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

作者:姚颖    发布时间:2010-12-01   
分享到 :

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明确表述了社会结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有两个主要方面: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形态更替理论, 第一个方面决定着第二个方面。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认识社会的科学工具,首先要分析社会结构,考虑到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并在社会结构的背景下揭示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及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说,社会结构理论的诞生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形成。
通过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内容的分析及其形成过程的考察,俄罗斯马克思学家巴加图利亚多年前曾得出结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全面地被描述出来,即形成了关于社会结构和历史分期的完整概念。它以后的全部历史是对这一完整理论的深化、确切化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认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并从此时起开始了它进一步深化的阶段。[1]本文致力于具体分析巴加图利亚的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内容的考察过程,以期促进《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一、对社会结构理论经典表述的分析

巴加图利亚从马克思在1859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结构的基本原理作的经典表述谈起。马克思的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

巴加图利亚指出,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两次列举了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每次指出四个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按它们互相制约的次序来排列,就会得到如下的两个序列:
(1)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

(2)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两个序列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并相互补充。对比马克思著作和书信中对社会结构的各基本要素作出规定的地方,就会发现,马克思的概念具有多样性。他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这种结构,把它的同样的要素或同级的要素规定在不同的范畴中,有时作为对象,有时作为关系,有时作为过程。但这两个序列也存在着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序列较为具体, 第二个序列较为概括,同时也较为完全。把上述两个序列总括起来,巴加图利亚用下面的公式简要地表示马克思所描述的整个社会结构:
“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或“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在这里,箭头指示互相联系地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向。巴加图利亚指出,如果是更准确的图表,应将要素从下向上排列,而不是从左向右排列;并应表明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的直接依赖关系。更为确切的公式应当表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图式可表示为:
OOO生产力↑↓生产关系O ↑↓社会关系O ↑↓政治上层建筑O ↑↓社会意识形态。
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从马克思的序言中引用的那段引文的内容里并没有“社会关系”这个环节,那么它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呢? 第二,为什么马克思不是从生产力,即第一个环节开始叙述, 而直接从生产关系,即第二个环节开始呢? 巴加图利亚的解释是:第一,大家都知道,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但它并没有将所有社会关系全部包括进去, 它只组成社会关系的骨架,是一种支撑结构。通过分析《共产党宣言》可以看出, 社会关系包括三个重要部分:(1)生产关系,即与技术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2)家庭关系;(3)民族关系,理解为社会间的关系,即各个社会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这三类社会关系被马克思认为是三种不同水平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与有一定形式的社会体相适应:阶级、家庭、社会。第二,马克思把生产关系当作出发点的做法符合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即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中, 恰恰生产关系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关系。此外,马克思是在一部经济学著作的序言中阐明上述观点的,他不是在写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 因此, 他注意的中心自然是生产关系,是社会结构中成为研究经济科学的主要对象的那个环节。马克思抓住这个基本环节,并弄清它和其他环节的关系。
弄清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特别是弄清对社会结构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之后,再考察这个基本观念的形成过程,巴加图利亚的这种做法也符合辩证法的规律性及其基本要求。
二、社会结构理论的形成过程

通过认真的文本考察,巴加图利亚认为,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起点是在1842 年秋。从那时起,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两篇论文证明了这种转变的开始。因为从这两篇文章中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社会结构的第二个环节,即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一些现象上:阶级、私有财产、物质的特别是私人的利益。《莱茵报》被封闭之后,为了解决对黑格尔哲学的正确性的怀疑,马克思从社会活动转入了书斋之中。1843 年春夏,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社会哲学的精髓———黑格尔的法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他得出与黑格尔相反的结论: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①[3]也就是说,他摸索到了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即前者决定后者,而不是相反。这是未来唯物史观的第一个作为出发点的原理。不过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这个思想不可能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述得那样鲜明,因为这个结论还没有被马克思自觉地意识到,他也不知道市民社会是由什么决定的。但是,这并不妨碍,1843年马克思就在某种程度上摸索到了社会结构链条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了。克罗茨纳赫的研究成果反映在1844 年春天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上,此时,他彻底地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 年夏,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过程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的。众所周知,异化劳动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问题,它在私有制背后发现阶级的、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社会存在的更深刻的基础。马克思在逻辑上已经开始从分析私有制过渡到分析私有制的产生过程了,也就是说,异化劳动的历史性必然产生私有制的历史性与其相适应,更确切地说,劳动方式决定着财产形式,而劳动范畴在某些方面相当于生产范畴,因此,沿着这个方向分析,此时马克思的思想接近于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了。[4]这个结论还可以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谈到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得到证明,“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5]由此可见,此时,马克思首次形成了关于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生产决定着社会的所有其他方面,并使它们从属于自己,使它们成为生产本身的特殊形式。
巴加图利亚分析指出, 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43 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比较可以发现,在认识总的社会结构关系上,马克思至少在三个方面获得了前进: 第一,1844 年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的更深刻的基础:在市民社会组织的背后,他发现了社会的基础是物质生产; 在私有制统治的背后,他发现了劳动异化现象。第二,1844 年的概念已经带有更一般的全面性:马克思不限于弄清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或私有制、国家和法之间的关系, 而是概括社会生活的所有基本方面———从物质生产到社会意识。第三,1844 年马克思在分析生产的内部机制上也已经较为深入了。所以说,1844 年的观念比1843 年的更深刻更全面。如果用图解来表示,区别为:1843 年,马克思弄清了这样的关系: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1844 年, 马克思则弄清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6]

