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编译工作简介

作者:中央编译局马恩列斯著作编译部    发布时间:2008-05-07   
分享到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是1986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正式决定,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的。新版《全集》首批卷次(第1、11、30卷)已于1995年问世。它们的公开发行,正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逝世100周年,这无疑是对这位革命导师的最好纪念。当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受到从未有过的攻击,什么马克思主义"死亡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全集》新版的出版又具有特殊的意义。

为什么要编译出版新的《马恩全集》

1953年1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正式成立,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编译局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部著作”这一指示,中央编译局于1954年成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译室,开始翻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1955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一卷问世,编译局就立即组织力量进行翻译。1956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出版,到1985年全部出齐,共50卷(53册)。为了编译这部《全集》,中央编译局上百名的编译人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默默无闻地耕耘了30个春秋。在这项艰巨的工作中,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许多专家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援。这项艰巨任务的完成是群策群力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马恩全集》第一版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为我国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著作的研究,为我国的理论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全集》第一版还有些不足之处:
首先,译文的质量存在缺点,有待改善。任何从事翻译的人都知道,翻译一本著作最好以原著文字为依据,翻译革命导师的论著就更应如此。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大部分是用德文,部分是用英文及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写的,按理应从他们的原著文字译成中文。但中央编译局在50年代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时,还缺乏精通这几种语言(首先是德语)又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加上《全集》俄文第二版是惟一能依据的最好版本,为了让我国的读者尽早见到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论著的全貌,根据实际条件,对《马恩全集》,除《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部分章节等少数著作外,只能从俄文转译,这实为无奈之举。因此,《全集》的中译文难免带有俄译文的痕迹和缺点,并由于受编译人员的经验和水平的影响,《全集》的译文就有不确切之处乃至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也就日益暴露出来。经典著作的译文必须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否则就有可能在理论上引起误解或导致不正确的解释。为了进行补救,后来对一些重要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在出版单行本时,根据原著文字又作过多次仔细校订,但这又造成同一著作的多种译文,而且有的差异很大,给广大读者和研究人员带来很大不便,甚至无所适从。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收录的文献并不"全"。它没有包括:一、新发现的文献。例如,马克思1854年8月至11月间写的《革命的西班牙》一组文章,发表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全集》中文第1版第10卷只收录了其中的6篇(报纸发表时分为8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者在编辑该版第1部分第13卷时,发现这组文章中按马克思的原编号应编为第7篇的一篇文章。这样,《革命的西班牙》这组文章就增加为9篇。这类新发现的文章和书信等,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件。二、马克思、恩格斯为自己的某一著作所写的准备材料,如《资本论》的手稿也未全部收入,马克思为《反杜林论》第十章《<批判史>论述》撰写的五份准备材料(恩格斯正是根据其中一些材料最后完成了第十章)也没有收入。三、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写的笔记只收入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还有不少未编入。我国在《全集》之外还出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述:如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关于波兰问题的历史》、《关于罗马尼亚人的札记》、《数学手稿》以及对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及其发展很有价值的《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和法文版以及一些散见于报刊的某些短篇著作。这些论著原则上都应考虑编入新版《全集》。
另一方面,现行《全集》还误收了一些非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著作。例如:《路德是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收入第1卷),马志尼和科苏特的活动。同路易--拿破仑的联盟。--帕麦斯顿》(收入第8卷),《人民得肥皂,<泰晤士报>得贿赂,--联合内阁的预算》(收入第9卷)、《沉默寡言的司令部饶舌家毛奇和一位不久前从莱比锡给他写信的人》(收入第18卷)、《品特是怎样造谣的》、《论美国资本的积累》(收入第19卷)。还有一些文章,如《西西里和西西里人》(收入第15卷)、《费·威·克鲁马赫尔关于约书亚的讲道》、《参加巴登议会的辩论》、《弗·威·安德烈埃和<德国的高等贵族>》、《柏林杂记》、《集权和自由》(均收入第41卷),经过考证,没有充分证据确认是马克思或恩格斯的著作,它们当然不能列入新版《全集》之中。
最后,编辑工作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全集》俄文第二版原来确定是供广大读者阅读,而不是供学术研究使用的版本,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部分早期著作、马克思的大量经济学手稿等没有编入。它原来只准备编30卷,由于发现很多新文献增至39卷。后来编辑的原则有了变化。于是从1968年开始又增加11卷补卷,总共50卷。这种编排上的不一致自然给读者带来不便。有的文献,国外有了更加可靠的版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部分,就是如此,有的文献,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再从1861-1863年的经济学手稿中专门分出来。此外,中文第一版相当多卷次的《说明》(即《前言》)是照译俄文第二版的。后来发现俄文第二版的《说明》在观点上有缺陷,不应照录,从第16卷起就不再收入。只是从第40卷即补卷首卷起才有我们自己写的《说明》,但都非常简单。每卷的资料部分也有不少缺点,如除书信卷和经济学著作卷外,其他各卷都只有报刊索引,而没有文献索引,有些注释有错误,对某些人物的评价不够恰当,等等。
总之,现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还不能适应长远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中央编译局深深感到有必要重新编译一部质量更高、文献更全,资料更齐备,编排更合理、可供长期使用的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版本。

