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的特色
《选集》第二版最显著的特色是,文献的辑录和编排力求更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首先,新版《选集》重点增补了政治经济学方而的内容,从而弥补了第一版在总体结构方面畸轻畸重的缺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资本论》。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恩格斯在谈到《资本论》时指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让《选集》的广大读者了解《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可是,《资本论》是一部理论巨著,很难完全收入《选集》,而且,这部著作具有严密的逻辑、严谨的结构和严整的体系,被马克思视为“艺术的整体”,因此,要想选取若干篇章以反映全貌,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选集》第一版仅仅收录了《资本论》第一卷的有关序言、跋文和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新版《选集》的编者从一开始就重新考虑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恩格斯的《<资本论>第一卷提纲》的启发下,按照原著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从中摘编了近40万字的内容。这是一个尝试,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和科学方法,以便进一步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当然,这里所采取的摘编方式是否完善,还有待于读者的检验。
其次,新版《选集》力求比较完整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论述。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关心经济不发达国家的革命实践和发展前途,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研究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对俄国村社的前途和命运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也涉及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因而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受到了理论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在《选集》第一版中,只有两篇文献与这一理论问题有关,即《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和《流亡者文献》中的第五篇文章《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这两篇文献远远没有涵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对这一重大问题思考和研究的成果。鉴于这—情况,新版《选集》增补了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以及恩格斯1893年2月24日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这就为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理论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文献。又如,新版《选集》增补了恩格斯晚年写的三篇重要文章,即《给<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告别信》、《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和《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这些文献将有助于读者全面地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根据新的形势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思想。
《选集》第二版的另一个明显的特色是,译文经过修订,质量有了全面的提高。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著述,有60%以上是用德文撰写的,30%左右是用英文撰写的,其余文章和书信是用法文、意大利文和欧洲其他语言文字写成的。新版《选集》所收的文献,原文多数为德文,另有一部分为英文和法文。这些文献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选集》第一版中大都是依据俄文第二版转译的,只有一些重点著作直接译自原文。在新版《选集》编辑方案确定以后,编译局的同志们集中力量对所有列入编目的文献译文进行了校订。他们不仅根据原文对过去从俄文转译的文献译文进行了认真的校阅和修订,而且根据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在编译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以前直接译自原文的重点著作译文进行了审定和润色。
为了做好这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首先必须选择可靠的原文版本。新版《选集》的校订工作所依据的版本主要是1975年开始陆续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这是迄今为止体例最周密、考证最精审、资料最丰富,因而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的原文版本,除此之外,校订工作依据的版本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英文版以及个别著作的单行本。校订者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的满腔热忱,殚思竭虑地对每一篇文献、每一段译文乃至每一个译名、每一个标点进行认真校订。对于所有重要的译文和译名,校订者都要经过周密论证和集体讨论,才能最终确定修改方案。为了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他们常常不惮劳苦、不厌其烦地查阅大量资料,比较各种译本,请教中外专家,从历史事实、理论逻辑、文化背景和语法修辞等多种角度,进行穷源溯流的研究。恩格斯在谈到怎样翻译马克思著作这一问题时,曾经严肃地指出,这是一项“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选集》的编译者正是遵循这一教导,以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来从事译文校订工作的。
经过认真校订,新版《选集》的译文更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思想内容。首先,校订者依据最新的可靠的原文版本,查考核实了原译所依据的旧版本中的讹误,纠正了由此引起的误译之处。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1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唯心主义观点,《选集》第1版中的有关译文是:"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余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这段话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历史考证版翻译的,其中"生活关系"一语原文是"Lebensverh?ltnis”。后来,前苏联和民主德国学者重新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在认真考订和辨认之后,确认此处原文应为“Liebesverh?ltnis” (爱的关系),并在1966年出版的新的德文单行本中作了更正。据此,《选集》中文第二版将上述译文中的“生活关系”改为“爱的关系”,这就更加确切地反映了原著的逻辑和思路。其次,校订者纠正了由于理解不准确而造成的错误和疏漏。例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利卡尔·海因岑》一文中指出了小资产阶级著作家海因岑的谬误,原译文是“我们还要指出一点,海因岑先生不断地重复他的关于君主的威力这种陈旧的迷信观点。他说,那种应当被推翻、本身也无非是国家权利的政权,现在是而且永远都是一切无权现象的根源和支柱”。其中“无权现象”一语使许多读者感到难以理解。校订者根据德文原文(Unrecht),并参考英译文(injustice),将原译改为"不公正现象",这就确切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使整段译文变得明白易懂了。
经过反复推敲和修订,新版《选集》的译文更加通顺、流畅,修辞和表达方式更加规范、完善,各种重要概念和术语的译名也更加准确、统一。总的说来,译文的质量有了全面的提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由于《选集》第一版译文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许多马恩著作单行本、汇编本、选读本和专题文集在出版时,译文往往有所变更,以致读者在阅读和引用时不知应当依据哪一种版本。新版《选集》的问世改变了这种状况,各卷译文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凝聚着我国马恩著作编译队伍中的几代人数十年来付出的心血。这个版本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以后学习和引用马恩著作将以新版译文为准。
《选集》第二版的第三个鲜明的特点是,参考资料更加翔实。
《选集》第1版中的参考资料大都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翻译的,其中有些内容不够确切、周详;而且,各卷没有前言,没有名目索引,不少文献未加题注,这就给读者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不便。新版《选集》弥补了这些不足之处。编者根据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广大读者的需要,为各卷撰写了前言,扼要地说明所收文献写作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各个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概况。编者还广搜博采,披沙拣金,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各种外文版本以及中外辞书、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中汲取有用的资料,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编译经验和研究心得,对各卷注释加以审核、订正和增删,给每一篇文献都加了题注,并对原著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条约协定、党派团体、组织结构、思潮流派、名词术语、成语典故等等,一一作了考证和说明,力求以翔实的史料、准确的诠释和明白晓畅的文字帮助读者解决可能遇到的疑难。编者对人名索引进行了认真修订,使编排更加合理,人名小传的内容也更加充实和准确。此外,编者还为各卷增添了名目索引,其中数千个条目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概念和论断,体例严谨,内容完备,检索也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