在写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所获得的成果,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所写的部分自然得到了一定的反映和发展。马克思发展了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思想,表述了关于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的概括性原理;采用了“生产方式”、“经济状况和工业状况”这些术语,并把“对象” 视为“人对人的社会关系”, 已逐渐接近于生产关系的概念。[7]列宁在其关于《神圣家族》的笔记中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这已“表明马克思是如何接近自己的整个‘体系’(如果可以用这个名词的话)的基本思想的,———即如何接近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的。”[8]

1845 年春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决定性阶段,也就是社会结构理论获得全面表述的决定性阶段。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算合著能够阐述“我们的见解”[9]的新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但真正开始写作手稿还是在1845年11 月。巴加图利亚认为, 尽管1845年春马克思已经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但与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相比,两者是处于不同水平的。1845年春还处于“钻研”阶段,后者已经彻底地“自己弄清问题”了。[10]这个论点只能根据间接的材料来判断,最重要的证明是马克思在1845 年4 月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巴加图利亚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的草稿。因此,也说明了马克思理论发展的两个水平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天才的萌芽”,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次全面制定,而在制定的过程中又对理论本身做了彻底的明确化。[11]

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以前的全部著作相比较,可以看出,其中新的发现决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史中的地位的质的新内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这一发现的结果归纳为:第一,阐明了人类社会的整个结构,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第二,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即关于社会形态的学说的基础;第三,得出了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必然性的结论,即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之,在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已经制定出了唯物史观的完整观念。当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个发现被表述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关系,即在表述形式上还不够准确,但马克思在其中已经阐明比只归结为生产力的第一性更为复杂的观点: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原来的交往形式不再符合更发展的生产力,从而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来解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历史更替, 等等。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能够发现这样重要理论的前提是什么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理解恰好出现在这份手稿中呢? 巴加图利亚认为: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上看,1845 年, 马克思从布鲁塞尔到曼彻斯特,再回到布鲁塞尔,他一直努力地从事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这应当与其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理论本身的发展来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这样的关系反映的,即生产力———劳动分工———所有制形式,①[12]劳动分工在这里起着中介的作用, 而这一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起着比马克思后来的著作更大的作用。众所周知,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开始注意“分工” 的问题了,[13] 巴加图利亚大胆假设,正是在1845 年大量研究经济学著作时, 马克思很可能是通过深入研究劳动分工而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的。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专门研究才能证明。[14]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得知,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发现并揭示了整个社会一般结构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本身的内在结构; 同时,他也在这里阐明了上层建筑的结构,政治的和意识的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组成因素,从而也就完全阐明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图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而在此之前只是制定了这个理论的个别因素。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②

参考文献:
[1]参见Г.А.Багатурия.Первое великоеоткрытие Маркса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развитие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пониманияистории.Маркс --историк [A].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1968:14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 (Г.А.Багатурия.Первое великоеоткрытие Маркса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развитие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пониманияистории.Маркс --историк [A].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Наука″[1968:122~123.)

[4]Г.А.Багатурия.Первое великоеоткрытие Маркса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развитие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пониманияистории.Маркс --историк [A].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Наука″,1968:196.

[5]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6] 参见Г.А.Багатурия.В.С.Выгодский.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наследие Карла Маркса[M].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ысль″ ,1976:196 ~19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1、156、52.

[8]列宁全集(3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11]参见巴加图利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J].1984:(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5.[13] 参见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4~139.

[14]参见Г.А.Багатурия.Первое великоеоткрытие Маркса———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развитие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пониманияистории.Маркс———историк [A].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1968:139~140.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