新版《马恩全集》是什么样的

中央编译局在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全集》第一版的编译任务以后,就立即着手第二版的准备工作,通过对国外各种版本的仔细比较,以《全集》历史考证版为蓝本并参考英、俄文等其他版本,制定了编辑基本原则,提出了具体计划。1986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正式批准了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方案。
第二版主要是供理论研究、教学、宣传工作者使用的版木。它收入所有对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有价值的文献。
新版《全集》共60多卷,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9卷,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所有公开发表过的著作以及手稿、草稿、提纲等(《资本论》及其手稿除外)。第二部分为第30-46卷,包括《资本论》及其直接有关的著作和准备材料。这里收入1857-1858年、1861-1863年以及1863年以后的各种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三卷。其中《资本论》第1卷除收入恩格斯生前最后负责审定并于1890年出版的、世界各国通用的德文第4版外,还收入德文第1版和法文版。这是由于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出版这两个版本时,对第1版不论在编排上和文字上都作了很大修改,它们对于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本身以及经济思想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第三部分为第47-60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书信。第四部分从第60卷开始,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笔记。这部分数量很大,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政治、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从体例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们写的札记,如马克思写的《反思》(收入《全集》第44卷),或在阅读某一著作时一边摘录一边作了批注的部分,如马克思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收入《全集》第1版第18卷),另一类是对某一著作大段大段的摘录,偶尔加上自己的批注。此外还有在某个著作上作的记号和个别批注。中文第2版原则上只收入第一类笔记部分。这部分如何编,是按时间编排,或按内容分类编排,卷次多少尚待确定。第一部分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外,还在附录中收入在他们帮助下或经他们修改过的由别人撰写的文章和其他资料。这类著作的数量远远多于中文第1版。尽管它们并非出自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之手,但有助于了解他们的一些思想。附录还收入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有关的文献。所有著作都按照原著文字重新进行校订,凡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在生前有多种版本的,以他们审阅过的最后版本为准,不同版本中有重大意思出入的地方,在脚注中加以标明。现在这样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客观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出版,为原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主观上说,中央编译局内部也有了较多能按原文译校的专业人才。这就可以避免转译带来的缺点,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意。译名该统一而没有统一的,都要订正。
在编辑方面,新版《全集》也作了调整,第一、二、三部分基本上按照著作的写作时间编排,纠正了现行版本分为正卷和补卷的做法。
第二版的资料部分比第一版有很大改进。首先每卷都有《前言》,介绍本卷收入的著作的写作背景,即有关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国际形势、某些国家的内部情况、工人运动的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方面活动、重要文章的内容和主要论点。
注释与第一版相比,范围扩大了,数量增加了,而且资料更翔实,内容更充实。第一版的注释总体上说为阅读原著排除了很大困难,扫除了不少障碍,有助于对原著的理解,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有不少著作没有题注,有的使读者很难弄清马克思或恩格斯撰写某篇文章的原因和背景:有些注释存在不确切之处或错误,有的应作注而没有作注;而且每卷注释情况也不平衡,总的说来较早出版的卷次注释较少。第二版将改正这些缺陷,每篇著作基本都有题注,重要的著作还在题注中交待该著作在我国第一次出版的时间,所有注释都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这首先依据《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作了修改;一些不确切之处和错误得到订正。
此外,人名索引都经过逐条审定,对人物的评价尽量做到客观、恰当。每卷都加上文献索引,报刊索引,有的卷次附有的名目索引也都经过重新修订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