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由来

作者:曹典顺    发布时间:2016-04-05   
分享到 :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既有理论逻辑的基础,也有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追问。但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与作为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是不同的,即没有进行替代性研究的意义。

2015年7月11日,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暨中美哲学家论坛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论坛围绕“有机马克思主义出场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有机马克思主义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2015年8月《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以下简称《有机马克思主义》)一书的翻译出版,更是使得“有机马克思主义”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抓手及学术史资源,笔者作为《有机马克思主义》中文版翻译的策划人之一、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5)的组织者,有必要为学术界介绍一些关于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由来的相关背景。

结缘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

过程哲学是由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创立的西方哲学流派,其核心理念是“事件世界”中的所有东西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美国哲学家哈特肖恩继承和发展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观点,以“连续性”概念为前提,将万物都视作“有感觉”的存在,被西方学术界视为过程哲学的第二代传人。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小约翰·柯布进一步发展了过程哲学,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创设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被称为过程哲学的第三代传人。作为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菲利普·克莱顿以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为背景,进一步发展了怀特海的综合统一体构成“机体”理念,开创了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

2012年6月,菲利普·克莱顿以克莱蒙林肯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的身份访问江苏师范大学,与江苏师范大学缔结友好学校合作关系。在签署的合作文件中,包含了《关于成立江苏师范大学过程哲学研究中心的协议》。2013年3月,“江苏师范大学过程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以下简称“过程中心”),时任校长任平出任中心主任,哲学范式研究中心主任曹典顺兼任执行主任。过程中心成立以后,首要工作就是了解过程哲学的历史和当下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现状,并由此确定了三项基本工作:其一,购买过程哲学及其相关书籍,尤其是与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相关书籍;其二,与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建立互通学术信息的联系机制;其三,尽快选派学术团队到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访问交流。三项工作互相交叉、同时推进。

在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及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樊美筠的支持下,经过江苏师范大学过程中心同仁的努力,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围绕菲利普·克莱顿《有机马克思主义》一书(其时正在构思核心理念和结构)的译名,王治河博士与任平教授通过邮件进行了沟通。任平教授与笔者认为,如果从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视角理解,书名为“过程马克思主义”更妥帖;如果从过程哲学的“机体”理念和传播的视角来看,书名为“有机马克思主义”更为合适。自此始,过程中心的学者见证着《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写作、出版和传播,与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设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见证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创设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范式中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任平教授指导创建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资料中心、评价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范式中心的多位学者亦是过程中心学者。借助过程中心的对外联系机制,范式中心主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集刊)专门设置了“外国视点”一栏,用于发表美国过程中心学者撰写的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为了更好地组织稿件,更全面地了解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的历史和现状,在小约翰·柯布等学者的邀请下,在王治河博士等协助下,范式中心学术团队由笔者带队,以访问学者身份,于2014年2月抵达美国过程中心进行学术交流。2月5日,菲利普·克莱顿校长亲切接见了笔者一行,就相互合作问题和学术问题交换意见,笔者亦表达了支持菲利普·克莱顿的著作定名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据王治河介绍,小约翰·柯布认为应该确立与工程哲学相一致的观念——过程马克思主义,而菲利普·克莱顿更倾向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访学期间,访问学者在学习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同时,全程见证了菲利普·克莱顿《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创作,在菲利普·克莱顿写作的同时就开始将其翻译成中文。一开始,我们只收到两章内容,2014年8月才收到整个初稿,其后诸多章节又有多处调整。正是因为这些调整,笔者及《有机马克思主义》中文版的译者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才得以深度见证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设。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翻译和把握菲利普·克莱顿的思想,范式中心的学者们多次与菲利普·克莱顿就著作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并去课堂聆听菲利普·克莱顿的哲学思想。为了更为深刻地理解有机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王治河博士不仅给我们分享了菲利普·克莱顿撰写《有机马克思主义》之前及其间的诸多心得,还安排学者们与小约翰·柯布、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大卫·雷·格里芬等学者进行深度交流和对话。正是在这种努力下,《有机马克思主义》英文版出版仅9个月后,2015年8月就翻译出版了中文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是由范式中心2011年创办的、每两年举行一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高端论坛。范式中心与过程中心合作,确定2015年的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为中美哲学家论坛。来自美国克莱蒙林肯大学、华盛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以及中央编译局、光明日报社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就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菲利普·克莱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会议结束后,激发了学者们投身有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兴趣。比如,会议代表汪信砚在会议结束3个月后,就在《哲学研究》上发表《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一文,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世界观的结合,是一种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并不像一些论者们所说的那样“超越”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从中国知网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有17篇以有机马克思主义为标题的学术论文发表。这些论文中不仅有中国学者的论文,也有美国学者的论文,既有反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理念的论文,也有支持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论文。比如,中国学者的论文有卜祥记的《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的质疑》和冯颜利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融通“中”“西”“马”的新范式》等,美国学者的论文有小约翰·柯布的《论有机马克思主义》和王治河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意义》等。

可以说,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5)暨中美哲学家论坛不仅介绍了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学派,而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推向了深入。而过程中心之所以与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且积极介绍和传播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逻辑,是因为中心学者们普遍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既有理论逻辑的基础,也有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追问。但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与作为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是不同的,即没有进行替代性研究的意义。当然,中国学者们也没有必要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进行词源学意义的过多解读,比如,有学者担心,如果说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念是“有机”,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此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就是“无机”。总之,美国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可以成为当下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