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时,随之发生变化的一定会是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品质及其意义。以往的社会理论家常常优先考虑时间和历史,而缺乏对空间和地理的分析。结果就是缺乏将空间及对空间的支配等整合进社会理论中去的概念工具,使得社会理论在经受检验时遇到了许多困扰和尴尬。他认为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创新,形成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来更好地解释空间是如何进行生产的以及如何将空间的生产过程整合进资本主义的动态发展及其矛盾中去,从而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理论化开辟道路。

资本主义下的城市化过程是哈维整个理论的焦点。一方面,时间和空间影响并引导着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反作用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他强调城市化过程具有较长时间的社会效应,因此城市化过程应该具有足够的柔韧性、灵活性,以适应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他还深入研究了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方面,坚持认为我们能够认识到空间和时间可能表达的多种客观品质,以及人类实践活动对其建构产生的作用。

此外,哈维还提出了“空间修复”的概念。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资本积累主要是以时间为纵坐标的,生产力作为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成果,它的持续存在主要来自“历时性”的积累。但随着资本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无限制的扩张和日积月累,就出现了剩余资本和劳动,当这些过剩的资本和劳动无法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被消化时,就会出现资本过度积累的危机。要想解决这种空间矛盾,资本主义必定会向外寻求空间转移,于是,生产方式由“福特制”走向“更灵活更具弹性的资本积累体制”,即用“空间修复”来应对这一矛盾。在《后现代的状况》一书中,哈维就分析了这一模式。

卡斯特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深受阿尔都塞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认识论和结构理论。卡斯特认为,城市系统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系统,而是它的一个方面。因此,整体系统中不同部分的联系方式与它们在城市系统中的联系方式是一致的,整体系统的任何变迁都会在城市系统中反映出来。作为构成整体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部分,在城市体系中分别表现为城市管理、城市经济过程和城市符号体系。城市系统作为整体系统的一个微观缩影,在与整体系统的关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在卡斯特看来,这个功能是消费。

卡斯特从消费领域出发研究当代城市社会,认为集体消费过程更应该成为城市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因此,集体消费概念也成为卡斯特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上构建城市理论的核心范畴。

卡斯特还提出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城市空间和城市观念。因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普遍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中成为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环境。首先,信息化为城市空间分散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其次,信息时代带来了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园、科技园区等相互混合相互补充,使城市布局更趋向于多中心的网状结构,“走廊城市”和“网络城市”出现并迅速发展。最后,信息工业的兴起使拥有较高文化教育水平的人们占据优势,获得较高收入。传统制造业的衰落也使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失去了往昔的光彩。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社会变化的现实,是一种对城市社会的新看法。尽管以上三位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运用各具特色,但他们都对现代城市化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对城市发展进行阶段化划分,进而大胆地设想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发展。他们延伸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资本积累等概念,并着重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对城市社会空间的新构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